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经济学角度入手,目的是批判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从经济上为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作出说明,但在写作思路中马克思开始转向关注共产主义问题,通过批判黑格尔思想,依据劳动实践观论述了私有财产的产生与扬弃.对黑格尔的劳动实践以及费尔巴哈的异化的理解来阐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相似文献   

2.
在劳动与资本出现矛盾的情况下,马克思对劳动问题进行了全面而完整的哲学思考,他以劳动为核心,对自然界和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进行阐述,并形成了劳动哲学本体论以及与此相对应的认识论和历史观。马克思通过劳动验证人的本质,寻找现实生活的根基,寻求社会历史的规律,将人的解放与共产主义社会有机联系起来。在马克思那里,正是劳动使人慢慢地从私有财产中解放出来,劳动是人们获取财产和正义的重要途径,因此,毫不夸张地说马克思哲学就是劳动哲学。  相似文献   

3.
诺齐克的道德乌托邦体系不仅建立在对罗尔斯正义论的批判上,而且建立在对马克思劳动观的价值消解上.在劳动性质、劳动价值、劳动成果的道德分析中,诺齐克试图以自愿的交换、主观的需要、应然的权利分别颠覆马克思被迫的奴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正义的利润等.这些批判反而更彰显了马克思劳动理论的价值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私有财产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重要概念,私有财产关系是厘清<手稿>思想的重要路径之一.马克思从现实的经济事实出发,对私有财产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探讨,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  相似文献   

5.
从《哲学的贫困》批判蒲鲁东关于分工与机器关系的错误观点开始,马克思注意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机器的使用"比"机器本身"更为重要。到了《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将机器视为"固定资本",从资本的流通过程揭示出机器使用与资本增殖的内在一致性。进而,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提出"劳动二重性"理论,从资本的生产过程回答了机器生产促进资本增殖的机制和控制工人劳动的实质,对前两个阶段遗留下的问题做出了合理解答。  相似文献   

6.
正义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视域中是"隐"思想而非"显"思想。要从历史维度、价值维度和发展维度理解正义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视域中的"在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进程中早期有关于"自然正义"的思考。在他们思想成熟阶段,也没有绝对拒斥正义,而是潜在地揭示正义,认为既要在实践基点上和历史限度内把握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揭示生态正义的向度,也要在唯物史观和资本批判的基点上揭示经济正义的本质,而其对生态文明的"观照"集中体现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关系和人类历史进程中推动"两大和解",实现社会正义和生态正义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都有对于正义思想的描述,基于实践哲学指导下的马克思的正义思想,是从现实社会的生产方式的发展状况的考察出发,对劳动异化现象的揭示,提出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从而实现真正意义的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之一。公平正义对于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分配不公平问题,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据马克思对资本运动、发展和实现的规律的研究,用"资本创新"这一线索来理解马克思资本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把马克思关于资本创新的思想归纳为:资本是能动的主体和不断变革的力量;资本掌握历史的进步来为财富服务;资本使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根本的革命;资本的真正限制是资本自身。  相似文献   

9.
西方的正义观念历史悠久.亚里士多德、休谟、马克思、罗尔斯等人类思想史上一流的哲学家均把目光投向了对正义的思考.近代以来,随着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休谟提出了以财产为中心的正义论;进入现代社会,马克思则通过大量关于正义主题的思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尖锐地批判.  相似文献   

10.
对现代性的理解、反省和批判构成了马克思毕生的理论主题。马克思正是在对资本全球化社会的反思性批判中,使马克思的现代性视域出场。对启蒙现代性两大基石——抽象的人和绝对理性的批判与反省,造就马克思现代性视域的核心层面。我们要以马克思反思现代性的思想为指导,借鉴西方哲学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的思想资源,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引导社会和谐发展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1.
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一方面,马克思将工业与技术视为人的类本质,视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作为类本质的技术-工业可能产生异化。他以人本主义的理想劳动来关照现实的工人异化劳动的生存状态,将工人异化劳动的生存状态与造成异化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联系起来,形成了对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批判。在异化劳动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的研究视域实现了向经济学哲学的转变,其技术哲学思想得以建立。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现代性的理论本质在于,在实践基础和历史唯物主义视阚中,形成以资本为中介、原则、标志.反映现代社会的价值、特质、精神原则的范畴体系.马克思从时代和理论的双重制高点批判和颠覆了旧现代性,形成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如下特征:资本性、实践性、拜物教和异化劳动、全球化和流动性、辩证的唯物性.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旨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奴役劳动、物统治人等种种弊端。在我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有关发展的不和谐问题,我们将之称之为异化现象,并试图运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当今社会的异化现象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14.
文章旨在揭示马克思的财产理论建立在自然法的基础之上。首先对自然法概念进行了梳理。然后阐明在自然法的视阈下马克思对私有财产的看法,之后进一步分析了马克思反对私有财产的原因。最后,笔者试着对马克思的这一思想进行了短评。  相似文献   

15.
劳动、异化及人是马克思《手稿》中的三个互相联系的基本范畴。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根源于他对“人”的理解,“人”是马克思据以批判私有制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所理解的“人”既是历史的、现实的,又是理想的、完满的,因而是二重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思想是西方人道主义传统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依据马克思对资本运动、发展和实现的规律的研究,用“资本创新”这一线索来理解马克思资本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把马克思关于资本创新的思想归纳为:资本是能动的主体和不断变革的力量;资本掌握历史的进步来为财富服务;资本使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根本的革命;资本的真正限制是资本自身。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决定社会分配的正义属性,而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正义必须以马克思的历史正义观为指导,具体地讲,就是要坚持如下三个原则,即社会分配与社会生产相一致原则、社会分配与贡献大小相一致原则和社会分配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原则。上述三项原则必须做到有机统一,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8.
自1927年《1884年经济哲学手稿》问世以来,许多研究者把异化劳动作为这一著作的核心概念,这无可厚非,但是笔者在对《手稿》的解读中却发现私有财产概念在整篇文章中的贯穿作用:对私有财产的根源的追问以及对扬弃私有财产的积极思考,是青年马克思在《手稿》的经济学研究中进行哲学研究并递进到新的经济哲学领域的重要阶梯.同时当下针对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的理论也是众说纷纭,笔者在文章结尾也此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些个人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从社会生产方式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分配的本质—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因此也得到调整,即剩余价值的分配主体多元化,然而,这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性。进入21世纪,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当代社会的分配制度仍有其说服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学"提出的"马恩对立论"在20世纪初开始兴起,后来经过了三次发展,在70、80年代达到高潮。这些西方学者认为:恩格斯关于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思想与马克思本人的思想是不同的,并对恩格斯的思想进行了歪曲的批评。对这些错误观点予以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正确认识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