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唐人性爱生活开放,但中唐文人并不仅仅为性欲而性爱,他们有他们的女性审美标准,《任氏传》中的任氏是其理想的性爱伙伴。任氏是唐传奇中最美、最忠于爱情的女子,他作为唐传奇女性人物画廊中的代表性人物,寄寓了作者及其中唐文人的女性审美理想。中唐世风转交,文人观念转化,对性爱伙伴力求美与对爱的贤贞,这一现象,揭示了中唐世风向内敛、保守倾向的转变,同时又反映了这个时期文人的女性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2.
韩愈、白居易是中唐文坛的领袖人物,他们的文艺思想有很多相通之处。他们在复古的同时,力主创新,主张在文学作品中反映民生疾苦,发挥情感作用,对中唐诗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边塞诗是有唐一代的盛世强音,林庚将其作为唐诗高潮的标志之一,并首次提出“盛唐气象”评价盛唐诗歌。边将士卒是边塞诗主流的刻画对象,他们是后人了解唐代社会风貌的司南。盛唐多出现智将、飞将等积极形象,而中唐多将笔触放在下层士兵将领身上,高级将领则作为消极形象成为诗人批判的对象。盛唐至中唐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期,透过边塞诗中将士形象的变迁,能够看到这一变型期唐人风貌。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唐两位著名的文学家,刘禹锡和柳宗元不仅在诗歌、散文领域成就卓然,他们的赋体文学也应受到重视。两者的赋作具有若干共同特征,同时又分别在精神上和体式上呈现出不同风貌。  相似文献   

5.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2006,33(4):105-111
哈萨克诗人唐加勒克与维吾尔诗人穆塔里甫以他们坚定不移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行动和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优秀作品,成为我国哈萨克和维吾尔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们生活在相同的时代,他们的人生经历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作品也有共同的内容与主题,他们的艺术风格虽各具特色,但在表现手法上又有不少相近之处。  相似文献   

6.
从研究分析颜真卿撰书的元次山墓碑碑文入手,对有关史料进行了爬梳析理,论证了元结和颜真卿这两位文武兼俱的中唐名臣之间的关系,评述了他们在平定安史之乱中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及“见危不挠,临难遗身”的高尚爱国主义情操。  相似文献   

7.
寒食清明是唐代重要的时令节日之一,在唐诗中有着大量的描写寒食清明节的诗篇,从中显示出寒食清明节在唐代的风俗。这些风俗有的是对唐以前习俗的继承,如禁烟赐火;有的是对唐以前习俗的发展,如上坟扫墓;有的是对唐以前习俗的突破,如踏青游玩;还有的是对唐以前习俗的创新,如宴游文会。  相似文献   

8.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人民自古交往十分密切与频繁,有文字记载的已达二三千年之久。日本遣唐使的频繁入唐与名僧入宋取经,大大促进了文化交流;他们不仅带去了许多中国食品与烹饪技术,而且还传播了中国的饮食习俗与礼仪。日本桓武朝,为了鼓励遣唐使入唐学...  相似文献   

9.
中学化学爱国主义教育初探唐江宏,罗振奇(化学系)(舞钢市尹集二中)1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我国教育要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他们不仅要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更需要有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  相似文献   

10.
“身份认同”这个在全球化与后殖民语境中备受争议的概念,与中国传统文献中“和而不同”的理论资源有着惊人的不谋而合之处,中唐文士的社会身份认同并不是指他们有一个程式化的价值评判标准,而是在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并寻找到了“和”这个契合点基础之上的认同。历史有了某种断裂,主体才会产生认同危机,才会产生重新建构身份的需求,而身份认同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与权力格局的变动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从西域历史人物、古代国名、地名等在唐边塞诗中的运用入手,来探讨西域历史对唐边塞诗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而揭示在这种影响下,唐边塞诗取得了巨大成就,艺术上也有新的创造,进一步促进了盛唐诗歌的繁荣。  相似文献   

12.
唐王朝建立之初,没落士族旧望不减,社会地位仍然很高,而唐王朝的开国元勋,包括皇室在心理上不免有些自卑,唐太宗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迎合权贵,修撰了《氏族志》,顺应历史潮流。唐太宗修撰《氏族志》的过程中不乏有鲜明的改革精神。  相似文献   

13.
有关中唐比丘尼的传记文献较少,传世和出土的墓碑文是研究中唐比丘尼的主要资料,根据这些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唐比丘尼的基本情况:出家原因、她们与本家的关系及其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4.
2001年1月15日~17日,国务院在北京隆重召开全国农业科技大会,会上表彰了一批有突出贡献的农业科学家,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民企业家,我省有杨赞林,赵家良,吕刚,唐丽影,范恒进等5位同志获此殊荣,为宣传他们的刻苦钻研,奋上向上的敬业精神,本期现刊登其先进事迹,以此鼓励我省农业科技工作者向他们学习,为新形势,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和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唐代兴起、发展和成熟的传奇受到了诗歌的深刻影响。唐传奇的作者大都是当世的诗人,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或有意或无意、或显或隐的将自己的诗作、才思、情感和笔法融入传奇作品当中。具体表现为显隐两个方面:显性诗笔即是直接将诗作引入作品;隐性诗笔则是意境刻划、诗化语言、创作手法的借鉴,以及诗人性格气质在作品中的投射。  相似文献   

16.
“四唐说”的提出与完善,经过了三个历史阶段:一、宋代,“四唐说”雏形得以凸显;二、元代。“四唐说”骨架得以成型;三、明代,“四唐说”论说得以完善。“四唐说”的拈出,标志着人们对唐诗流程有了更合乎历史与逻辑的分期。  相似文献   

17.
晏青 《天津科技》2004,31(6):47-48
位于天津市区西北的蓟县城中,有一座非常出名的寺院,名独乐寺,始建于唐贞观二年。传说唐玄宗时,安禄山起兵叛唐,在此盟誓,不与唐共享天下,所以把寺院取名为“独乐”。独乐寺的寺名是明朝大奸臣、又是大书法家的严嵩流下的真迹。  相似文献   

18.
“吏隐”是中唐士人重要的生存方式,包括“兼吏隐”和“隐于吏中”两种具体的心态。白居易出刺杭州、苏州时持“吏隐”心态,他的思想随着环境变化不断由“兼吏隐”向“隐于吏中”倾斜。白居易“吏隐”思想受到魏晋以来的“大隐”观的影响,也是中唐现实环境的产物。禅宗的世俗化,庶族地主的人生趣味,儒家济世情怀,中唐后期复杂的政治环境等均是白居易“吏隐”思想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唐通事是江户时代在日本长崎的中日贸易中从事翻译等职务的地方行政人员。在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海航线上,唐通事作为华侨社会事务管理者、中日经贸促进者、友好使者、历史见证者和记录者,为海丝之路的建设做出了独特贡献。尽管其历史作用受主客观因素影响未能充分发挥,但在200多年的历史中所积累、沉淀下的文化情感网络是不可忽视的,它也是海外华人华侨奋斗史的缩影之一。  相似文献   

20.
唐王朝在中国封建社会史上是一个强大鼎盛的时代,作为国家统治的重要工具的法律也与之相适应地得到了很大发展,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唐王朝的统治者,将官吏管理的许多内容写入了《唐律》和《唐六典》两部法典中。从而朝着以法治吏的道路上大大迈进了一步,这在中国法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