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几乎所有的论者都认为,陈染的“私小说”是她自己“私人生活”的抒写.但作为时代环境的共同受用者,与其经历相似的其它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也多与陈染相似.所以陈染对孤独境况、痛失精神家园之感、人与人的隔膜等的抒写应是非个人性的.  相似文献   

2.
《家梦已远》是柳美里的一部反映家庭崩溃主题的小说。主人公"我"面对"改邪归正"的父亲的"热情",期望能借着留住新屋之际来追想失落的家庭,却在理想与现实中飘忽不定。小说通过描写母亲、妹妹、"我"、父亲对新居的对立看法及行为,揭示了崩溃家庭的不可挽回。作者用几乎不带感情色彩的客观叙述,突出了主人公对"家梦已远"的无奈,并由...  相似文献   

3.
去年秋天,在绥芬河,我和清雪有幸一道被写小说的嘉男女士邀到家中作客‘当被主, 酒肉何侯完毕闲聊时,我曾对清雪说到北京的年轻小说家陈染。清雪的临场反应使我猜出他 对这个陈染未曾注意过.如今,我在读过清雪送我的小说集《空楼》之后,不知为什么却又一想到了这个陈染。_陈染的老小镇上的一段传说》和《乱流镇的那一年》,特别是《荒凉的秋夭与冬天》①,在 我看来,是两篇极具审美个性因此也极具审美价值的优秀之作。评论家李力对这些作品给于 过很高的评价,并且因此把陈染誉为“当代中国文坛上相当鲜见的‘一个奇特的童话家,”。然 而里同时…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学界对E.L.多克托罗小说之研究多从政治、宗教、后现代艺术技巧、新历史主义及新现实主义等视角进行阐释,而对其小说中的“大屠杀后意识”则少有人问津.其实,多克托罗小说皆渗透着浓厚的“大屠杀后意识”,可称之为“大屠杀后意识”小说.在千禧年前,“大屠杀后意识”主要以大屠杀隐喻方式渗入其小说文本之中,而其后之作如《上帝之城》等则通过对大屠杀之显性在场的描写,揭示其对纳粹屠犹之深层反思.E.L.多克托罗小说中的“大屠杀后意识”凸显其对大屠杀创伤及其影响之关注,更表达其对犹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命运之关注和人类道德之关怀.  相似文献   

5.
从酷儿理论的视域出发,以陈染的《破开》和《私人生活》为基点,探讨这一性别理论与陈染小说的契合点,说明陈染在追求两性平等方面做出的另类努力。  相似文献   

6.
身体作为一种消费符号在当代文学作品中不仅被作为话语对象来建构,而且其自身的内涵、价值和意义也日益丰富。在这一过程中,王安忆、陈染、卫慧的文本通过对特定场景的描写,述说身体的丰富经验,揭示内心深处的隐秘情结,场景无疑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指向。  相似文献   

7.
阎连科的小说<乡村死亡报告>通过乡民对生命的抗争展示生活的无奈,将抗争苦难的生命意义提高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并告诫这种生命抗争的无意义.小说以犀利、残酷的生命寓言形式书写了死亡之下生存的悲悯和绝望,把悲苦的生命意义、伦理下的苦难、金钱下的引诱、婚姻冲击下的无奈进行深入的挖掘,在同时代作品中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同时,将死亡背后的深层意蕴提升到对人类命运哲学思考的高度,对乡土作家描写生命的死亡形式具有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叔本华是19世纪哲学界的孤独者,陈染是20世纪文学界的独语者,二者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相距甚远,但二者的孤独体验却极其相似,在诸多相似点中不难发现陈染对叔本华的认可和接纳,但这种接纳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在自己的体验基础上有选择的主动接纳。分析陈染的僻居笔记和小说创作可见陈染受叔本华孤独意识的影响,以及陈染对叔本华孤独意识的升华,进而领悟二者得出的相似的灵魂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9.
考察了陈染截止90年代中期的小说创作,认为陈染的小说带有自觉的女性意识,并从自觉地思索女性生存困境,反省女性的生存、文化与写作状态,最终获取女性自救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从其创作观分析作为女性的自觉写作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
从《裸者与死者》中几个主要人物来分析,小说具有双重主题:其一是存在主义主题,小说具体表现了在诸多异己力量危及之下人的挣扎与无奈,并着重描述了权力的毁灭性作用;其二是人性主题,小说深刻地揭示出兽性与人性在人类心灵中的搏斗。  相似文献   

11.
陈染小说以带有强烈女性主义色彩的话语方式塑造了一系列女性主体形象,通过这类形象与异性、同性及自我的关系来呈现"孤独"这一母题。文章认为,陈染小说中所展示的女性主体与异性、同性的关系,其本质都是女性主体自恋情结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这种自恋情结最终的根源在于人类普遍面临的一个困境——孤独。  相似文献   

12.
《宠儿》这部小说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两方面关系的叙写,以生动的情节、细节和场面的描写,真实地展示了美国黑人的生活处境和生存状态,揭示出了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意蕴。小说具有厚重的思想内涵和高品格的审美价值以及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小说中关于生活环境的描写,是小说的一个基本要素。跟不能没有人物、情节一样,任何一篇小说,都不可缺少生活环境。具体地展示人物赖以进行活动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构成了小说的主要特点之一。在小说中,环境描写不仅对显示人物性格,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而且能够显示社会特征、时代精神和时代风貌,并有助于展开故事情节,揭示作品的思  相似文献   

14.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十九世纪下半叶俄国最具争议性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一方面,对社会现实状况与矛盾危机作了极其精细、准确而且深入的描写和揭示,具有传统现实主义的特征;另一方面,又把更大的注意力放在人的内心深处,醉心于描写下意识和非理性活动,颠覆了主流小说的许多传统作法,而他的“复调结构”的小说样式,更使叙事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因而被现代派作家奉为鼻祖。本文拟从美学理想、复调小说和叙事方式三方面论述陀氏小说世界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5.
在纳博科夫的小说《普宁》中,作者虽然没有给主人公普宁一个死亡的结局,但死亡的阴影在整部小说中却无处不在,贯穿始终。作者通过对主人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的一系列死亡意识的描写,揭示了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也暗示了普宁是一个在事业、爱情以及人际关系上极为失败的苦恼人。  相似文献   

16.
在陈染的文本中,象征手法大量泛化,不再是辅助方法,而是一种独立的、主要的表现手法.陈染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可以归结为事象、人象和景象三类进行阐述;陈染文本的诗意内涵、意象境界,是通过运用各种形式的象征手段达到的.  相似文献   

17.
对于德国作家台奥多尔·冯塔纳的长篇小说《艾菲.布利斯特》,评论界关注得较多的是小说的叙述艺术、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宗教文化等方面。德国汉学家顾彬首次提出该小说描写了一个"抽象的中国人",但未作深入解读。今详细解读这个"抽象的中国人"在小说中的"出场",从三个方面(即小说结构、女主人公的人生认识、作家的中国认知)揭示出"中国人"的隐喻作用及爱与血的象征意义;并指出,"中国人"这一形象的刻画是贯穿小说情节发展的一条暗线,对"中国人"的象征性的含蓄描写同中国画中的留白手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8.
在纳博科夫的小说<普宁>中,作者虽然没有给主人公普宁一个死亡的结局,但死亡的阴影在整部小说中却无处不在,贯穿始终.作者通过对主人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的一系列死亡意识的描写,揭示了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也暗示了普宁是一个在事业、爱情以及人际关系上极为失败的苦恼人.  相似文献   

19.
胡翠芬 《科技信息》2007,(22):226-226,254
文章主要分析了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小说《幸福》的叙述手法。作者把"不可靠"叙述者的内心活动,与第三人称叙述和对外部环境的描写进行对比,从而揭示小说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20.
中外现代文学女性心理描写手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描写历来是作家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精神世界的主要途径。本文通过对中外现代文学作品女性心理手法的探讨,来研究现代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和刻画以及中国小说艺术特质从古典到现代的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