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勇《中国新史学之隐翼》,具有中西史学结合看问题的视阈。它分"欧美史学在中国""大陆世界史学界""台湾历史学界"三编,分述中国新史学中常常被忽略的内容。其对于"中国新史学"的提法新颖,令人信服;关于"隐翼"的界定恰当、明晰;运用"两只眼睛"思考史学问题,注意借助于西方史学方法论解决中国史学相关问题;在鲁滨逊和梁启超新史学的关联、李大钊与西方史学思想、张贵永欧美史学研究等一系列问题上多有创见。  相似文献   

2.
神话与历史,通常作为相互时立的两个概念和学科而被提及.最近二三十年,西方史学界,尤其在后现代新史学,在叙述史学的启发之下,出现了"神话历史"(Mythistory)这一术语."神话历史"的出现,既体现了历史文学性的叙述与结构形式一面,也表现了诸如历史人类学之强调文化内容的一面.作为对兰克客观主义史学的反拨,神话历史更加强调历史的文化认同性,而不是对于史料的客观分析之科学与事实.这是一种纵贯西方史学的实践.从希罗多德开始到维柯的奠基,布克哈特还有本雅明等历史学家的推动.以色列历史教授约瑟夫·马里在其<神话历史--一种现代史学的生成>一书中论述了整个"神话历史"在西方的发展脉络.对于把握这一概念的历史内涵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史学异彩纷呈、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国史学研究更应当明确立场、有自己的原则坚守,以防止沦为被西方"大历史"笼罩下的"小历史",失去中国特色。为此,"史料实证"必须坚持,因为它体现史学本质特征;"历史解释"要客观、公正,把史实置于当时的历史坐标中,不能文学化,更不能"戏说"。中国是史学大国,留下很多传统史学遗产,理应加以继承,突显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必须坚守,它是使史学成为科学的必须。  相似文献   

4.
《新史学》一书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史学”流派奠基人鲁滨逊 (James HarveyRobinson,1 863~ 1 93 6)的代表作 ,也是欧美史学史上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该书在本世纪 2 0年代经我国史学家何炳松翻译出版后 ,曾引起史学界的广泛关注并获得较高的声誉 ;60年代我国现代著名史家齐思和重译《新史学》,再次显示出该著作的魅力。如果说 60年代后由于受“左”倾的干扰对《新史学》大多采取摒弃和批判的立场 ,今天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一“历史从哪里开始 ,思维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诞生于 2 0世纪初期的“新史学”思潮…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的以史鉴今与以往封建的“旧史学”和资产阶级所谓的“新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毛泽东的以史鉴今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 ,是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前提的 ,是以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中华民族进步事业为根本目的的。因此 ,毛泽东的以史鉴今在阶级属性和思想境界上超越了以往的史学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的“新史学”理论包含着丰富的中国法制史的内容。关于梁启超“新史学”理论对中国法制史的贡献问题,有开山鼻祖说、学科设置贡献说、副产品说等几种说法。梁启超“新史学”理论对当代中国法史学研究具有多方面的启示,如:1.当代中国法史学研究对象应设定为历朝历代法制的整体;2.当代中国法史学研究应注重跨学科研究的思路和方法;3.注重中国法制史学科功能的发挥和实现;4.法史学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须经历理论不断更新和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的以史鉴今与以往封建的“旧史学”和资产阶级所谓的“新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毛泽东的以史鉴今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是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前提的,是以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中华民族进步事业为根本目的的。因此,毛泽东的以史鉴今在阶级属性和思想境界上超越了以往的史学,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发择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大钊史学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一部分,始终是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之一,他对于中国史学史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在史学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实践中,李大钊形成的史学理论对当代历史研究者有着不可忽视的启迪意义。本文将从李大钊史学的性质、特点、研究对象、史学内容以及史学方法这几方面分别论述李大钊对史学理论研究的贡献,以及李大钊对辛亥革命、孙中山等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贡献、李大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历史理论和现实意义、李大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与陈独秀、瞿秋白等人的比较,进行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9.
西方新史学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同步,是在史学领域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或逻各斯中心主义的颠覆.所谓微观史学之"碎片化",不过是打破宏大叙事独尊的僵化,使史学多元化.就破除文学与史学不可逾越的界限而言,有些趋向中国传统文史哲不分家的情调.新史学之新,本质上可以归结为思维方式的转变--趋向"想象"的"象思维",以及话语趋向"修辞学"(海登·怀特为代表)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至192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介入中国尚处于初级阶段。这一阶段,日本充当了引介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中国从日本大量引进日译马克思主义著作,汲取日本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日本引入,使唯物史观和大量带有日本色彩史学术语移植到中国,李大钊、李达等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解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构建,在此背景下最终促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萌发。  相似文献   

11.
在中世纪的欧洲,城市的演进不仅承担了物质和人口的功能,它在各方面都在孕育我们现代生活的精神气质,直至在最高意义上,城市成为现代国家的起源。20世纪中期开始在西方迅猛发展的新史学,不同于传统史学多是研究政治史和精英人物传记,而是强调研究人类文明的整个发展过程和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尤其强调自然-地理结构和物质经济结构对历史发展趋势的决定作用,因此往往避开短期的突发事件,着眼长时段和表示节奏稍慢的历史趋势的中时段--"社会的转变"。"中世纪的城市"正是这样一个令新史学偏爱的探讨话题。在此我们汇总法国的新史学在这方面的一些成果,他们以一种具有深刻人文意识的全新眼光,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既不黑暗也不蒙昧,而是生机勃勃的、孕育着现代法国的中世纪。  相似文献   

12.
在中世纪的欧洲,城市的演进不仅承担了物质和人口的功能,它在各方面都在孕育我们现代生活的精神气质,直至在最高意义上,城市成为现代国家的起源。20世纪中期开始在西方迅猛发展的新史学,不同于传统史学多是研究政治史和精英人物传记,而是强调研究人类文明的整个发展过程和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尤其强调自然-地理结构和物质经济结构对历史发展趋势的决定作用,因此往往避开短期的突发事件,着眼长时段和表示节奏稍慢的历史趋势的中时段--"社会的转变"。"中世纪的城市"正是这样一个令新史学偏爱的探讨话题。在此我们汇总法国的新史学在这方面的一些成果,他们以一种具有深刻人文意识的全新眼光,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既不黑暗也不蒙昧,而是生机勃勃的、孕育着现代法国的中世纪。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史学对当代西方史学的重大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方法论与政治信仰由于各种原因而受到攻击与冷落。进入20世纪,随着传统史学弊病的日益暴露以及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对马克思正确判断的验证,特别是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纷纷建立引起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视,马克思主义史学成为西方最大的史学流派之一。马克思主义史学对当代西方史学的影响表现在:一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遗产对西方史学界普遍产生了影响,马克思主义已成为他们思维方法的一部分;二是西方每一国家的史学界都形成了一支稳定的马克思主义史学队伍。  相似文献   

14.
魏源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界碑式”的人物。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轨迹是由经学而史学,其成就不在经学而在史学,他以史学为经世之术,开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过渡之先河;魏源晚年专心于佛学,作为中国走向现代世界的先驱者,他的思想具有了现代意识的“异端”色彩。  相似文献   

15.
口述历史是口述史料.推动口述史工作,目的在于推动为科学史研究服务的史料建设,而不是要建立一门独立的史学分支.口述史料是记忆类史料的主要品种;研究20世纪中国科学史,应该利用口述史料,但必须与其他史料相互参证;亲身经历20世纪科学事业发展,并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和领导干部,是口述史的重点访谈对象.当前从事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的组织者和采访者都应该加强对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整体图景的认识,同时在访谈中挖掘史实细节时必须遵循史学规范.  相似文献   

16.
何炳松是民国时期学贯中西的史学家。他把西方“新史学”的阐释学方法与中国传统史学的义理方法相结合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义理阐释方法。这一方法的主要内容有:标举推想工夫、心理阐释与境遇体验、“先考字义,次通真意”、“别识心裁”与“曲证旁推”、“纵通”与“横通”等。  相似文献   

17.
史学的研究与发展离不开史料的支撑,能否合理开发和正确利用史料,直接关系到研究成果的科学水平和学术质量,中国当代史也不例外。中国当代史是改革开放后的一门新兴学科,这种历史的特殊性造成了档案背景的鲜活性和时代性。有关当代的部分档案材料因政治敏感、地方部门存史意识淡薄和某些政策等原因,制约了其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研究中,史学工作者要真正做到搜集史料"全",整理史料"实",考证史料"真",利用史料"准",这可说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又是科学的研究原则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史研究领域,由于近年来新的历史资料的发掘和利用,学人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学术观点,推动了史学研究的深入,也促进了史学思想和史学观念的解放。而由此.又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现代史研究乃至整个史学研究领域的活跃和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刘树良 《科技信息》2012,(36):I0107-I0108
近代日本文明史学是在“文明开化”的过程中,在引进基佐和巴克尔的文明史观的基础上形成的,代表人物是福泽谕吉和田口卯吉。二人倡导追求先进文明,倡导人民和文明为研究对象的新史学,促进了近代日本史学的发展和“文明开化”的进程。由于其局限性,近代日本文明史学只兴盛了十余年就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20.
欧洲近代史学作为一种舶来品,对于中国史学从传统走向现代,起到了至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欧洲近代史学东传的过程中,傅斯年穿针引线,对欧洲近代史学的引介不遗余力,贡献尤著。尤其是,他对巴克尔史学的借鉴、兰克治史理念的宣扬,以及德国"种族-文化"观念的运用,不仅成为其取得重要史学成就的学术渊源,而且为转型期的中国史学创辟了一条新路径。同时,欧洲近代史学经由傅斯年输入国内,开阔了中国学者的国际视野,为中国史学走向世界,取得国际学术话语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