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8 毫秒
1.
目前,学校道德教育正经历着从道德“培养论”向道德“学习论”的转变。探究性道德学习作为一种学校道德教育新思维,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道德教育观念,树立起以人为本、主体性和创造性道德教育观;教师必须由道德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角色转变为学生道德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参与者和学习者角色;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认知能力,端正自己的教育态度,优化自己的教育行为;教师还必须建立起尊重与信任、交流与理解、合作与分享的新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2.
儒家道德主体性意识除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超越性之外,还涵括了道德心理的成长过程以及道德主体性"知、情、意"的圆融统一。本文从分析儒家道德主体性意识的内涵入手,在指出儒家道德本能或善端的设定是学生道德教育可能的前提和动力的基础上,着重指出,充分借鉴并活化传统儒家道德主体性意识资源,尊重道德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加强学生道德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校实施主体性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曾凡敏 《科技信息》2009,(20):I0025-I0026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两者是互为条件、相得益彰的有机统一体。有健康的道德教育才有健康的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正确的道德教育观与正确道德教育实施方式可以极大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学生健康的心理也是滋生学生美德最肥沃的土壤。我们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来看传统道德教育主要存在几个问题,传统道德教育是一种忽视学生主体性、忽视学生发展性需要的满足的教育,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关注不够的教育。由道德教育带来的道德焦虑与道德冲突,是导致学生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原因。我们倡导一种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新的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4.
传统道德教育的低效,主要是因为其脱离了道德主体、远离了现实生活、背离了义利关系,违背了道德为人而存在的本质,过于意识形态化.道德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有赖于道德主体的自主选择和自我建构.因此,道德教育必须回归学生主体,直面真实生活,在尊重个人利益的基础上实现道德对学生主体的指引和感召.  相似文献   

5.
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做中学,这既是一个发现知识、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主动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过程.德育从知到行是一个复杂的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要经历以情感和意志为中介的内化和外化两次飞跃.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克服传统按照认知学习和技能学习规律组织道德学习,这种以“讲授型”为主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道德体验和品德生成,影响道德教育的效果.所以,提倡参与式学习在道德教育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6.
周榕 《科技信息》2008,(35):167-168
审视我国过去和现在的道德教育,应当承认的是,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看,我国的道德教育在主流方面至今还处于一种传统的模式中。要想打破这种模式,观念的更新是必要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从道德学习的实质、过程和目的对道德学习进行了阐释,帮助我们对学校道德教育进行了反思。时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进行研究,赋予它新的时代感,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道德教育理论水平而且对于指导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都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杜威《教育中的道德原理》这部著作对作为学校工作专门领域的"直接道德教学"有效性的质疑,着眼整个传统教育的弊端揭示传统的"道德教育"失效的缘由,颇有见识;至于其中提出的"道德教育"的新思路,即"间接道德教育"或全方位的"道德教育",无论在其积极意义还是消极意义上,都对20世纪道德教育发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关于杜威"学校道德"见解的考察,将有助于理解"德育"成效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曹勇  柳炳成 《科技信息》2011,(16):I0074-I0075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面临如下几点新问题:社会中的多元价值观对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冲击;计算机网络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失真。究其原因,学校道德教育的自身缺陷是其中的主要根源。这包括:学校德育"非道德"化和"单一化"。关于对策问题,本文提出了六点构想:从德育的环境、对象、内容和形式以及学校道德教育的主客体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9.
转型时期的学校道德教育面临难题,需要解决。坚守学校道德教育使命:学校教育要为实现人的道德教育提供支持环境和条件。学校应从课程、教师入手创设学生道德健康成长的支持性条件。  相似文献   

10.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而道德冲突是学生道德发展的必经环节和内部动力。当前学生道德教育中漠视道德冲突主要表现在:知性道德教育目标导致道德冲突的僭忘;灌输性道德教育方式导致道德冲突的滞留;单一性道德教育途径致使道德冲突解决的断裂。本着"以人(学生)为本"的道德教育观,道德教育目标应由知性化到生活化;道德教育方式从灌输走向交往对话;道德教育途径由单一性走向整体性,以提高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以德治国“方略的实施,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为策应这一方略,高校德育必须全面理解“德“的内涵,辩证看待“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努力建构良性互动的德育格局;在以大学生为主要对象的德育工作中,应着眼理想信念、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三个基础教育;同时通过同社会德育的衔接,培养道德评价能力,促进“慎独“的自我锻炼,切实加强对大学生道德实践的引导.  相似文献   

12.
此文从大学生性生理、性心理的基本表现入手,由此及彼,分析了高校大学生性道德的现状,并阐述了不良性道德现象发生的原因: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是外部诱因;性道德的缺失和错误人生价值观的存在是内在动因;学校忽视性教育和家庭性教育贫乏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德意识是高校德育的核心要素,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基础和内容。通过对新时期大学生公德状况及原因的分析,认为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培养大学生公德行为养成可以从用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正面灌输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公德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优化公德环境与完善评价体系相结合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4.
大学思想品德课应该体现“以大学生为本”的人性化教育理念,可通过人性化和角色互动化的实践教学来体现。人性化的体现应以完善大学生自我教育为主线,为大学生今后发展积累“做人”的资本;角色互动化应将大学生主体素质教育的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有效融合,为大学生今后发展积累“做事”的本领。  相似文献   

15.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不仅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根本性革命,同时也在冲击着传统的思想道德和教育理念,如何在新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已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努力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相似文献   

16.
品德评价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学生的品德评价,对于促进学生的品德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优良学风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论述了对中学生品德评价的概念,功能,应遵循的原则,存在的问题,以及评定的途径和方法,力求品德评价在培养"四有”人才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个人消费、社会公德、教育效果3个方面提出了大学生道德规范教育面临的挑战,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德育教育、大学生道德实践4个方面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短信媒体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教育平台和研究视角的同时,也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目标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在学校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积极发挥"第五媒体"的积极作用,才有利于把高校的德育工作提升到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回族传统道德的形成是与族源和宗教信仰紧密相连的,在回族群众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至今仍在调整和规范着回族人民的社会行为,对当代回族青年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重要影响。提高回族的文化素质关键是民族教育,对传统的回族道德结合现代素质教育实行扬弃,是当前回族青年素质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必须从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入手,并以此为先导,通过对当前几种有代表性的体育教学观的分析,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使体育教学的改革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