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蓝的眼睛》中的人物自我同黑人社区的游离与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里森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从一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视角描述了在种族主义、男权至上主义双重压迫下的黑人的悲惨遭遇。在白人文化处于强势的社会里,黑人被定义为自我定义受抑制和自我身份被粉碎的“他者”,他们成为了拒绝与失败的牺牲品。小说中影响人物命运的显著因素是黑人社区。社区的力量将白人文化强加到黑人身上,而最终导致了主人公命运的毁灭。  相似文献   

2.
莫里森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从一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视角描述了在种族主义、男权至上主义双重压迫下的,黑人的悲惨遭遇.在白人文化处于强势的社会里,黑人被定义为自我定义受抑制和自我身份被粉碎的"他者",他们成为了拒绝与失败的牺牲品.小说中影响人物命运的显著因素是黑人社区.社区的力量将白人文化强加到黑人身上,而最终导致了主人公命运的毁灭.  相似文献   

3.
《所罗门之歌》是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在美国主流文化中,白人文化对黑人文化不断进行渗透和颠覆,以使美国黑人逐渐忘记历史。在这部作品中,莫里森坚持不懈地修复着黑人文化。她认为,黑人同胞的进步与发展必须以其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为前提。本文分析了小说主人公“奶人”的自我追寻,认为黑人的自由与发展要依靠像“奶人”这样的年轻人,“奶人”的成长经历代表着作者与黑人同胞的共同愿望。  相似文献   

4.
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描写了强势文化对黑人文化的侵蚀,揭示了在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的重压下,白人的文化霸权以及黑人对自身身份的质疑和否定,同时也谴责了殖民主义的种种摧残行为,力图唤醒黑人民族的自我意识,建立黑人民族的自尊与自信.  相似文献   

5.
《紫颜色》和《她们眼望上苍》是描写黑人女性成长的姊妹篇。两部小说都突出了话语在黑人女性建构自我的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本文分析了霸权话语对于黑人女性的支配和对她们独立自由的禁锢,讨论了话语对于黑人女性反抗父权制压迫,追求自我,构建自我身份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莹莹 《科技信息》2009,(21):183-183
《向苍天呼吁》展现了主人公从自我迷失到发现自我的探索过程。在承认美国黑人遭受的苦难经历并砖为其中一员后,主人公认识到基督教信仰对黑人的重要意义.并找到自我。  相似文献   

7.
在美国,长时间的种族歧视造成的黑人男性对白人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可使他们放弃了弱势的黑人本位文化。种族歧视和固有的男权意识使他们将怨恨转移到黑人女性的身上。这种复杂的心态造成了黑人男性心灵的扭曲。黑人男性成长之路何在?其关键在于真正认识黑人女性。只有当他们明白黑人女性不是自己的财产时,黑人男性才可能走上成长之路。  相似文献   

8.
《已知世界》是爱德华·P·琼斯关于美国奴隶制度的小说,它描述了主人公亨利·汤森从黑人奴隶到奴隶主的经历。本文结合拉康的自我建构理论,分析亨利在其一生中追寻自我认同的历程,通过拉康的相关理论,分析了以亨利为代表的边缘群体在奴隶制中自我建构的悲剧成因。  相似文献   

9.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主要关注的是非洲裔黑人在美国社会生态环境下的精神困境和人性的异化。在黑白文化的夹击下,黑人处于脱离两种文化的自由真空地带,他们不受约束的自由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危险,让他们的精神世界处于失衡状态。  相似文献   

10.
艾丽丝·沃克是当代美国文坛黑人女作家的代表。她在其长篇小说《紫色》中着力描绘了黑人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她们所拥有的创造性。揭露了黑人妇女的艰难处境和她们抗争的曲折历程。这一历程也充分体现了作者对黑人妇女的理解和对其解放之路的探究。《紫色》中以塞莉为代表的一群黑人姐妹,通过写作、反抗、缝纫、歌唱、旅行等方式,寻找自我解放,尽情挥洒其创造天性,最终摆脱枷锁,成为有尊严有个性的自由女性。  相似文献   

11.
"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是美国黑人文学艺术崛起的标志.黑人作家在20世纪初不再屈从于白人社会所规定的社会位置,开始呼吁和抗议.他们有意识地从黑人生活、传统和民间文化中汲取营养,塑造"新黑人"形象.休斯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赫斯顿和赖特继承了美国黑人文学复兴的传统,并使之突破和发展,开启了美国黑人文学关注个体自我意识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2.
《最蓝的眼睛》和《秀拉》对两位黑人女主人公的描述,反映了黑人女性从自我迷失到自我建构的主体意识的成长,揭示出黑人女性在追求个性解放实现自我的过程中不应放弃黑人民族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13.
杨敏 《科技信息》2009,(20):I0088-I0088
《紫色》是一本容量极其丰富的小说,其内容涉及范围之广与作者所关注的世界之大是成正比的。它包含种族、性别、黑人文化、黑人女性传统、同性恋等各个方面。本文分别从黑人女性和黑人男性两方面入手,探讨他们各自的成长,以及如何实现两性间、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实现平等,追索文化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姆   《科技潮》2000,(11):94-95
南美,中美黑人群众开始申明自己的非洲特性,他们要求承认非洲黑人对美洲文化发展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自我发展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神经解剖学与社会文化两个重要方面。目前,自我的神经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自我参照加工和自我面孔再认这两方面。影响自我发展的社会因素比较多,其中父母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中西方个体的自我具有显著差别,其原因在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自我有着重要影响。对中国人的自我研究,需要以中国文化为背景。  相似文献   

16.
莫里森的小说中,黑人社区是具有村落性质的集体,是影响人物命运的显著因素。社区群体既支持又限制其成员个性的发展。在黑人群体的凝聚力和排斥力的共同作用下,一些黑人个体人物与社区群体相脱离。通过浅析这些个体人物,揭示了莫里森小说中社区群体和个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冯丽妍  郑侠 《科技信息》2010,(28):I0040-I0040,I0043
"姐妹情谊"是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重要组成,在黑人女性文学中闪烁着独特的光芒。本文试通过对左拉·尼尔·赫斯顿、托妮·莫里森、艾丽斯·沃克等不同时期黑人女性作家的作品进行深入地探讨、分析,证明黑人女性间的姐妹情谊一直贯穿于黑人女性自我解放的历程,是黑人女性寻求自我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8.
以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为文本,分析小说主人公奶娃(Milkman)的家族姓氏戴德"的象征寓意及文化意义,通过研究戴德家族祖孙三代四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以及他们与黑人文化之间的联系,揭示该小说的回归黑人文化的主题。阐明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压迫下,黑人只有坚持、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为文本,分析小说主人公奶娃(Milkman)的家族姓氏"戴德"的象征寓意及文化意义,通过研究戴德家族祖孙三代四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以及他们与黑人文化之间的联系,揭示该小说的回归黑人文化的主题.阐明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压迫下,黑人只有坚持、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赵莉  蔡宁 《科技咨询导报》2008,(33):213-213
本文运用形象学最常见的两组二元对立-自我和他者,本土和异域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大地》中的中国形象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作为形象观察者的美国本土作家创作的心理动机及对异域文化接受的深层文化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