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边塞战争、军旅生活,是自《诗经》以来历代诗歌创作中常见的题材。唐代,尤其是盛唐,边塞诗歌和以写边塞诗见长的诗人,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多。其中,高适,岑参,习惯上被称为边塞诗歌的代表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唐诗诗体一般性研究和边塞诗研究的现状出发,初步界定了唐代七言古体边塞诗的基本要素,并通过文字和电子文献,基本检索出了现存所有的唐代七言古体边塞诗,并对七古边塞诗人的戎旅经历进行了梳理,探讨了唐代七言古体边塞诗与诗人戎旅经历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高适、岑参是唐代边塞诗的两个杰出代表,并称为“高岑”.他们的边塞诗有相同之处,都描写了边塞的山水风物,反映了边塞战争,表达了自己投身边塞,建功立业的理想.但由于各自生活经历,个性气质,艺术手法,接受文学遗产影响的不同,使得两人的诗歌风格又具备了鲜明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庾信在北朝期间,曾创作了为数不少的边塞诗。依据其边塞诗表现内容的不同分两类,一类是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中的边塞诗,反映了诗人感伤身世、思念故国的感情,基调悲凉激楚。另一类是庾信在亲历北方边地生活之后,创作出来一些深刻反映边地战争和军旅生活的诗篇。这些诗作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为唐代边塞诗的繁荣作了良好的铺垫。  相似文献   

5.
一 在我国古代诗歌艺术宝库中,边塞诗以其独特的题材和鲜明的特色而呈放异彩。边塞诗的繁荣,往往跟某一历史时期频繁的边事活动以及文人的参与有关。如盛唐时期,国势强盛,中外交往频繁,国内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增多,守边和扩边的战争也时有发生。当时文人墨客政治上多怀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精神,其中一些人便纷纷从戎入幕、随军戍边。他们亲身经历了边地生活的体验,开拓了创作视野,获得了崭新的题材,他们以豪迈的笔调描写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边塞风光,抒发了戍边将士特有的思想感情。因而,盛唐时期涌现了高适、岑参、王之涣、王昌龄、李颀、王瀚等一批著名的边塞诗人,形成了一个群星灿烂的边塞诗派,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篇,在我国诗歌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6.
王维是个横跨山水、边塞两大诗域的重镇人物.其山水诗向有“覆盖古今”(《西清诗话》)之盛誉,而其边塞诗便从未得到人们应有的珍视.其实,王维边塞诗的成就及其在盛唐边塞诗派里的特殊地位,是显而易见的:第一,王维今存边塞诗30余首,其数量较之边塞诗巨星高适几不相上下,仅次于有边塞诗60余首的岑参,而远远超过了王翰、王昌龄、王之涣、李颀、崔颢诸边塞诗人,第二,从边塞诗创作  相似文献   

7.
岑参最有特色的诗是边塞诗 ,其诗内容丰富多彩 ,多方面反映了边塞生活 ,流露了作者高昂的爱国主义格调。其诗风也是独特的 ,特别是那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诗风更使其诗显出奇情异彩的艺术魅力。这种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是有一定原因的。一是开放的政治生活为诗人边塞诗的发展提供了长足的条件 ;二是“盛唐气象”的影响 ,成为他诗风形成的重要原因 ;三是两次出塞的生活为他的诗歌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可见 ,岑参的诗风形成是有其原因的。  相似文献   

8.
边塞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边塞诗在我国古代边塞诗歌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唐代边塞诗语言研究在唐代边塞诗整体研究所占比重较小,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修辞三个方面.语音研究主要表现为用韵特点、节奏和双声叠韵的研究;词汇研究集中于对具体地名的考证和对词汇所体现的意象的分析;修辞研究则专注于辞格和风格研究.本文通过对唐代边塞诗语言研究现状的综述,以期为唐代边塞诗语言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唐、清两代是古代西域边塞诗繁荣的两座高峰且各具特色 ,本文试图通过对唐、清两代西域边塞诗的比较分析 ,指出唐代主要开创了边塞山水诗 ,清代主要丰富了边塞风俗诗 ,两代都对西域的旅游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盛唐时代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所创作的大量边塞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唐以及后代诗歌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近来有的论者持有异议,提出了“边塞诗人讴歌不义战争的诗篇,理应受到批判”,“边塞诗派创作的价值……主要是在他们仕途不得意,或是受到严峻现实的教育,所写下的那些揭露不义战争的作品”的观点。(《文学评论》1980年3月号:《边塞诗派评价质疑》)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现作一些粗浅的分析,与《质疑》的作者吴学恒,王授青二位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初,学术界开始关注"新边塞诗"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在当下阶段,从"新边塞诗"概念的界说及渊源、"新边塞诗派"的形成及其特征、新边塞诗的评价问题、新边塞诗美学特征的研究、新边塞诗人诗作的研究五方面入手对新边塞诗的研究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新的审视,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关于唐代边塞诗的讨论中,无论对边塞诗持肯定或否定态度的各家,无不以初唐至玄宗一百多年对外用兵的性质作为评价边塞诗的前提条件。对于唐开元天宝以前的边塞战争,大家看法比较一致,认为基本上是唐王朝对外族侵略进扰的抵御、自卫。有争议的是开元天宝年间的边塞战争,历来古典文学工作者在接触这个问题时,很少能深入实际地认真研究,作出公允的结论,从而在这个时期的边塞诗和边塞诗人的评价问题上,造成了矛盾和混乱。吴学桓、王绶青的《边塞诗派评论质疑》(下称《质疑》,见《文学评沦》八○年第三期)有一段话正是这种情况的反映,不妨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3.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对当时边塞战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他的边塞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对当时边塞战争的态度。青年时代漫游边关,慷慨激昂,热情讴歌、积极支持保卫边关的战争;深入了解边塞和戍边士卒的现实情况后,他开始厌倦没完没了的开边战争;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他对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有了更深的认识,到晚年他更是明确反对穷兵黩武的开边、扩边战争。  相似文献   

14.
高适、岑参同是盛唐边塞诗创作诗人,诗歌创作总的艺术风格为"悲壮".然而二人边塞诗创作又有着不同的特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边塞诗创作的巅峰期出现在了二人完全不同的人生阶段中.造成差异的原因有很多种,包括高、岑二人的价值观、人生态度以及性格气质,这也决定了高、岑边塞诗在格调、内容、表现手法、风格和接受文学遗产影响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综观中国古代诗歌题材的流变史 ,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 ,随着疆域和外交范围的不断扩大 ,诗人的足迹和他们所描写的地域题材日益向四边延伸 ,而且由于每个时代的边疆局势不同而呈现出了不同的创作趋势。其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 ,自然环境艰苦 ,民族性格强毅 ,民俗独特而丰富 ,历代政治势力进退空间甚大 ,从而给诗人们的旅行和创作带来了诸多困难和无限生机。特别是唐、元、明、清几朝 ,西部旅行诗歌创作颇为繁荣 ,而且从总体上讲 ,“西渐”趋向日益明显强化。这些旅行诗歌以表现西部民俗文化和山川形胜风光的为最多 ,而不论何种诗歌 ,民俗又是激发人们创作的重要酵素之一 ,民俗与旅行诗歌的关系密不可分。本文仅就古代西部旅行诗歌特别是清代诗歌中的民俗因素作一述论  相似文献   

16.
高适、岑参是唐代边塞诗的两个杰出代表,并称为“高岑”.他们的边塞诗有相同之处,都反映了边塞战争,表达了自己投身边塞,建功立业的理想,描写了边塞的山水风物.但由于各自生活经历,个性气质,艺术手法,接受文学遗产影响的不同,使得两人的诗歌风格又具备了鲜明的个性特征.高适的诗以古体见长,这与他在继承“汉魏风骨”,吸收六朝以来诗歌发展成就的方式有关.他的诗歌主要以继承为主,体现出直追汉魏的诗歌特点.岑参具有慨然从军赴远的豪情,博大的爱国胸怀,蓬勃的政治热情显露无遗.虽然他也时常会有游子的愁怀与不遇的愤慨,但更多的是激扬、愉悦,加之他的性格又洒脱,所以形成了他诗歌昂扬进取、激情澎湃的“悲壮豪迈”的风格.  相似文献   

17.
边塞闺情诗是边塞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诗从闺妇的独特视角观照战争中闺妇的内心情感。唐代前期的闺情诗多表达闺妇盼夫封侯的愿望,到中后期则是盼夫生还,思妇情感上的变化是时代变化的一个缩影。边塞闺情诗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解读这些诗歌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整个唐代社会的变迁、人生观的改变和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8.
文学与时代紧密联系,许多历史在文学中都能反映出来。李益的边塞诗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以四个方面抒写了唐代的边塞生活。他的边塞诗也对国家的前途命运和将士们的生存表现出特别的忧虑和关怀。  相似文献   

19.
王昌龄是盛唐名诗人,他不仅创作了大量雄浑豪迈的边塞诗和委婉含蓄的宫怨诗,而且还创作了大量内容丰富脍灸人口的送;别诗,诗人一生坎坷,忧伤感是其送别诗的基本格调,王昌龄的送别诗多方面地展示了诗人的生活和心灵,表现了他的忧伤之情,真挚友情,高洁情操,归隐之情和诗人奋发向上的壮志,王昌龄的送别诗以他独特的风格,丰富了唐诗的表现力,从而成为唐诗百花园中的一株奇葩。  相似文献   

20.
岑嘉州诗最早见于殷潘的《河岳英灵集》,最早对他的诗进行评论的也是殷潘.《河岳英灵集》选他的诗仅七首,殷潘的评语并不多:“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至如‘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可谓逸才;又‘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宜称幽致也”.(《河岳英灵集》)可见当时并没称他为后世评论家所谓的边塞诗人,也没强调他的边塞诗.经过从唐至清许多学者的研究,以迄于今,许多文学史家一致肯定岑参的边塞诗的突出的成就.作为高校文科教材的文学史,(如游国恩等同志编写的《中国文学史》)更明确地把盛唐诗分为山水田园派和边塞派两大流派,岑参成为边塞派的杰出代表.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更从历史的高度,肯定山水田园派反映了“宁静优美”,边塞派占有了“动荡壮丽”.岑参的边塞诗奠定了他在文学史美学史上的地位.这都是明确的事实,也是公允的结论.虽说如此,岑参的边塞诗,仍有许多话可说,仍有值得探讨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