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乐清何年建县,史籍有三种不同记载:《晋书·地理志下》;“孝武宁康二年(374),又分永嘉郡之永宁县置乐成县。”《宋书·州郡志一》:“乐城令,晋孝武宁康三年(375),分永宁立。”《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九作“元康三年(293)”。《太平寰宇记》成书于太平兴国年间(976—984),书最晚出,又未明出处,故史家均未采用。历来乐清旧志及新近问世的《浙江分县简志》都采《晋书》宁康二年建县说。其  相似文献   

2.
与徐照、徐现、赵师秀合称“永嘉四灵”的翁卷,是乐清何处人,旧《乐清县志》不见记载,康熙《温州府志》说他是柳川(今柳市)人。晚出的光绪《乐清县志》在人物简介中未说明,却在方斗岩下注云:“宋翁卷居此,村边有地名五里牌。”并引徐现《五里牌》诗为据。因而柳市一带士人都认为方斗岩村是翁卷的故居。笔杆为修志而考证史实,走访了县志所说的方斗岩即今慎江镇排头岸村翁姓,查阅翁姓族谱,方始得其脉络。翁卷的父亲名糙,是乐清翁氏第几代传人。始祖翁邾,原籍福建人,唐末为乐成令,因世乱遂定居于此,住长安山麓,至翁卷已是第十…  相似文献   

3.
孙悦  张学忠 《科技潮》2001,(12):65-67
陈省身是浙江嘉兴秀水县人,1911年10月28日(辛亥年九月初七)诞生在一个书香门弟家庭里,父亲陈宝桢是1902年(甲辰)的秀才,为孩子取名必须引经据典。“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故为儿子取名省身。少年时代的陈省身即显露数学才华,本着独立自由之精  相似文献   

4.
传说中雁荡的开山祖是仙家王子乔(晋)和佛家的第五位尊者诺矩罗。在东晋人孙绰(314—371)的《游天台山赋》中,已有“王乔控鹤以冲天,应真(罗汉)飞锡以蹑虚”之句;东晋宁康三年(375)建县的乐成,取名也与王子乔的传说有关,这都证明上述传说在东晋时便已在浙东南一带流行着。不过,将传说中的罗汉落到诺矩罗的身上,似乎应在唐以后,因为北凉(397~439)道泰所译的佛径《八大乘论》中,虽已介绍了“十六人诸大声  相似文献   

5.
古庐州于隋开皇初改“合州”,州治所在地即今之合肥。其辖境包括六、霍、庐、集等县间地。至明、清改为“府”,辖境屡缩。然则,自古以来,庐州山川形胜,代产伟人。明代蔡悉,嘉靖已未进士,是著名理学家,历世宗、穆宗、神宗三朝,由宦五十年,官至国子监祭酒,卒谥“文毅”。《明史》及庐州府县志均有传。清雍正乙卯,安徽学政巡庐,主持“科考”,策问:“庐郡代产哲人,而宋明为盛。郡志所载,孰为最优而可法后起者?欲迫芳躅,何道而可欤?”许齐卓、赵型二先贤均有《对策》,详论宋包孝肃公、明蔡文毅公为“最优而可法后起者”。本文以许、赵《对策》为据,以“三不朽”说阐述蔡文毅公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龙岩与新罗渊源密切,晋太康三年,闽西始设新罗县,其时龙岩为苦草镇并隶属之。唐开元二十四年。置汀州时在新罗口新设新罗县。唐天宝元年,新罗县迁新罗苦草镇,改名龙岩县。1997年,由于撤地设市,县级龙岩市又回归新罗。考新罗故地,以“新罗”命名的广及古今之闽西。然而时隔6年,龙岩少数学者提出“杂罗县”说。笔者通过广泛调查研究,以大量事实论证“杂罗县”说并非史实。  相似文献   

7.
弘一大师的“护生歌”一般认为,弘一大师的《知思念恩》、《生离欤?死别欤?》、《囚鸟之歌》3首护生歌作于1931至1936年间。其实,若严格地讲,是这3首歌的曲的选定、编配在这期间.而歌词则是早就有了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3首田的歌词原本就是弘一为...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移居南村,其事见于陶集《与殷晋安别并序》和《移居》诗第一首。但对其移居的时间,则众说不一。综观宋代以来诸注家谱家意见,大体有以下四种:一、移居在义熙六年。此说出元人李公焕。李笺本《陶渊明集·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诗后题云:“靖节旧宅,居于柴桑县之柴桑里,至是属回禄之变,越后年,徙居南里之南村。戊申岁是义熙四年,“越后年”,即义熙六年。李笺本是最早的陶集注释本,故后人论陶渊明移居南村,多从此说。按李氏此说盖来源于南宋吴仁杰的《陶靖节先生年谱》。吴《谱》  相似文献   

9.
隋唐以前举士与举官合而为一.士获选。即入官,而现任官吏亦得被举。至隋文帝『罢州郡之辟,废乡里之举,内外一命,悉归吏部,』举士与举官之途队分。前者谓之荐举,后此谓之制举,故本文所论两汉选举制度,实不出荐举范围。  相似文献   

10.
一1 91 5年 ,即在蔡元培入主北京大学的前两年 ,远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就因为国内没有一所“研究高深学问”的大学感到惭愧。他在康乃尔大学与英文教授亚丹先生晤谈。亚丹问 :“中国有大学乎 ?”胡适无言以对 ;又问 :“京师大学何如 ?”他只能据所闻而答。亚丹说 :“如国欲保留固有之文明而造新文明 ,非有国家的大学不可。一国之大学 ,乃一国文学思想之中心 ,无之则所谓新文学新知识皆无所附丽。国之先务 ,莫大于是……”他的这番话对胡适的刺激很大 ,胡适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 :“吾他日能生见中国有一国家的大学可比此邦之哈佛、英国之康桥、牛…  相似文献   

11.
金圣叹说:《水浒》“一部书中写一百七人最易,写宋江最难。故读此一部书者,亦读一百七人传最易,读宋江传最难也。当此书写一百七人处,皆直笔也,好即真好,劣即真劣。若写宋江则不然,骤读之而全好,再读之而好劣相伴,又再读之而好不胜劣,又卒读之全劣无好矣。”那么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奇异的现象呢? 他说:“则是褒贬固在笔墨之外也。”又说皆出于“深文曲笔”。  相似文献   

12.
秦观恋情词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波 《科技资讯》2008,(31):236-236
宋代词人秦观的词被推为“婉约之正宗”。在其作《淮海居士长短句》三卷8 3首词中,写恋情的就有5 4首之多。故有秦词“专主情致”之说。秦观恋情词中描写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对这些女性形象塑造与描摹从某种程度上说也代表了词人作品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一 诗邶风新■篇曰: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传不为‘鸿’字作训,殆以为鸟名,人所习知无烦词费。虽然余有疑焉。夫鸿者,高飞之大鸟(1),取鸿当以矰缴(2),不闻以网罗也。此其一。藉曰误得,则施水中,亦断无得鸿之理。何则?鸿但近水而 ,初非潜洲之物,鸿既不入水,何由误结於鱼网之中哉?此其二。抑更有进者,上文日“燕婉之求,籧篨不鲜”,“燕婉之求,籧篨不殄”,下文曰“燕婉之求,得此戚施”,籧篨戚施皆喻丑恶,(详下) 则此曰“鱼网之设,鸿则离之”者,当亦以鱼喻美,鸿喻醇,故传释之曰“言所得非所求也”。然而夷考载籍,从无以鸿为丑鸟者。说文鸟部日“…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李善二注《文选》录左思《招隐诗》二首,“其一”有李善题注曰:“《杂诗》,左居陆后,而此在前,误也。”意思是说,《文选》所收“杂诗”之目中,左思排在陆机之后;而在此‘招隐”之目内,左思却排在陆机之前,他认为这种“左前陆后”的排列法是错误的。邓仕木梁在《两晋诗论》一书中把左思和陆机各自的《招隐诗》进行比较,认为:“太冲《招隐》,无论章法命意,并同于士衡所作。”“寻太冲诗意,盖伤世务之劳促,故就隐者之清幽也。陆诗谓富贵不可求,且当辞荣而去,与太冲大旨亦同。……是知左、陆《招隐》。宗归不异。晋世…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于是说部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儒林外史》的作者讽刺的是什么人呢?鲁迅先生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士林”即知识分子阶层,他们在以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毒害下,把读书人的“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精神普遍堕落不堪。因此作者痛感到整个社会“士品”的破产,他产生了一种思想,就是对科举制度和富贵功名的否定,倾向于不热衷功名富贵而义利分明之士,和自食其力的下层劳动人民。  相似文献   

16.
“黄炎之战”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战争神话.关于这个神话却有许多未解之迷,仅其发生的地域就颇多争议,盖古说失传,今人多要根据秦汉时代附会古传之地名为说.而附会之地名又常非一.故致聚讼纷纭,此皆不察古事之故也.本文就想谈谈我们对此问题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道字表示本体论之道,早于《老子》已有文字所载,老子只是援引,而非提出,老子无须给本体论之道“取字”或“取名”,“取字”说明显有误。《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到“可以为天地母”的“物”是“道生一”的“一”,而非“道生一”的“道”,“取字”说和“记载”说皆误。“字之日道”当注译为:字,生也;之,代词;道,本体论之道,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或本体;今译:产生它的叫做道。  相似文献   

18.
遗民之有录,奚昉乎?明初洪武中有佚名者所为《宋遗民录》一卷,明末毛晋刊之,附于《忠义集》之后,《四库全书总目》入“传记类存目三”。其后成化间休宁程敏政撰《宋遗民录》十五卷,都列十一人。天水朝养士泽至深厚,乃厓山之变以后,遗民可数者仅此,然如《山阴陆氏族谱》所载,放翁玄孙天骥宋亡后杜门不仕,来孙世和、世荣拒绝蒙元征辟,皆程录所未收。洪亮吉《蒋清容先生冬青树乐府序》云:“三百年之运,已尽庚申;一二士之心,犹回天地。”此我汉族人民爱国  相似文献   

19.
马鸣菩萨大庄严论鸠摩罗什,隋法经等经目录作十五卷,与今世通行本卷数相同,隋费长房历代三实记作一十卷。按法经等之经目录开皇十四年五月十四日撰毕,历代三实记为开皇十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所上,是当时已有两本,故仁寿二年彦琮等所撰之众目录偏载十五卷十卷两本。至十卷本与今世通行之十五卷本有无异同,则不可考矣。至元法宝勘同录卷九:“大庄严经谕十五卷,马鸣菩萨造,梵云苏怛罗阿浪迦罗沙悉特,与蕃本同”。据此,元时实有藏文译本。然今日藏文正绩大藏中均无此书。是以自来东西学者,均以为此了世奇著,天壤间仅存一”中文原国之孤本而已。昔年…  相似文献   

20.
汉民族的源在何方?根在何处? 两千年来,人们对汉民族的起源问题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时代的久远,材料的缺乏,许多资料又多以神话传说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汉民族的起源问题简直可以说是个谜,一个千古之谜! 现在,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揭开笼罩在汉民族起源问题上的神话迷雾,透过神话传说以及历史文献和考古材料所透露出来的“炎黄世胄”、“黄帝子孙”和“龙的传人”等信息,以窥视汉民族的起源。追根溯源,成此管窥之篇,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