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在世界园林的发展史上,出现了两个分支,一支是西方的规则式园林,另外一支是东方的自然式园林。西方园林讲究对称,以巨大的尺度创造出真实而有限的空间,东方园林则以"一峰山则太华千寻,一勺水则江湖万里"的意境创造了无限的空间感。西方园林重在写实,东方园林重在写意。中国古典园林是东方园林的典型代表,它综合了山水画、书法、建筑、雕塑、植物学、园艺学等多种艺术形式,反映了中国的传统美学思  相似文献   

2.
意象性审美特征贯穿着中国雕塑的发展历程,这是因为它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化这块肥沃的土壤,道家观念和儒家学说给了它丰厚的精神内涵。这种审美特征使得中国雕塑注重精神力量的表现,讲究"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精神气象,中国雕塑艺术也以这种充满了传统哲学魅力的审美特征满足着几千年来中国人的审美需求。及至当代,中国雕塑的发展承受着各种文化的冲击,如何使中国意象性审美特征与当代艺术的文化大环境相融合,成为当代雕塑家探索和践行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3.
许翠 《科技信息》2012,(6):312-312
绘画作品的语言是指构成画面传达特定的思想感情、精神内涵的表现手段,色彩语言是其中一个基本因素,由于在绘画中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在东西方绘画中都备受关注。东方绘画以中国画(水墨画)为代表,西方绘画以西洋画(油画)为代表,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形成民族文化的因素不同,造成了中西方绘画在色彩方面的差异,本文主要探讨了东西方绘画中色彩的差异,希望通过了解这些不同点,有利于在各自的发展中,互相取长补短,创造出更加完美的艺术。  相似文献   

4.
自然观是人们看待自然在人类生活中的性质、地位的观点的总和。池田认为,西方的机械论自然观是导致当前生态危机的根源,在西方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的支配下,人与自然被分割开来,最近300年终于确定了"西方支配世界"、"人类支配自然"的格局。当前需要改变这种局面,拯救人类,就要回到东方"天人合一"思想和佛教"依正不二"的观念中去。"天人合一"论认为,天道与人道在其根本上是一致的,人心或人性中都具备着天性和德性。这一思想构成了中国儒家的人生观与宇宙观的根本。而佛教则以"依正不二"和"一念三千"来展示它的大宇宙、大自然与人的生命的关系。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内涵相同的哲理,是异曲同工的。  相似文献   

5.
与西方古典绘画的"模仿说"相比,中国古典绘画更追求"意象"的表现,追求"意"与"象"、"主体"与"客体"在艺术中的和谐统一。"意象"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写实"风格,也不同于西方现代主义的"抽象"表现,它是中国古典绘画追求心理和谐的文化的表征。因此,我们对"意象"审美中所积淀的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生态文化意识的秉承和发扬,在当代尤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雕塑与建筑同属立体造型的艺术,都涉及到三维、空间、实体,起源很早。正如我国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梁思成先生所言:"艺术肇始,雕塑为先"。雕塑是景观和建筑设计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既可独立存在与被赏析,又可完全融入建筑整体设计并与之遥相呼应,二者皆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从而在视觉感受和空间关系上达到平衡。在学习建筑设计的同时学习雕塑,从雕塑艺术的角度上来看建筑形体塑造,从建筑相邻近的雕塑艺术语言中寻求建筑设计的突破点,使设计的建筑具有更高艺术水准。  相似文献   

7.
人类创造的雕塑史,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浩如烟海的雕塑作品,它们以其材料的特质,记载了雕塑的发展,也为人类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雕塑作为一种可视可触的造型艺术,是通过物质实体来简要、概括的塑造艺术形象。与绘画艺术不同,雕塑的艺术语言的特征性及特别的制作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材料特点的制约。不同的物质材料,经过艺术家的处理、运用,会体现不同的艺术趣味。雕塑是人类情感在物质材料中的显现,材料是雕塑家展开艺术思维的翅膀,借以表达情绪,寄情抒怀的载体。雕塑创作缺少了材料的支撑必然造成艺术语言的贫乏。  相似文献   

8.
中国和西方都曾创造灿烂的雕塑艺术,但是二者分属两大独立的美术体系,其历史和文化的差异,中西雕塑在美学观念、造型方式以及艺术效果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中西雕塑与空间观念之间的媒介分别是绘画和建筑,本文就中国雕塑和绘画、西方雕塑和建筑的关系来展开中西古代雕塑的空间观念讨论.通过比较我们将探寻到中西雕塑的各自特征及所共有的价值.最后得出西方古代雕塑以物的结构,实体化地把握空间,而中国古代雕塑则是根据宇宙真体内部充满和谐与节奏的宇宙之舞来把握空间的.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在城镇园林景区的构建中,浮雕艺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浮雕是介于雕塑与绘画之间的一种艺术结晶。一般来说,浮雕艺术可供一面或多面观看,当今园林工作者在景观文化内涵的构筑上,多喜欢采用浮雕艺术。它用压缩的办法处理空间与对象,并用透视等方法来表现三维空间。实践中,浮雕比绘画或一般雕塑具有更多的叙事性、  相似文献   

10.
同属东方园林体系的中日古典园林,都是优秀的园林艺术,虽然两者本质上都是自然山水园,但是由于地理环境、思想文化背景、历史发展情况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貌。中日园林都十分注重用花木营造自然氛围,不过中国园林建筑成分较重,显得人工味较浓;而日本园林建筑一般偏于一隅,显得自然意趣浓厚。意境创造上中国园林极力表现花木繁盛、欣欣向荣的喜悦之景,而日本园林营造的是静谧幽玄、伤春悲秋之美。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组合的,具有诗情画意的,供人欣赏、游览的综合艺术品。美国植物学家威尔逊称“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中国园林以博大精深的艺术称誉于世界,她不仅涉及建筑、生物、文学等学科知识,还包含着丰富的哲学及美学思想。中国传统的自然主义、玄学、宗教等哲学观念渗透到园林建设中,由此产生了丰富多采的意境美。一、园林艺术在于最佳运用自然因素,创建人类生活环境。崇尚自然是东方哲学的显著特征。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多方胜景,咫尺山林,体现了东方的自然哲学。明代计成《园冶》一书认为,园林地有六类:山…  相似文献   

12.
《潍坊学院学报》2020,(5):118-120
当代中国油画在充分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印象画派的观察方式和表现技法的同时,并融入中国哲学思想体系的精神内涵和视觉符号而产生了具有东方意蕴的油画语言形式"中国意象油画",同时也极大的促进了中国油画家在观念和语言形式上使中国传统文化同西方文化极好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画发展史上,林风眠是一个里程碑式的重要人物,他将西方的美学理念与东方的精神世界进行结合,因而产生了独特的艺术形式。他不但以原创性的艺术语言影响着后人,而且他那以美育感染世人、净化心灵的精神,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东西方两种不同类型的审美文化艺术载体,中国传统山水画与西方风景油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互相并存着.西方风景油画强调客观而忠实地再现自然,中国山水画追求意象造型,更注重画家主观精神与情感的表达.传统山水画写意、传神的创作理念,计白当黑、追求意境的构图方式,注重笔墨、以线造型和皴擦结合的造型特点,随类赋彩、以墨代色的赋色方法都给了中国风景油画创作以鲜活的启示.传统山水画中的艺术元素在风景油画中的运用,为当代中国风景油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从西北雕刻看中国古代艺术之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古代雕刻的思考,更加确定了中国古代艺术是摆脱真实物象的纯意象的造型艺术,中国的艺术空间是存在意念中。中国艺术以线造型,西方艺术以体、面造型,中西方艺术中空间观念和造型观念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16.
东西方雕塑在历史的发展中走出了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本文提出了在吸收西方雕塑造型优点的同时注重本民族,本地域的文化内涵,挖掘中国传统意象美学。  相似文献   

17.
意象在中英诗歌的创作和鉴赏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中国古典诗歌与英美诗歌中的意象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在意象的营造方面存在着一些共同点,然而受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中英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导致两者在意象的创造、运用及表现方式等方面的不同。通过意象的比较研究,有助于读者更好的鉴赏诗歌,不断提高审美水准。  相似文献   

18.
中西古典建筑审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古典建筑植根于不同的自然环境、文化土壤、社会氛围,故而在各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建筑空间布局上,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主张"天人合一";西方建筑中则体现"人天对立"的思想,主张"征服自然"。在建筑用材中,中国建筑是世界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而西方传统建筑体现出以石为本位的风格。在建筑空间艺术上,中国重整体,西方重个体。不同的自然环境、文化土壤、社会氛围使得中西古典建筑在各个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建筑实际上就是一部国家、民族的文明史,而这也正是古老而又神秘的东方大国令众多西方游客神魂颠倒之处,近年来的建筑,无论是公益性的建筑还是民用建筑都复制欧式建筑形式,这是值得人们反思的。  相似文献   

19.
王永燕 《遵义科技》2006,34(6):52-54
文学艺术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结合的边缘艺术。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浓缩各类艺术于一身,是形象地反应社会生活,表现社会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的载体。盆景艺术也是一门边缘艺术,它吸收和运用园艺、绘画、雕塑、诗词、制陶等艺术手法,通过对自然情景再现的艺术表现,是人们对自然、对社会的审美思想和艺术感情体现的载体。因此,盆景艺术覆含着丰富而浓厚的文学艺术。  相似文献   

20.
东西方由于化渊源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在哲学、美学上的显区别,关于“象”或“意象”自然也就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意象”在中国传统美学中作为标示艺术本体的中心范畴,体现的是一种非现成化、非对象化、主客未分、物我相互缘发的构成境域和缘构势态,而西方美学“意象”具有现成化、对象化、主客分立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