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邯钢新区烧结余热为了实现效益最大化,在原配置两台环冷机余热回收双压锅炉和一台30 MW汽轮发电机组的基础上增加分别配置两台烧结机尾部余热回收装置,将产生的中压蒸汽并入原烧结环冷机会热锅炉蒸汽母管系统,供汽机带动发电机用于发电,提高烧结余热利用率、提高发电量.  相似文献   

2.
《安徽科技》2011,(10):24-24
本刊讯近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冰泥生产过程余热发电技术与装备开发”项目取得重要成果。该项目针对水泥窑变工况条件下余热资源,开发了闪蒸热力系统技术,完成了窑头、窑尾余热锅炉、补汽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等余热发电关键装备国产化开发以及水泥余热发电智能化集散控制系统(DCS)。开发并实施了30500kW的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  相似文献   

3.
<正>热电厂一般使用蒸汽锅炉,汽轮发电机组作为主要生产设备,并利用发电余热对外进行供热,提高  相似文献   

4.
本课题主要涉及上海市煤气公司余热发电站汽轮发电机组的选型问题。首先根据公司的要求及工厂的现有条件,建立了几种可能的选择方案。为评价这些方案,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用于发电的蒸汽量,考虑到蒸汽量的波动性,参考“报童问题”的基本思路来计算发电量;通过用发电收益减去运行费,得到发电盈利。然后分别站在上海市财政局、建设银行、工厂同工人的角度来评价投资收益,最后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汽轮发电机组故障诊断领域知识术语复杂、系统异构、知识表示不完备以及共享和重复使用困难等问题,依据故障诊断需求,采用基于本体的知识表示方法,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汽轮发电机组故障诊断领域的本体构建方法和知识表示模型.在解析了汽轮发电机组故障知识特性的前提下,定义了其本体概念、属性、关系、实例和公理,为知识表示提供了明确的形式化规格说明,并借助Protégé_4.3构建了包含汽轮发电机组的故障类型、故障特征、故障原因和维修策略等故障诊断领域本体,设计了一致性检验的算法.在此基础上,在SQI机械故障综合模拟实验台上模拟汽轮发电机组故障,通过FaCT++推理机实现本体知识推理测试.结果表明基于本体的汽轮发电机组故障诊断知识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就大型汽轮发电机模型中饱和参数对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响应计算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运用2D-FE方法计算了汽轮发电机的稳态、暂态饱和参数,提出了新的饱和修正系数;研究表明,在计算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时,必须考虑发电机饱和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热电厂一般使用蒸汽锅炉,汽轮发电机组作为主要生产设备,并利用发电余热对外进行供热,提高能源利用率,其热电联产的生产模式也被国家列为提高能源利用的推荐产业模式.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采用超临界参数对汽轮发电机组效率的影响,探讨了超临界参数汽轮发电机组的容量,介绍了超临界机组的调峰性能、可靠性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汽轮发电机组的负荷控制特性,特别是它在甩负荷情况下的动态响应,是机组运行指导和科学研究中尤为引人关注的问题.为此,针对我国引进型300MW汽轮发电机组数字电一液控制系统,建立其负荷控制的动态数学模型,在对此进行数字仿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这一系统在甩负荷状态下的动态响应特性和仿真结果的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10.
热电联产的系统中,汽轮发电机组尾汽须减压减温后才能作供热使用.传统的控制方案是压力控制系统和温度控制系统彼此独立,采用了DK系列KMM可编程调节器,使上述两个控制系统相关联,提高了控制精度.  相似文献   

11.
采用焓-火用图热力学分析方法对不同高炉渣余热回收模式进行分析,对物理法回收余热生产热水和水蒸气,不同化学反应的化学法回收余热的焓效率和火用效率进行计算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物理法回收余热生产热水和生产蒸气的焓效率相同,都为769%,而火用效率分别为144%,342%;利用化学法回收余热的焓效率高达922%,火用效率为60%左右,二者均高于物理法;利用C-CO2的煤气化反应对高炉渣余热进行回收时,每吨渣可以消耗165kg的CO2,有利于钢铁企业实现节能目标.  相似文献   

12.
余热发电较普通火力发电具有蒸气压力易突变的特点,现在国内余热发电机励磁并网后多采用恒功率因数调节方式。当汽轮机蒸气压力突变瞬间,由于有功功率同向突变,发电机的功角也同向变化,当功角超过允许值时,发电机有可能失步停车。针对此问题开发了基于DSP的励磁三闭环控制系统。当蒸气压力大于最大值时,发电机工作于恒功角方式。当蒸气压力小于最大值时,发电机工作于恒功率因数方式。并网前发电机工作于恒励磁电流方式,从而保证了发电机始终处于既节能又可靠的运行状态。  相似文献   

13.
为掌握机组运行状况,探索A、B两电厂运行参数差异的原因,试验研究并对比分析两电厂焚烧炉-余热锅炉性能,定量计算焚烧炉-余热锅炉效率、各项热损失及过热器、省煤器余热利用率,根据测试及计算结果,分析过热器性能。结果表明:两电厂焚烧炉-余热锅炉效率偏低,排烟温度均较高,机组总热损失中排烟热损失所占比例最大,A电厂为82.84%,B电厂为84.61%,其次为炉渣热损失;A电厂过热器性能整体优于B电厂,是导致两电厂运行参数差异的主要原因,B电厂过热器进口到省煤器进口余热利用率为34.91%,比A电厂低9.14个百分点。研究结果对垃圾焚烧电厂经济高效运行及下一步技术改造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AP1000核电厂第一跨空间内布置了设备冷却水系统(component cooling water system,CCS)驱动泵,能够保证核电厂事故工况下设备冷却水系统、余热排出系统等关键安全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而保证核电厂安全.然而在蒸汽发生器主给水管道双端断裂事故下,大量的水会泄放到第一跨空间内,对第一跨空间内的关键设备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对AP1000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主给水管道双端断裂事故下第一跨空间内泄放流体三维流动特性进行数值模拟.采用ANSYS系列软件,建立第一跨空间三维模型,基于流体体积模型(volume of fluid model,VOF)计算冷却剂喷放事故下,第一跨空间内流动特性及水位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破口水从入口进入第一跨空间后在5.334 m层漫流,绝大部分泄放水通过该层设置的预留开孔流出,部分水在该层堆积.但是,由于设置挡水沿,泄洪水并未漫流到0 m层与-3.8 m层,随着冷却剂喷放引发给水泵跳泵,第一跨空间内水位将逐渐下降,不会造成重要设备防水台的漫流淹没.计算结果对核电厂主要泄洪途径、关键设备布置设计与优化提供了数值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烧结余热回收存在的余热利用率不高、生产不稳定的难题,采用分析方法对某钢铁厂烧结余热回收系统进行研究,建立了评价系统运行效率的效率模型,并对不同运行工况下系统效率进行了计算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效率优化模型,并通过粒子群算法进行求解.根据不同入口余热资源量动态地调整蒸汽参数设定值,从而增加系统对变工况运行环境的适应能力.基于工业运行数据的仿真结果表明,动态优化法可使烧结余热回收系统的效率提高4%~11%.  相似文献   

16.
 基于国内温排水余热利用形式单一、总体利用效率不高的现状,对中国核电站温排水余热的综合利用进行了初步研究.阐述了生态工程及生态设计的概念、相关原理及温排水余热综合利用工程与生态设计的结合点,得出温排水余热利用生态设计的最终成果形式是一种以利用温排水余热为主要目的的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同时也是以核电厂及“优选利用途径”为核心的行业类生态(工业)园的结论.结合生态工程理论及生态设计的理念,根据中国北方某典型电厂的厂址环境特征及其所在区域的环境条件、环境规划和工业企业现状及发展规划,初步选定相应的“优选利用途径”为“海水淡化(RO(反渗透膜)法)”,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典型厂址余热综合利用方案的生态设计及方案评价.  相似文献   

17.
通过减温减压器的热力学分析,得出蒸汽中约20%的高品质能量经过减温减压器后被浪费。基于能量梯级利用原理,提出了汽机热泵联合(combined turbine and heat pump ,简称CT HP)循环系统,并从供热量、能源利用率与电厂收益三方面证明了系统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电厂循环冷却水中含有大量的低位热能,采用热泵技术,可以将这部分热能回收利用.结合实际,分析了热泵技术在热电厂余热利用中的实际应用,通过此项技术,可使电厂节能率达32.8%,年节省蒸汽折算效益达2580万元,静态成本回收期仅为2.4a;同时每年冬季可节省标煤16360t,大量减少了有害气体的排放,可以有效地实现电厂的经济效益与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19.
The lignite pre-drying proces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 lignite power plants and the fluidized bed dryer with internal heat utilization is a promising drying method which has both high efficiency and cost-effectiveness. After conducting an in-depth analysis of a typical lignite pre-drying power plant, this work proposed a novel lignite pre-drying system with low-grade heat integration. Through system integration, the low-temperature evaporation of the lignite was recovered to heat the combustion air, while the residual heat from the flue gases was used to heat the feed or condensed water, thereby saving a portion of heat from the steam bleeds of the high and intermediate pressure turbines. The results for a 1,000 MW lignite-fired power plant showed that, the proposed pre-drying system could yield an increase in net plant efficiency of approximately 3.6 % points and a reduction in the cost of electricity of $1.83/(MW h). The thermodynamic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s were each superior to those of the existing pre-drying system, convincingly demonstrating that the research of this paper may provide a promising integrated lignite pre-drying method for the next-generation of lignite-fired power plants.  相似文献   

20.
电力是钢铁企业生产中的重要能源,对整个流程的作业举足轻重.建立了4种钢铁企业的电力和蒸汽发电技术的模型,应用投入产出法对这些动力设备转换模式的模型进行了能源输入、电输出量,蒸汽轮机、燃气轮机、燃煤锅炉余热回收率分析,结合实际的数据对3家典型钢铁企业的电转换率、余热余能回收率和整体转换效率进行了比较,并对这些模型进行了探讨.这些模型的建立对钢铁企业的电力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