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5月~2010年3月间我科收治的15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应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治疗,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及近期疗效。结果手术时间2~3h,术中失血量200~400ml,未出现螺钉置钉相关的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未出现内固定松动、脱落或断裂,术后平均6—8月寰枢椎获得骨性融合。结论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直视下寰枢椎椎弓根技术在上颈椎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在全麻下对12例患者进行了寰枢椎椎弓根技术固定.术中在直视下行C1-C2置钉,复位固定.后路髂骨植骨.结果 24枚置钉均获得成功,复位固定满意,随访3至15月(平均4.2月),螺钉无松动或断钉,无椎动脉和脊髓损伤,3至6月植骨融合.结论 直视下寰枢椎椎弓根钉技术在上颈椎的应用是安全可靠的,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于1994年首次应用于临床,鉴于其稳定的固定融合效果,已成为多种颈椎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然而,由于颈椎病灶的好发部位多位于前部,且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操作难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技术的发展。2008年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概念被首次提出,此技术继承了后路椎弓根螺钉生物力学性能卓越的优点,且克服传统颈椎前路椎体螺钉稳定性较差的缺点。本文主要就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解剖学及生物力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通过有限元方法分析比较传统轨迹椎弓根(traditional trajectory,TT)螺钉与皮质骨轨迹椎弓根(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钉固定技术在腰椎椎体应用下的生物力学性能.依据提取的骨质疏松症患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图(computed tomography,CT)样本建立L1-L5全椎体功能单元骨质疏松人体有限元模型,模拟TT螺钉和CBT螺钉两种固定方式置钉后,以实际值为依据在加载一定旋转拔出力状态下测量比较两种方式钉道周围骨质的应力分布、最大应力值及分析其差异.结果 表明:相同固定方式下CBT组在相同载荷状态中椎骨的应力分布差异明显.不同的钉道带来不同骨密度,直接影响了内固定螺钉在腰椎骨内的力学性能.不同的钉植入角度也对钉的应力分布以及最大应力值产生影响.L1-L5椎体形状不同,大小不同,其力学性能,表现也不相同.得出CBT螺钉技术是骨质疏松患者腰椎内固定方案中的一种优选方式.但针对5段腰椎需要对不同的椎骨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探讨椎间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脱位的效果。取后侧正中切口行"腰5-骶1椎体骨折脱位切开复位植骨融合钉棒内固定术"。在L4、5及S1双侧椎弓根置钉,椎间植入1枚大小适宜的Cage,加压L5-骶1椎间隙。腰椎骨折脱位复位良好,固定牢靠,术后患者症状恢复明显。结论椎间植骨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一种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为了评价改良皮质骨螺钉技术(modified cortical screw technique,MCBT)与其他传统内固定系统对腰椎骨质疏松湿标本L4-L5节段的生物力学影响.通过运用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数据建立4种不同的有限元模型,比较三种置钉模型在相同生理负荷下的内固定系统应力的变化和腰椎L4-L5节段椎间活动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改良模型组在前屈、后伸、侧弯、扭转工况下内固定系统的最大应力值明显大于传统椎弓根螺钉技术(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 technique,TT)模型组和传统皮质骨螺钉技术(cortical bcrew technique,CBT).MCBT螺钉模型在前屈、后伸、扭转工况下的椎间活动度最小,侧弯工况下大于TT模型组和CBT模型组.可见与TT和CBT相比,MCBT的机械稳定性更好,且在临床应用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加重,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不断上升,脊柱骨折是最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在开放手术治疗中,椎弓根螺钉固定是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手术的常用方法,借助三维重建有限元模型的方法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为手术方式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思路,本文提出了基于CT医学图像,借助医学图像处理软件Mimics建立了骨质疏松病人T7-T9胸椎段的3D模型,并建立了相应的椎间盘及韧带等软组织,在一定的载荷和边界条件下,运用ABAQUS软件进行有限元求解.对椎弓根钉穿破椎体前部皮质骨置钉的内固定方式的稳定性采用有限元的方法加以验证,对于该种内固定方式在临床中的应用具有拓展意义和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利用有限元法评估一种微动椎弓根螺钉的生物力学性能.基于人体脊柱CT图像数据建立腰椎L3-L4节段有限元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坚强固定(M1)、微动固定(M2)、混合固定(M3)3种内固定有限元模型,对有限元模型施加模拟生理载荷,计算内固定节段各项生物力学参数.仿真结果表明,微动椎弓根螺钉在屈伸方向增大了内固定节段的椎间活动度,其中前屈工况增大95%,后伸工况增大83%;改善了载荷在椎间的传递,增大终板正常生理性刺激应力4.25%~5.7%;降低了植入体上的应力集中效应,在前屈、后伸和侧弯工况下降低椎弓根螺钉应力9.2%~16.2%.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板切除摘除胸腰段椎管内肿瘤,同时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后对提高脊柱的稳定性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正中入路显微切除椎管肿瘤后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技术进行椎管重建12例,其中,肿瘤位于胸段7例,腰段5例。结果随访9个月~5年观察效果,X线平片显示手术区植骨全部骨性融合,脊柱稳定。结论采用后正中入路显微切除胸腰段椎管肿瘤后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技术,能够维持手术后脊柱的稳定性,防止远期后凸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为比较钉道局部固化与传统式钉道整体固化在体外强化椎弓根螺钉早期稳定性的效果,选用30个新鲜成年山羊腰椎.每一个椎体,一侧椎弓根行传统式钉道整体固化,即钉道内直接注射CSC(0.3 mL)(对照组);另一侧使行钉道局部固化,即用空心侧孔丝攻给予钉道局部注射CSC(0.3 mL)(实验组),24 h后,随机选取10个椎体,对其中的螺钉进行轴向拔出实验,其余20个椎体中的螺钉进行周期抗屈实验.得到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Fmax):对照组(918.50±149.56) N,实验组(807.90±128.97) N;螺钉拔出的能量吸收值:对照组(1.835±0.320) J,实验组(1.615±0.268) J,两组间差异有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期抗屈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的螺钉发生松动时所需要的负荷更小,或者在同等负荷下所产生的位移较大.说明在使用相同剂量固化材料的前提下,钉道局部固化对螺钉早期稳定性的强化效果不如钉道整体固化方法明显.但钉道局部固化为临床上解决螺钉松动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为能形象地理解位错的基本性质,本文以螺型位错为例,借助OpenGL的3D技术,通过在Visual C++6.0中编写程序,对螺型位错滑移时原子动态图象及其应力场分量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并详细阐述了程序设计原理和实现方法;用此研究螺型位错的滑移图像,可以直观地看到晶体中每个原子在有位错经过时的运动情况. 这对研究运动的螺型位错以及混合型位错的特性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螺旋叶片展开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分几何的方法得到圆柱螺旋线和圆锥螺旋线的长度,并进一步进行数学处理,给出了螺旋叶片展开图,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较准确的计算依据。  相似文献   

13.
船舶螺旋桨轴油液监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对船舶螺旋桨轴实施油液监测的必要性,以两条不同类型的船舶为例,采集油样并进行检测分析。得到了螺旋桨轴正常状态下主要磨损元素的浓度和主要磨损类型磨粒的显微特征,这些研究树指导油液监测技术在船舶机构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空间螺旋理论开展行星滚柱丝杠副(PRS,planetary roller screw)机构学分析,综合考虑PRS作为空间螺旋机构的运动特点,建立了PRS机构运动简图。通过修正的G-K公式计算PRS的自由度,从理论上分析系统各构件对机构自由度的影响。通过开展不同数量构件条件下的机构自由度计算分析,对比了单滚柱、单挡圈条件下机构自由度,得出了增加滚柱与挡圈的数量对于机构自由度的运动特性的影响。理论计算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PRS运动学原理。  相似文献   

15.
同向双螺杆挤出结晶型粒料非啮合区熔融过程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可视化技术对同向双螺杆挤出熔过程做了观察,就较大加料量加工结晶型粒料的情况建立了非啮合区熔融模型,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给出了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对模型建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列举在高校金工教学中,学生用普通车床车削三角螺纹时,常出现的问题.笔者把这些问题进行归类分析,并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盾构螺旋输送机液压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盾构掘进机螺旋输送机的工作原理、结构和功能;以此为基础,依据某地铁施工现场对盾构掘进机提出的技术性能要求,对其螺旋输送机液压系统进行了设计;设计方案经过实际应用验证,具有优良的实用性能,能够很好地满足这一类工程用户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为了便于螺纹桩在工程应用中的设计计算,文中基于螺纹桩截面内半径、螺牙间距、螺牙高度以及螺牙厚度4个控制变量,推导了螺纹桩截面面积、周长的计算公式,建立了螺纹桩截面惯性矩的计算方法,在工程应用的尺寸范围内,分析了4个控制变量对截面几何特性的影响规律,并将螺纹桩与圆桩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螺纹桩截面面积和周长随内半径、螺牙厚度和高度的增大而增大,随螺牙间距的增大而减小,面积增大比周长显著。其中,内半径对截面面积和周长的影响最为明显,当内半径由0.2 m变化到0.5 m时,面积增大了4.4倍,周长增大了1.3倍。螺纹桩与相同截面积圆桩的周长比为1.00~1.05,与相同截面周长圆桩的面积比为0.91~0.99。所以,相同桩长和相同混凝土用量时,螺纹桩的周长仅比圆桩大0~5%。螺纹桩截面存在关于截面对称轴的主惯性矩Iyc和垂直对称轴过形心的轴线的主惯性矩Ixc,且Ixc比Iyc高13%~72%。两主惯性矩随螺纹桩内半径指数增大,随螺牙厚度以相反趋势增大,随螺牙高度线性增大,随螺牙间距线性减小。相较于圆桩...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简式烘干机排粮机构两种不同外径的搅龙,在不同转速下,进行扭矩和弯矩测试,检验了开式输送物料理论,同时为设计新型排粮机构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考虑轴承的支承刚度以及工作台与丝杠之间的接触刚度,将丝杠处理为两端和中间均受弹性支承的旋转的Timoshenko梁系统。考虑了剪切变形、转动惯量、陀螺效应以及预拉伸力对丝杠横向振动的影响,利用边界条件和连续条件建立了丝杠横向振动的频率方程,求解了振型函数,分析了传动系统工作过程中丝杠横向振动频率的变化,以及支承刚度、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