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文大用论     
人谓中文无用,吾谓中文有大用。中文者,中国语言文学之简称也。或曰:“治中文者,不过咬文嚼字、摇唇鼓舌而已矣。奚何用之有!”曰:“不然”。凡人处于世,须有表心之术与心之实。中文有修辞有文法,表心之术实寓焉。且先贤有云,文史哲不分家。如是,则文非徒谓语言文学也,亦史也,哲也,心之实亦寓之矣。治中文而有成,则有表心之术以明心迹,有数千年人物事迹以知未来,有哲人之智慧以处于世。故可以上匡国、下利民、致君尧舜。治他科者不然。治历史与哲学者次之;治算术与外语者又次之。其治历史与哲学者,胸怀往古与先贤知慧,却…  相似文献   

2.
凡病皆有治,治有治道,治莫如养,治养都循大道。《黄帝内经》中大量篇幅都论述治养之术,所施术乃依据 对天的认识。天至极,人的认识无限,这是《内经》作者对治养之大道所执的信念。  相似文献   

3.
<正>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这句话的原意是:孔子说:"危难,往往发生于只想偏安其位的人身上;灭亡,往往降临一意保全其生存的人身上;祸乱,往往发生于沉溺于治世的人身上。所以君子居安而不忘危险,生存不忘灭亡,治世而不忘祸乱,因此个人得以平安,从而国家也得以保全。《周易》说:‘会败亡吗,会败亡吗?国家  相似文献   

4.
《科技潮》1999,(12)
圣人之教现存最早的中医典藉《黄帝内经》是以"圣人之教"为张本的:"是故上古圣人之教下也,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所谓"圣人之教"以今天的语言来表述,就是一种世界观。这种世界观究心于天人之间,以一种整体的、联系的、有机的信念来观察和理解宇宙与人类。《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天地人是按一个统一的"大道"来运动的,人类是由"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因此人生也只是"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即使是圣人也只能"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而疾病则只是生命"浮沉"的偏离状态而已。  相似文献   

5.
卷首语     
在新的一年,忽然想起明朝顾宪成那副著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重温这副对联,比平时别有意境。科学工作者要有敬业精神,宋代学者朱熹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犹如学弈,不可"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云缴而射之。"犹如钓鱼,"目不瞬,神不变",若"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故古人多论:"悲莫悲于精散","精神聚,无钜弗成","精神散,无微弗败。"美国诗人朗弗罗也说:"成功之道无它,唯悉力从事你的工作。"我国科学家  相似文献   

6.
腐败是政权丧失民心的主要原因浅析戴腾荣治国,涉及到一个重要的政治心理学问题,就是要安定民心。战国时期政治思想家管子说过:“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队也说:“心安是国安、心治是国治也。治也者心也,安也者心也,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民...  相似文献   

7.
易桂姣 《科技资讯》2007,(22):113-113
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的灵魂.我国古代把"教"解释为"觉悟",就是说"教"就是提高人的觉悟,就是德育的意思.《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欲化及成俗,其必由学乎."孟子说"善政不如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这里讲的"教学"、"教"、"学"都是教化,感悟的意思.《大学》里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的"道"便是教育;而"明明德,亲民,至善"实际上说的都是德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论语》一书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它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大到治国之道,小至日常生活。客观地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自己的《论语》。关于它的评价也都是仁者见仁:有人说它是圣人情怀,有人称它为王者之道,甚至有人传它为"半部论语治天下"。然而,笔者在读完这本书后也有一些冲动的想法与大家分享,即它的"修己治人"之学,笔者认为它是《论语》一书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环境的产物,特定的地理人文环境必会产生特定的地域性文化。然则,影响某一地域文化特征的要素何在?就其大要,不外两种:一是自然环境,一是社会环境。谚云:“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等等,即是侧重强调自然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而《汉书·地理志》又云:“人有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则在强调自然环境(即“水土风气”)之影响同时,指出了社会环境(即“君上情欲”)对一方风习的影响。由是而言,汉代张衡《西京赋》所言:“夫人在阳(指春夏)时则舒,在阴(指秋冬)时则惨,此牵乎天者也;处沃土则逸,处瘠土则劳,此系地者也。惨者少于欢,劳则褊(狭也)于惠,能违之者寡矣。”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指朝代更迭),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又不能不是我们当今治地域文化者的至理名言。当代大画家黄宾虹先生在《九十杂述》中说:“古今沿革,有时代性。山川浑厚,有民族性。”即道出其个中三昧。明乎此,我们始可言“三峡文化”矣!本文以下所述,亦奉此为圭臬,愿识者志之。  相似文献   

10.
古语云:"浮者,空虚不实之谓也;夸者,骄矜自大,言过其实也;浮而夸者,欺世盗名之徒也!"这是古人对浮夸所下的定义,褒贬自明。然浮夸而成风,并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却是现代之事。1958年大跃进时,那种"亩产30万斤","15年赶英超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浮夸口号;文革中那种"形势一片大好","到处莺歌燕舞"的幼稚口号,使一些人失去理智,干了不少破坏生产力发展的蠢事。"浮夸风"给我们造成多少灾难,饿了多少人肚皮,人们还记忆犹新。可是,"浮夸"这种顽症,不是饿过几回肚皮就能除根的。有些人消了浮肿,刚刚吃上几顿饱饭,便忘乎所以,又来"浮夸"了!  相似文献   

11.
<正>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结合前面的一句"《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综合来解读这句的含义,我们才好理解这前后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上句阐述了原因,因为《易经》中体现了先天大道的运  相似文献   

12.
王国运湘绮先生《论诗法》中说:“非积二、四十年.不能尽知主人之工拙.以三、四十年之工力治经学.道必有成,国道通诗,诗目工宾”。又说“若性好又采,乐于吟咏,则由诗悟人,亦自捷径,而非可强求也.”读贵州师范大学历史系王燕玉教授的《控馆诗存》和《偶总词存》,再看他成稿的《中国历代诗选人《中国历代词选》、《中国历代文章精选》、《中国历史要籍介论》、《中国书法家传论》和已出版的《贵州明清文学家人《中国又献学综该)、《通鉴黔事辑还》和《贵州史专题考》等多部专著,这些硕果累累的成就,都是几十年沉潜于经史子集,…  相似文献   

13.
历来的注释者对"以生道杀民"的理解不是没有分歧的,然就《孟子》全文来看,这样的分歧是可以给予恰当解决的。从历来的注释中可以看到"以生道杀民"有不同的具体情况,这些情况为何都可以说是生道,这是值得思考的。"以生道杀民"只是生道的一个表现,生道的含义还要更为丰富深刻,是与孟子的核心观念即性善说相关联的。恻隐之心正是人之生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生道,也是人皆有之的。  相似文献   

14.
<正>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有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这句话的原意是:道有变动,所以称为爻。爻有不同类型,所以称为物。物以阴阳相杂,故称为文。阴阳两爻不当位,所以吉凶产生。本句接上一句,进一步从"爻、物、文、吉凶"的角度模拟易经之道的运行,说明易经之道的广大悉备。下面,我们递次展开。爻从何来?爻者,交也。象征事物交互变化,交错变化。天地人三才,随时随地都处在这种变化之中,  相似文献   

15.
我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年,教初中思想政治课已达十八年之久.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深感教育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习为乐,欲罢不能.  相似文献   

16.
陆贾的思想是中正平和的,以仁义教化为根本,主张由黄老刑名之政归向仁政,马上马下异术。陆贾在《新语》中引用《春秋毂梁传》之语“仁者以治亲,义者以利尊,万世不乱,仁义之所治也”,以之作为《新语》第一篇《道基》的结论,而《道基》又是《新语》全书的理论基石。可以说陆贾的思想就是源于《春秋毂梁传》,研究陆贾的思想就可以窥见《春秋毂梁传》的思想的特色。虽然陆贾《新语》第一篇《道基》的结论所引用的《春秋毂梁传》之语“仁者以治亲,义者以利尊,万世不乱,仁义之所治也”不见于今本《春秋毂梁传》,但当见于陆贾所用之古文文本之《春秋毂梁传》,故“仁者以治亲,义者以利尊,万世不乱,仁义之所治也”仍可看作是《春秋毂梁传》的中心思想。  相似文献   

17.
<正>"亲、诚、惠、容"是2013年中国外交最鲜亮的外交理念,是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周边外交的概念性纲领。稍有遗憾的是,对"亲、诚、惠、容"的各种理解和议论很多,却未能见到"权威"的解释。《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  相似文献   

18.
朱熹哲学     
(一)理,太极 朱子之形上学,系以周濂溪之太极图说为骨干,而以康节所讲之数,横渠所说之气,及程氏弟兄所说形上形下及理气之分融合之;故朱子之学,可谓集其以前理学家之大成也。关於形上之道与形下之器之分,朱子云: “凡有形有象者,即器也;所以为是器之理者,则道也。” (与陆子静书文集卷三十六)所谓道,即指抽象的原理或概念;所谓器,即指具体的事物。故朱子云: “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 此器。”(语类卷九十五)又云: “无极而太极,不是说有个物事,光辉辉地在那里。当 初皆无一物,只有此理而已。………惟其理有许多,故物 …  相似文献   

19.
精气神,作为人类生命的要素,其观点很早就出现在先秦著作中。《老子》、《庄子》、《管子》、《孟子》、《黄帝内经》等,皆论及精气神,并阐述了"养气"、"存精"、"守神"等养生之道。汉魏以来,精气神学说在医家和道家的著作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中医学从生理、病理及形神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剖析,而道学则从炼养角度对其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究。精,是构成生命之体的始基,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有"人始生,先成精"(《灵枢.经脉》)、"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之说。相对应的构成教育的始基那就是教育信仰。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充养人体的一种无形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动力和功能,故有"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八难》)、"人之生,气之聚也"(《庄子.知北游》)之说。相对应的维持教育活动的动力和功能是什么呢?教育目的。神,是生命活动现象的总括,"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故神在体外则成为生命的象征,在体内则成为生命的主宰,所以《淮南子.原道训》说":神者,生之制也。"相对应的教育活动现象的总括那就是教育规律。教育信仰、教育目的和教育规律就像精气神一样三者一体,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笔者试图从教育的精气神三者出发,对当下的教育问题做一些深入的思考,教育信仰的缺失带来教育目的的迷失以及对教育规律的无视,乃是当今教育之怪现状,笔者试图找寻失落的教育之精气神,以正本清源,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0.
说诗经《卷耳》篇主人公即采卷耳者,最有影响的是朱熹的《诗集传》。在《卷耳》首章四句(“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下朱熹曰:“赋也。后妃以君子不在而思念之,故赋此诗。托言方采卷耳、未满顷筐,而心适念其君子,故不能复采,而寘之大道之旁也”。(引见《诗集传·卷耳》,重点号是笔者所加,下同)朱熹对“赋”有特定的解释,他在《葛蕈》首六句下第一次出现所谓“赋”下释“赋”曰:“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直言”,就不是“曲言”,亦不是“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