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性是人的存在价值的主要标志。既保持对于神圣宇宙秩序的认同,又寻求德性的建立,人绝不因为德性与幸福之间的背离关系而停止对德性的追求。这是古希腊悲剧关于德性的主要思想。人的德性是与它赖以产生和维持的一定社会共同体息息相关,只要人们还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中,就需要德性来形成相互团结的纽带,维持相互的关系,塑造优美心灵与健康人格。这使古希腊悲剧的德性观在对现代性道德价值观的批判与重构中凸显出特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儒家尊德性的学习观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西方知识观不同,中国传统儒家把德性作为知识的主体,以德性为知识的根基。儒家基于这种知识观提出"尊德性而道问学"的学习观,在学习目标、学习策略和方法上,明显体现出道德至上的价值倾向。儒家的这种学习观对纠正当代教育知性太过、德性不足的偏失以及理性谮妄下人的道德沉沦救赎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为当代学风建设和道德重建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包含有丰富的德性理论,德性论是其道德哲学研究的目的,具有最重要的地位。康德德性理论的核心问题包括:德性专属于人这种“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只有人才能够拥有德性;从德性与义务、内在自由、准则的关系中才能准确把握德性概念;德性是幸福的前提和条件,德性与“配享的幸福”的一致才是人类道德实践应当追求的目的。当代人们的道德实践应注重道德原则与品格担当的统一,反思个体幸福实践。  相似文献   

4.
德性是中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核心伦理范畴,与人类生活紧密相关。文章系统阐述了麦金太尔的德性主义理论,揭示了德性的内涵、本质以及价值,在此基础上,为引导人们在当今社会“德性缺失”的情况下应当如何摆脱当前的道德困境提供了相关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论道德榜样     
《潍坊学院学报》2016,(1):82-88
近年来,××道德模范、感动××人物、最美××等的评选、宣传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带来的是满满的正能量。这也充分说明了人类社会的道德生活离不开道德榜样。而树立什么样的道德榜样以及如何宣传道德榜样,作为掌握和控制社会道德资源的政府无疑拥有话语权。但由于主客观种种情形的存在构成了对道德榜样的道德生活的"绑架",因此,为其"松绑"就是还道德榜样作为一个生活人应有的幸福。不仅如此,社会还应通过对道德榜样的道德回报鼓励人们弃恶从善,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但应该明白,从归根结底意义上来说,道德回报是对道德榜样的某方面高尚德性的回报,而不是对道德主体的回报。道德榜样作用的发挥凭借其个人德性与公众道德生活之间的契合得以实现。虽然普通公众与道德榜样之间在德性水平上存在差异,但二者道德地位上的平等使得每个普通公众都有成为道德榜样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从儒家德性论超越性内涵的当代价值、审视和借鉴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儒家道德文化的批判、西方反现代化思潮及其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批判与诊断三个方面来分析和探寻当代中国人德性建构的伦理资源与实践线索。  相似文献   

7.
舒佳 《科技信息》2011,(11):I0301-I0302
道德评价是使道德规范内化到人们心理形成德性的重要方式,它在德规范人们德性的转化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我国传统的道德评价体制与现代道德评价机制相承而来却在经济社会的现实中发生了变化,了解道德评价机制的演绎,对于我们深化道德评价研究和提高人们道德水平的认识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教师德性根植于教师作为人的基本德性,又与其职业生活和专业角色密切相关,包含好学、关怀、宽容、责任等优秀品质.教师德性伦理的实现过程是教师道德的主体化、个性化过程,因此,自我培育是教师德性成长的根本途径.教师德性自我培育的基本策略有三个方面:提高教师作为德性主体的自觉意识;提高教师对自我德性的反思能力;掌握德性自我培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制度在当代中国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建设是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突破口,是形成良序社会的前提和关键,但制度本身存在着缺陷性。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路径选择应是:制度和德性互相补充,形成合力,各自以自身功能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智慧的特征与性质问题是当代知识论与认知科学领域中的新近议题。二十世纪末,知识论学者将智慧作为创造更美好生活的关键因素重新提起。纵观智慧理论的历史,从中可抽象出对智慧的四大共识性要求,即美好的生活、反愚昧、反邪恶与稀缺性。当代德性知识论学者琳达·扎格泽博斯基在《心智的德性》中通过混合型智慧的角度诠释智慧,将其视为更高层次和中庸的德性,不仅体现了智慧理论的共识性要求,更呼吁对智慧研究范式进行转变。由于扎格泽博斯基对智慧的描述分散于不同著作中,因此聚焦于“智慧”,详细审视并重新构建德性智慧的观点,同时结合当前知识论对智慧的特征规定,提供一种纯粹德性理论视角下的智慧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