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2 毫秒
1.
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高泉小流域生态恢复的水土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根据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研究区的坡地、梯田的草地、林地和农田等不同类型土地进行生态恢复的水土效益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高泉小流域生态恢复的水土效益指数为44.819。其水土效益排序指数排序为:土壤养分效益〉林草地生态恢复效益〉土壤水分含量效益〉农田土地生产力效益。总的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恢复治理措施对农田土地生产力和土壤水分效果较之于土壤养分和林草地植被恢复效益来说低,这种评价结果比较符合当地实际。也说明该小流域通过治理后,生态恢复还处于初始阶段。图1,表2,参7。  相似文献   

2.
以蒙阴县石泉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法和效果等为例,阐明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基于MAPGIS的小流域土地质量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研究区土地资源的特点,以土壤类型图、土地类型图、土地利用图经过叠加分析所获得的土地资源单元作为基础评价单元,对GIS在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地质量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尝试。基于MAPGIS,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选择8个样本对宁南山区上黄小流域进行了土地质量等级评价,并对主成分的综合得分利用聚类分析划分土地等级,生成小流域土地质量等级图。图3,表3,参10。  相似文献   

4.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对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黄河中游第三期试点小流域-堡子沟农业总产量值与农、林、牧、副业产值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以上各项进行了发展趋势预测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堡子沟流域农业经济为农牧副结合型结构。  相似文献   

5.
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系统工程理论为基本思想,将多指标模糊模式识别理论、投入产出分析以及目标规划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于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中;文中提出的规划方法充分考虑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现代意义,在规划分析中使用新的理论方法和计算方法,拓展了常规规划方法,使规划方案能更好地满足综合治理目标. 该规划方法具有科学性和时效性,对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方法的发展具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黑土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中期持续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海伦布市前进小流域为例,探讨在综合治理中期,应注意经济结构的及时调整,在引进经济新单元时,应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玫,确保治理中的小流域生态系统朝良性方向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水土保持措施设计策略影响到水土流失调控的效益。以“长治”工程农作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偏最小二乘等建模方法,分析小流域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设计策略和不同措施单位面积的减蚀量和减蚀比,进而对小流域治理措施面积设计策略提出建议。研究表明:①小流域治理面积主要取决于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占后者的90.4%,其他治理措施面积主要取决于治理面积,占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的8%-31.9%,但是封禁治理面积除外,其面积主要受灌幼林地和荒草地面积影响;②坡改梯、水土保持林、经果林、封禁治理、保土耕作措施的单位面积减蚀量分别为:2430t/km^2·a、4275t/km^2·a、3994t/km^2·a、3614t/km^2·a、2191t/km^2·a,减蚀比分别为8.4%、30.3%、24.8%、22.7%、13.8%,水土保持林的减蚀效益最大;③根据对治理后侵蚀模数大于1000t/km^2·a的小流域治理措施分析,提出1种改进策略,即确保该类小流域的水土保持林造林面积比例高于治理措施总面积的24%,相应地减小坡改梯面积,根据模型计算结果,减蚀效益有明显改善。表1,参18。  相似文献   

8.
为实现梯级水电站负荷调整方案优选目的,围绕适用于负荷调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开展研究.首先,从安全性和经济性两方面,提出了发电风险率、负荷变动风险率、水位越限风险率、出力不足风险率、风险机会损失、发电效益等负荷调整过程中的重点关注指标,并给出了指标计算方法;然后,在传统灰靶模型基础上,采用基于矩估计法的组合权重集成技术确定各指标的最优组合权重,并引入马氏距离弥补其忽略指标相关性的不足,定义"灰靶环数"改善其排序结果不明显的弱点,由此建立了基于矩估计赋权的灰靶模型;最后,在雅砻江流域锦官电源组梯级水电站负荷调整方案评价中验证了所建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评价模型的有效性,为决策者合理可靠地实施负荷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受农业集约经营影响,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呈现出"集群式""爆发式""交叉式"等新特征,对小流域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是推进绿色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严重障碍。考虑到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引入微分博弈理论,研究集约经营格局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传统农户这两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下关于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策略的动态优化与协同问题。研究发现:非合作模式下,三方主体的治污努力程度最低,且各时点的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累积量最多;政府引导不能有效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污染量,但可以激励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高其治污努力程度;若生态损害系数、效益分配比例、补贴系数满足一定的关系,协同合作模式是最优治污路径且效益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10.
东北地区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分异特征及其空间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东北地区110个商品粮基地县为例,构建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并依据Q型聚类结果划分强可持续生产能力型、较强可持续生产能力型、较弱可持续生产能力型、弱可持续生产能力型和极弱可持续生产能力型5种空间类型。为促进区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图1,表3,参7。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低山丘陵区土壤贫瘠,农业生产活动剧烈,加之降雨多以夏季暴雨为主,造成了严重的土壤侵蚀现象。通过对宾县三岔河小流域7个试验小区径流和产沙观测资料的分析,总结得出不同水保措施下的水土保持效益,为合理安排耕作方式提供参考。图1,表2,参16。  相似文献   

12.
径向电磁轴承的灰色系统控制与数值仿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灰色系统去余控制理论,以径向电磁轴承为对象,提出该轴承的灰色系统控制方法,以实现对转子的稳定控制,并进行了数值仿真。建立了径向电磁轴承转子系统的动力学模型与传递函数,按照灰色系统理论设计了控制系统,由数值仿真结果表明,该转子系统能实现稳定良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3.
基于景观格局和农业经济分析的小流域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GIS软件ArcView绘制黄塔小流域景观生态类型分布图,并选取了7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对小流域的景观格局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收集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小流域农业发展状况、立体结构及投入产出分析,提出治理小流域的措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土地,搞好小流域综合、立体开发。最后指出,小流域景观格局是自然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不同部位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的作用强度不同,并且人类活动的空间扩展趋势明显;在短期内人造景观的稳定性高于自然景观,但远离均衡状态。表7,参9。  相似文献   

14.
红外测量图像一般为灰度图像,对其进行伪彩色处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增强手段。传统的伪彩色处理方法未考虑到实际图像中高温目标与低温背景间的灰度级断点,处理后的伪彩色图像往往颜色数偏少,细节信息损失较多。为更好地显示高温目标及其边缘细节并兼顾低温背景的显示效果,本文首先根据灰度级将图像分为目标区、背景区和目标背景过渡区,背景区包含多个背景及背景间过渡区。利用K-均值聚类理论对背景区进行聚类,根据聚类结果,采用灰度区间压缩方法确定多个背景及背景间过渡区的灰度级范围。根据各区间内灰度统计特征对整幅图像进行多段线性灰度映射,有效地均衡图像的灰度分布。引入视觉差异因素,采用CIE94颜色差异公式对传统颜色路径进行改进,实现等颜色差异的红外伪彩色显示。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较传统方法更适合高温目标红外测量图像,处理后的图像目标突出,图像细节色彩丰富,背景对比度较高,大大提高人眼对高温目标红外测量图像细节信息的辨识能力。  相似文献   

15.
鲁东南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主要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临沂市1991、1996、2000、2005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土地利用变化率、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等模型,对临沂市14a间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1~2005年间临沂市农业用地面积增加,农业用地结构发生变化,园地变化速度最快,与1991年相比,增长率达48.35%,林地有所增加,建设用地面积一直呈现增长态势,居民点与工矿用地1996~2000年间动态变化率相对较小;1991、1996、2000、2005年临沂市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别为267.86、268.89、270.47、276.61,土地呈现高度开发利用状态。政策因素、经济和交通的快速发展、人口增长都是促进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图4,表3,参15。  相似文献   

16.
在对泾河流域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形,重点支流为骨架,小流域为单元,统一规划,综合治理。提出以植被的恢复建设为突破口,以马莲河等较大河流为外依据川塬旱作农业优势,提高土地生产力,发展高效优质的旱作农业体系;以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核心,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带动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以加快区域经济开发为目标,大力发展新兴特色替代性产业,实现生态环境改善与经济协调发展。参10。  相似文献   

17.
以新疆干旱区中等城市——阜康市为研究区,采用1949~2005年的统计资料,运用Statistica 6.0统计软件,对其绿洲耕地的时空变化以及人口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得出50多年来人口对阜康市绿洲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影响。鉴于该绿洲的发展现状,提出了解决人地矛盾的对策和建议:控制人口总量、有效地保护耕地、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益、努力保护和节约使用水资源、提高土地的开发整理潜力等措施来减轻人口因子给耕地变化带来的影响。充分体现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图2,表1,参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