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染对孤独的迷恋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她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涉及到孤独话题.她认为,孤独是精神高贵的标志,唯有智力生活和精神生活丰富的人,才会体验到孤独的快乐.只有在孤独中,人的精神生活才格外活跃和丰富.实际上陈染是借孤独话题探讨人的内心,表达人生存的永恒困境状态.  相似文献   

2.
叔本华是19世纪哲学界的孤独者,陈染是20世纪文学界的独语者,二者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相距甚远,但二者的孤独体验却极其相似,在诸多相似点中不难发现陈染对叔本华的认可和接纳,但这种接纳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在自己的体验基础上有选择的主动接纳。分析陈染的僻居笔记和小说创作可见陈染受叔本华孤独意识的影响,以及陈染对叔本华孤独意识的升华,进而领悟二者得出的相似的灵魂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3.
在陈染的文本中,象征手法大量泛化,不再是辅助方法,而是一种独立的、主要的表现手法.陈染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可以归结为事象、人象和景象三类进行阐述;陈染文本的诗意内涵、意象境界,是通过运用各种形式的象征手段达到的.  相似文献   

4.
情色文化是诗歌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情色抒写在现代诗歌中显得比较随意。情色抒写尺度的把握是爱情诗成功的重要方面。从诗歌历史和当下诗歌情色抒写的现状看,诗歌情色抒写的尺度一般应从保持“人”的分寸、考虑公众的接受心理、注重情感与精神的抒写、追求艺术的含蓄性等方面加以把握。  相似文献   

5.
《嘴唇里的阳光》包含多重隐喻,陈染的真正主旨是拒绝既定规则,建构“另一种规则”,“另一种规则”的建构必须以拒绝所谓的既定“规则”为前提.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对陈染、林白的“个人化写作”与卫慧、棉棉的“另类写作”进行比较 ,由此阐明思想的存在是女性 (主义 )文学的希望这样一个论题  相似文献   

7.
去年秋天,在绥芬河,我和清雪有幸一道被写小说的嘉男女士邀到家中作客‘当被主, 酒肉何侯完毕闲聊时,我曾对清雪说到北京的年轻小说家陈染。清雪的临场反应使我猜出他 对这个陈染未曾注意过.如今,我在读过清雪送我的小说集《空楼》之后,不知为什么却又一想到了这个陈染。_陈染的老小镇上的一段传说》和《乱流镇的那一年》,特别是《荒凉的秋夭与冬天》①,在 我看来,是两篇极具审美个性因此也极具审美价值的优秀之作。评论家李力对这些作品给于 过很高的评价,并且因此把陈染誉为“当代中国文坛上相当鲜见的‘一个奇特的童话家,”。然 而里同时…  相似文献   

8.
陈染的小说中,经常出现描写老人的情节及未老先衰的心绪.这种描写对于当年风华正茂的陈染来说是不相符的.作家的目的,正是通过这些描写,揭示人类所处的困境:对时间的无奈,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无奈.本文将着力分析其小说及她本人的早衰心态,并以此来揭示陈染对人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女性个体化写作是20世纪90年代文坛一道引人瞩目并颇遭非议的风景.陈染和卫慧同为其中的代表作家,她们的作品中有着共同的性别焦虑和对成长主题的观照.但二人的创作理念不同,叙事风格不同.从陈染到卫慧,90年代女性个体化写作完成了"从飞升到坠落"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陈染的文本世界流淌着强烈的纯女性色彩,带着某种反叛传统道德的意味以及鲜明的自怜意识。本文主要从陈染的散文创作入手,探讨其文本世界中绵延不绝的孤独之痛,无法归依的漂泊感,从而说明陈染散文创作并非属于“贵族化”的自负,而是出自对女性精神家园和个体存在价值的一种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1.
陈染开启了“个人化写作”的先河。在她的作品中蕴涵着很深的对现实的对抗。  相似文献   

12.
从酷儿理论的视域出发,以陈染的《破开》和《私人生活》为基点,探讨这一性别理论与陈染小说的契合点,说明陈染在追求两性平等方面做出的另类努力。  相似文献   

13.
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晚年名作《情人》和中国女作家陈染的成名作《与往事干杯》分别讲述了两个女性的情感往事,一系列男性形象在其中扮演了相似的角色。借助现代女性主义理论,阐释和比较两位女主人公与男性角色的各种关系,进而揭示女主人公在两性关系中自我发现,自我塑造,走出既相似又相异的人生轨迹,并剖析其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4.
杨亚芳 《南昌高专学报》2011,26(1):47-48,66
老舍对两性的抒写,是考察其抒写重心和创作心态的一个难能可贵的窗口。通过这个特殊的窗口能把中国人的思想、道德、行为揭示得相当清楚,使研究老舍笔下的两性抒写极有意义极有必要。通过系统地阅读老舍的小说,概括出老舍小说两性抒写独特的特色,根据传统道德观念与老舍的情感倾向对其小说的两性抒写进行分类,探究和挖掘两性抒写在老舍小说中的具体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珊珊 《科技资讯》2014,(31):234-234
作家陈染的文学作品用女性独有的心理和写作手法,通过超越性别界限来展现中国女性独到、不为人知的一面,这种写作手法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引起了男性对女性的重新定位与关注,也使得广大女性展开了自我反思。陈染的作品中,女主角会把"恋父情结"移植到姐妹感情之中、母女关系出现对立情况和存在一定的自恋倾向,这种超女性特征正是陈染对中国女性的内心心理、情感特征和社会需求的特意刻画。广大读者阅读到陈染的作品之后,心灵上肯定会产生感悟,也会有所收获,这也是陈染想得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考察了陈染截止90年代中期的小说创作,认为陈染的小说带有自觉的女性意识,并从自觉地思索女性生存困境,反省女性的生存、文化与写作状态,最终获取女性自救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从其创作观分析作为女性的自觉写作的成因。  相似文献   

17.
陈染的作品通过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建构完成了对自我心路历程的找寻,同时也透露出她对他者(人类)和现实世界反抗中的复杂情绪。本文从陈染与其"父"的关系出发,通过对陈染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来体察作者的心路历程和写作姿态。  相似文献   

18.
对“文革”中的年轻知识分子沉痛荒诞命运的反省,不仅看到了懿翎的敏感与真诚、激情与忧伤,更看到了她面对“昨天的历史”时沉思与正视的勇气。在她的“记忆就是责任”的历史观照里,抒写出了一段历史与生命的寓言。  相似文献   

19.
身体写作与女性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体写作”在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第一代作家,卫慧、棉棉代表的第二代,春树、木子美代表的第三代。在阐述她们的“身体写作”时,着眼于“身体写作”和男权文化的关系,结合她们的作品对她们的写作动机、文学品格、审美追求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20.
欧阳修不仅在创作数量上空前地丰富了亭园堂院记,而且在内容上也有所发展和变化。他不再以“物”为主,只作客观的、静态的记述,一变而以“人”为主,在论古通今中抒写自己于国于民深重的忧患意识,表达其忠君爱国的赤诚之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