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3 毫秒
1.
浅谈中国画的“写意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写意”是中国画所强调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方法或观念。中国画中的写意性 ,自从它一千多年前形成起 ,就贯穿整个中国画领域。一开始提出 ,并不是针对我们今天说的写意画 ,而是针对当时的工笔画。是针对工笔画的工 ,工笔画的写实性 ,强调工笔画应该注意写意性。倒是文人的加入绘画 ,倡导写意并身体力行 ,写意画才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一、何谓“写意”中国画尚写意 ,宋·苏东坡说 :“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 ,观其意气所到耳。”元·黄公望也说 :“画 ,不过意思而已。”所谓“意”即画前酝酿于画家胸中之“意象”,它包含着画家在形象思维…  相似文献   

2.
书法是汉字的艺术,汉字是书法艺术的载体.由于汉字的字形与意义的直接关联,以及汉字在书体演变中呈现出的丰富形式,使得汉字字形能够超越符号,从而转化为艺术形式.书法的形式不是经过了美化的视觉符号,而是充满着自由性和创造性的视觉图像,其中不仅仅具有汉字原本的抽象含义,而且饱含了作者创作时的心情和思想.字形是书法艺术不可忽略的基础,而书法在形式上又不拘泥于文字符号的形式,是对符号的超越,从而由实用性的视觉符号成为艺术性的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的中国画技法理论中,“意笔”与“工笔”多少有点“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味道。其实,二者的种种差别,说到底,只不过是中国画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两种技法上的特色和两个相反相成的审美领域而已。正是由于二者的共同存在,才构成了“中国画”的完整概念,决定了中国画的本质属性与内涵。国画自身的历史也说明,“工笔”曾经是对“意笔”的丰富与拓展,“意笔”又曾经是对“工笔”的突破与超越。  相似文献   

4.
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所说的“方寸”不是指心,而是指面积小,可知宗炳的话不是关于心物关系而是关于绘画透视的议论;张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命题是关于艺术与现实关系的最具有辩证色彩的观点,它与西方的歌德遥相呼应;画与诗,中国古代画论多倾向于论述二者的共性,而西方理论界侧重于分析二者的差异;庄子的“解衣般礴”说是关于艺术创作心境的卓越见解,这一见解对后代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笔墨”在中国绘画中有着重要地位。当我们探讨对中国画传统再认识的时候,对“笔墨”在中国画中的地位和传统笔墨当代价值的思考,是十分必要的。中国画的“传统”是一个发展着的艺术体系,“传统”的概念必然随着当代中国画家观念的更新而拓宽它的内涵。作为绘画观念的物化形式的传统“笔墨”,也将随着中国画向现代化发展而显现出它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绘画造型符号化不是停留在对视觉表层的模仿,而是对客观对象认识和体验的更加深刻地表现,是表现客观对象的精神本质。简化的提炼性绘画造型符号,情感的体验性绘画造型符号都是绘画视觉真实的表现。绘画造型符号化能使画家的艺术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艺术观点、观念不断更新。  相似文献   

7.
优秀的中国画传统是由诗 ,书 ,画 ,印等艺术门类有机综合表达来体现的。诗意是中国画的灵魂 ,是中国画的内在生命。中国画向来强调“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取其意气 ,得于象外” ,形成了一套传神写意、抒情言志、诗画互融的理论。中国画以诗文抒发情感 ,以借物抒情言志 ,以笔墨绘写精神 ,使诗与画达到珠联璧合的境地  相似文献   

8.
作为传递信息、相互交际和表达思想的工具的语言,是一种符号。但它又不是一种简单的符号,而是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它可以用有限的符号手段来进行无限的表达运用。语言这一符号系统的基本性质是“纯正的符号”(sign proper),不是一般的标志性符号(in-dex)或肖像符号(icon)。在人类社会中,也许我们再也找不到第二种符号系统有着象语言这样充满了内容的复杂性和形式的多样性。这个符号系统充满了神奇与奥妙,博大而精深,以致迄今为止,还没有被我们所完全认识。人们还没有真正完全掌握语言的种种性质。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符号学的原理,以广告设计中的身体这一视觉符号为例,对广告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身体展开审美观照。身体作为视觉符号的宠儿,日益彰显了其在广告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重大作用和工具化的特点,但身体的工具化不利于真正地实现身体审美。因此,有必要对广告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身体进行理性超越,回归其本真状态,以通达“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10.
因为本能确保了人类反映的相同性,所以说绘画中的“土气”与虚假不是特色,而是对绘画视觉性规则的欠缺;整体观念不仅是艺术家训练视觉能力与绘画技巧的基本观念,同时它也是做人的基本观念。本文就整体观念与油画的视觉性与精神性的关系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丹青题咏 妙处相资——题画诗艺术表现手法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题画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园地中的一枝清采.它把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丹青题咏,妙处相资“,两者珠联璧合,交映生辉,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本文试从八个方面对题画诗的艺术表现手法作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不可能凭空出现,它必定是在特定的文化土壤中发芽并成长成型的,水墨山水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出现于唐代,也是如此。文章认为水墨山水之所以出现于唐代,是因为此时的水墨山水完成了“道”与“器”的统一。在文化空前开放的大环境中,儒、道、释三家文化交融并促使了水墨山水物以所载之“道”的成熟;墨本身所具有的物理特性,使其成为阐述此“道”最合适的形而下之“器”;而山水技法的进一步完善,则为形而上之“道”的阐述创造了技术条件。  相似文献   

13.
油画艺术通过素描、色彩、调子、肌理等造型手段,形成了独特的油画语言。油画作品的色彩丰富。技法多样,对表现作品主体,烘托气氛,表达意境,给人以良好的视觉感受。长期的艺术实践,使油画艺术的表现力日趋完善,更具魅力,油画语言更加成熟。  相似文献   

14.
本课题是适应我校“厚基础、宽口径”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所进行的课程内容和教法改革研究。文学、绘画、音乐三者表现形态不同。而其审美内涵却有相通之处。将三者糅合在一起,形成一门三位一体的综合课,面向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深刻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应用价值,特别是将音乐、绘画纳入文学的视野,将启发学生学会选取较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思维方式,对文学、音乐、绘画三者产生更大的兴趣并掌握学习技能的途径,使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在掌握一定的音乐、绘画才艺技能的同时,在总体上提高思维能力、审美品住和胸襟境界,做到一专多能。更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对四届学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进一步改革、完善和提升这门课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审美活动的抽象性特质集中体现在其特殊的形式化特征的显现上。而作为形式化内涵的载体,“符号”的特殊地位就愈发凸显出来。“气韵生动”,这个诞生于我国传统绘画技法当中的审美标尺,就是形式之美的高级实现表述,其可指的对象早已超出绘画的范畴。关于其自身信息传递方式及与我们主体融合对话所呈现出的审美体验的探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与西方单点透视和埃及垂直投影等方法不同,中国绘画对六面体形象采取了平行后退的描绘方式。分析视觉生理及心理发现,由于视觉的形状恒常性及双眼视觉的机制,人在较近距离观察四边形时,会对其远离退缩的影像进行视觉矫正,因此中国画对六面体的独特描绘方式是具有生物学基础的,并由此构筑了独特的中国绘画空间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绘画偏重于主观因素,并以诗画结合、形神兼备作为绘画的最高境界,力图创造出一种和谐美。古代西方绘画则是重色彩,追求真实的美感。到了现代,西方兴起浪漫主义艺术思潮、印象主义绘画、西方现代派绘画等等。纵观东西方绘画艺术发展过程,无论在客体对象表现,还是内在审美意象的追求方面,都体现出人类希望充分表达自我、追求和谐的一种理念。  相似文献   

18.
笔者认为写意精神的实质是“得意忘象”,其表现在书画实践方面就是经过长期的书画实践而最终达到“墨戏”的状态,而进入“墨戏”状态的一个表征就是在技法上达到“松”的境界。从而做到忽略人物的细枝末节而直取内在精神,创作出所谓的“写意雕塑”。吴教授只不过把笔墨换成了泥巴,由平面变成了立体,但其写意精神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南国社以情的张扬卓立于中国现代剧坛,它的演剧风格可以用纯情而非"唯美"来概括,但南国的情的内涵与呈现方式在不同的演剧阶段是变化的,表现为前期感伤情调的泛滥和后期多种情感的杂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