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北京时间7月14日19时49分,在经历了50亿公里、9年半的太空飞行后,美国宇航局的"新视野号"探测器首次近距离飞过冥王星(与冥王星最近时的距离约为1.25万公里),并发回了相关的图像,成为首个探测这颗遥远矮行星的人类探测器。由于冥王星从未被来自地球的探测器如此近距离造访过,"新视野""看"到的一切将被记录下来。由于冥王星距离地球太过遥远,"新视野号"目前仅发回了它掠过冥王星系拍摄数据的2%至3%,全部数据传回地球需要10多个月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正>斯塔马迪奥斯·克里米基斯与"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搭载的带电粒子探测器在希腊希俄斯岛附近的海滩长大的斯塔马迪奥斯·"汤姆"·克里米基斯(Stamatios"Tom"Krimigis)小时候会在夜空中寻找漫游的行星。"那时候,我是如何预料到我将成为人类探索那些天体的代表之一呢?"克里米基斯问,他是位于马里兰州劳雷尔市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APL)航天部的前负责人。7月14日,当"新视野"号探测  相似文献   

3.
<正>矮行星、行星、冰质天体:无论你怎么称呼,它一直是太阳系中最神秘也最令人着迷的未知星球之一。在被发现超过80年之后,我们终于有了一些线索。冥王星是一个为神秘所笼罩的天体。当然,还有争议。当新视野探测器于2006年1月19日发射时,它仍被冠以太阳系第九颗行星的头衔。然而,在同年8月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通过决议把它降级成了一颗矮行星。"新视野"任务的首席科学家艾伦·斯特恩对此的不安完全可以理解。他一直致力于推动前往探测冥王  相似文献   

4.
正2020年7月23日,我国在海南岛东北海岸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我国行星探测第一步。"天问一号"探测器将在地火转移轨  相似文献   

5.
2006年1月19日,美国宇航局发射的"新视野"号,经过近10年约50亿千米的飞行成功飞掠了冥王星及其卫星系统,成为迄今距离这颗矮行星最近的人类探测器."新视野"号已传回的科学探测数据显示,冥王星具有由广袤的冰冻平原组成的心形区域,赤道附近有一座年轻的高达3500 m的冰冻山脉.冥王星表面分布着大量甲烷冰,不同区域差异明显.冥卫一卡戎展现年轻复杂多样的地貌:表面有两条巨大的峡谷、北半球有一座山峰位于凹陷当中以及少量撞击坑等.此外,"新视野"号首次获取了冥卫二尼克斯和冥卫三许德拉的表面特征等信息."新视野"号将继续深入遥远神秘的柯伊伯带,这将为我们揭开太阳系边缘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视野”探测器对遥远行星——冥王星的探测,届时将对我们所了解的太阳系带来全新的认知——[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正>北京时间2015年3月6日,美国宇航局"黎明号"探测器在经过历时7年半、行程49亿千米的飞行后,终于抵达谷神星,成为迄今为止第一艘环绕矮行星运行的飞行器。这是太空探测历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北京时间2015年3月6日,美国宇航局"黎明号"探测器(以下简称"黎明号")在经过历时7年半、行程49亿千米的飞行后,终于抵达谷神星,成为迄今为止第一艘环绕矮行星运行的飞行器,而且是环绕地球-月球系统外两个天体  相似文献   

8.
正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在我国海南文昌发射场发射升空。这是中国首次行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由轨道器、着陆器、巡视器三个部分组成,总质量约5吨。本次探测任务将一次性完成"绕、落、巡"三大任务,这也标志着我国行星探测的大幕正式拉开。本文将带大家一起认识中国的火星探测之旅。  相似文献   

9.
1989年8月,在太阳系最外侧的行星——海王星通过距地球最近位置时,日本文部省科学研究所将利用美国的行星探测器“航海者2号”,在长野县臼田町用日本最大的抛物线天线(直径64米)接收从“航海者2号”上发出的微弱电波信号。日美合作探测行星尚属首次。这次探测的目的是,调查海王星的大气组成和是否形成环状气体,并为解明类似地球的原始大气  相似文献   

10.
<正>2020年7日23日12:40,海南省文昌市龙楼镇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将担任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从而开启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行星探测的第一步。唤醒了我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极大关注和浓厚兴趣,勾起了自己当年采访航天英雄杨利伟时的美好回忆。  相似文献   

11.
美国空间探测器先驱者10号和先驱者11号发出的信号表明,在太阳系中有第10颗行星。这颗行星到太阳的距离大约是冥王星到太阳的距离的两倍,其运行轨道一定是非常扁长的椭园状,并与其它行星绕太阳旋转的轨道有一夹角。 1972年发射的先驱者10号,是拍摄木星特写照片的第一个探测器。次年发射的先驱者11号,它掠过木星,并且首次飞近土星进行了探测。它们都不再访问其它的行星。然而NASA继续与它们保持联系,因为这两个探测器仍在继续测量太空中的气体和磁场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关毅 《自然杂志》2015,37(4):304-312
十年跋涉,历尽艰险,迄今速度最快的人类探测器“新视野”终于见到了“有心”的冥王星。匆匆一见之后,距地球超过52亿km的“小新”,如今已向更远的深空飞去,不再复返。“新视野”对冥王星的匆匆一瞥,要花掉7.2亿美元。这一长达数年的单程“约会”,究竟有多重要?1965年,也是在7月14日,“水手4号”探测器飞掠火星,成为人类探测器首次近距离观测另一星球。随后的50年间,人类探测器先后飞抵太阳系八大行星,而曾经的第九大行星冥王星却因距离遥远,从未迎来人类探测器。50年后的同一天,“新视野”飞抵冥王星,这简直比科幻作品还令人称奇。“新视野”的这一瞥,不仅让人类终于看全了太阳系原“九大行星”,更代表人类完成了行星际观测“第一阶段”的任务。项目首席科学家艾伦.斯特恩指出,长达半个世纪的努力,将“永远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传奇”。  相似文献   

13.
<正>《飞越冥王星》作者:郑永春出版:浙江教育出版社有人醉心于神秘深邃的星空,有人着迷于精密复杂的飞行器,这是深空探测令人向往的魅力所在。《飞越冥王星》讲述的是一段激情澎湃的科学探索历程。冥王星虽然在人类视野中经历了起起伏伏,但它一直是如此的淡定与从容;"新视野号"在历经艰难曲折后,学会了合作与等待。人类为什么要探索字宙?如何借力木星把飞行器甩出去?柯伊伯带里究竟有没有太阳系的第九大行星?当"新视野号"飞越冥王星之后,在行星科学  相似文献   

14.
高美  韩旭阳 《科学之友》2013,(10):10-11
人类对那片广袤神秘的星空一直充满好奇,几乎每种文化中,都有飞天的神话传说,但人类真正飞出地球、进入太空,却只有半个世纪的历史。除月球之外,人类对其他星球的探索也在不断深入。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向太阳系所有行星(除地球外)发射了探测器。探测器主要通过四种方式探测行星,即飞掠行星拍摄照片、在行星表面硬着陆、绕行星飞行和在行星上软着陆。  相似文献   

15.
近日,美国天文学家利用"新视野号"探测器(曾探访冥王星)上的摄像机测量了行星际空间的黑暗程度.他们发现,在距离太阳约64.4亿千米、远离明亮行星以及行星际尘埃散射光线的空旷太空,其亮度是预计的2倍左右.对此,最有可能的解释是,与模型显示相比,有更多亮度非常微弱的星系或星团提供了宇宙背景光.或者,甚至可能是其他星系中心的黑洞在向这个真空注入额外能量,而这些星系原本毫不起眼.  相似文献   

16.
正2020年7月,人类航天的宏伟史诗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章。就在十来天的时间里,有三个国家的火星探测器相继启程前往这颗红色行星:阿联酋于7月20日发射"希望"号,中国于7月23日发射"天问一号",美国于7月30日发射"毅力"号。本期专稿《奔火:三国探测器同台竞技》对此的介绍要言不烦。中国"探火"启幕,"绕、落、巡"一步到位的决策尤令世人瞩目。天问一号轨道器将环绕火星运行,作为火星的人造卫星在空间执行探测任务;它施放的着陆器将降落到火星表面,成为一个多功能的固定工作平台;自  相似文献   

17.
<正>探寻早期太阳系痕迹,揭开神秘世界的面纱。它们深居昏暗、遥远的太阳系边缘,离太阳五十亿公里,但冥王星和它最大的卫星卡戎却终于向世人展示,它们有着令人惊叹不已的全新世界。美国宇航局"新视野"号探测器于今年7月14日飞过冥王星上空12 500公里的表面,其发回的图像向人们展示了冥王星上冰冻的平原、高耸的山脉以及比人们能预计到的还要频繁的地质活动。亚利桑那州图森市,行星科学研究所所长马克·赛克斯  相似文献   

18.
正所有射线都照射在我身上,我的太阳能电池板现在正面向太阳,我是离地球最远的太阳能探测器——来自"朱诺"号。在飞行五年、18亿英里(约28亿千米)之后,担负木星探测任务的"朱诺"号(Juno)探测器成功进入木星轨道。"朱诺"号的任务是探测云层笼罩的木星大气,并从两极上方的独特有利位置探测木星核心。解答困扰人们已久的问题:木星上有多少水?是否存在固态核心?其南部和北部的光线为什么是太阳系中最明亮的?"‘朱诺’  相似文献   

19.
前沿     
正天问一号探测器首次成功着陆火星距离地球逾3亿千米的神秘红色星球火星第一次迎来了中国的访客。中国国家航天局2021年5月15日宣布,天问一号探测器于5月15日7时18分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区域,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了中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  相似文献   

20.
随着今年1月18日“新视野”探测器的发射升空,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新视野”项目首席科学家艾伦·斯特恩(Alan Stern)将面临长时间沉闷的等待之中“。新视野”探测器将比历史上任何空间探测器旅行更远、经历时间更长才能到达目标——冥王星。“新视野”升空后以9小时旅程通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