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探究新媒体时代,宣传教育对艾滋病在MSM(男男性行为接触者)群体中的防控效果,在建立一类MSM群体艾滋病传播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媒体因子,并针对这类模型进行理论分析.通过模型计算,得出在无媒体干预下,MSM群体艾滋病传播的基本再生数R0=4.59;在不同措施中,宣传安全套的使用比其他宣传策略更加有效,且提高与固定性伴安全套使用率对R0影响更大.同时,得出MSM人群中有36.7%的艾滋病感染者未被发现,而每年新增感染者中有51.3%是被这些没有被发现的感染者所传染,利用新媒体加强对MSM群体艾滋病预防的宣传教育可有效控制HIV的进一步蔓延.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检测甘肃省3名感染HIV儿童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HIV-1病毒载量,探讨感染HIV儿童开展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时机的选择。方法 CD4~+T淋巴细胞计数按照美国BD公司FACS Calibur四色流式细胞仪和相应试剂说明书进行,HIV-1病毒载量按照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NucliSens easyQ HIV-1 v1.1试剂说明书进行。结果 3名感染HIV儿童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在目前中国开始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标准(350个/μL)以上,而HIV-1病毒载量治疗前平均在10~5IU/mL左右。其中两名儿童开展抗逆转录病毒治疗3个月后,HIV-1病毒载量降至10~2IU/mL左右。未开展治疗的儿童其HIV-1病毒载量仍维持在10~5IU/mL。结论儿童一旦感染HIV,应尽早诊断和及时开展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3.
从北京地区收集了 44 例年轻男男同性恋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 性行为者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1 基因序列, 利用贝叶斯推断从中提取了一些有价值的流行病学信息, 得到了传播动力学的重要参数: 有效再生数 $R_{\rm e}$. 研究结果显示, 2006 年至 2014 年 HIV/AIDS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这可能与过去十多年间中国年轻人群对男男同性恋人群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有关. 结果揭示了近十多年来 HIV/AIDS 在北京 MSM 中的传播趋势. 这些信息可以为疫情预测及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活血培元法治疗对艾滋病患者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筛选已经开始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HIV/AIDS成年患者24例,且病毒载量<500 copies/ml,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加用东研Ⅰ号颗粒(中成药)和安慰剂对照,观察患者0、12、24w后的临床症状体征、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HIV病毒载量以及细胞因子(IL-2、IL-4、IL-10、INF-γ)的变化.结果分析中药组与对照组0、12、24w后症状体征积分两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T细胞亚群CD4+T细胞绝对计数也有明显差异(P<0.05);细胞因子两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病毒载量始终均为<500 copies/ml.结论中药活血陪元法(东研Ⅰ号颗粒)能有效改善HIV/AIDS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提高患者的CD4+T细胞绝对计数,协助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控制病毒载量,但未发现对患者T细胞功能的部分细胞因子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活血陪元法治疗对艾滋病患者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活血培元法治疗对艾滋病患者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筛选已经开始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HIV/AIDS成年患者24例,且病毒载量<500 copies/ml,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加用东研Ⅰ号颗粒(中成药)和安慰剂对照,观察患者0、12、24w后的临床症状体征、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HIV病毒载量以及细胞因子(IL-2、IL-4、IL-10、INF-γ)的变化.结果分析中药组与对照组0、12、24w后症状体征积分两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T细胞亚群CD4+T细胞绝对计数也有明显差异(P<0.05);细胞因子两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病毒载量始终均为<500 copies/ml.结论中药活血陪元法(东研Ⅰ号颗粒)能有效改善HIV/AIDS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提高患者的CD4+T细胞绝对计数,协助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控制病毒载量,但未发现对患者T细胞功能的部分细胞因子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研究101例HIV/HCV共感染患者念珠菌检出情况,分析其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采集101例HIV/HCV共感染患者口腔、皮肤、指甲标本,采用CHROMagar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培养、45℃生长试验及API-20C-AUX鉴定系统鉴定到种,同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101例HIV/HCV共感染患者中有44例(43.6%)检出念珠菌,所分离到的44株念珠菌中,有19株白念珠菌(43.2%),9株近平滑念珠菌(20.5%),8株季也蒙念珠菌(18.2%),1株为热带念珠菌(2.3%),1株克柔念珠菌(2.3%),5株涎沫假丝酵母菌(11.4%),1株产朊假丝酵母(2.3%).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发现:该人群念珠菌检出率的CD4计数、病毒载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IV/HCV共感染患者念珠菌主要菌种是白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季也蒙念珠菌;检出率与CD4计数、病毒载量高度相关;检出率可能对HIV/HCV共感染患者判断临床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静脉吸毒与非静脉吸毒感染的成人HIV/AIDS患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疗效及差异.方法:将入选病例按感染途径分为静脉吸毒与非静脉吸毒两组进行临床疗效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0、3、6、12、18、24个月的免疫重建CD4+T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CD4细胞)变化,观察患者治疗后病毒载量(VL)检测情况,观察治疗前与治疗后患者体力状况的变化,观察治疗后机会性感染的发病情况、死亡率、坚持治疗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CD4细胞均明显上升(P<0.01),但两组之间治疗前后对比CD4细胞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对比两组均发生体力状况改善、机会性感染率下降,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静脉吸毒与非静脉吸毒感染患者坚持治疗率分别为65.12%、81.2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静脉吸毒与非静脉吸毒感染患者的死亡率分别为18.60%、9.3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经过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治疗静脉吸毒与非静脉吸毒感染的成人HIV/AIDS患者可以取得同样的治疗效果,但静脉吸毒感染者的死亡率增高、坚持治疗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HIV感染者血浆病毒载量的变化规律。方法:用EDTA试管采集血液,分离血浆,通过RT-PCR检测血浆病毒载量。结果:0个月3、个月、6个月和9个月检测的病毒载量,杨某分别为1.698×106c/ml、1.123×106c/ml、1.037×106c/ml和1.239×106c/ml,丁某相应时间的病毒载量分别是1.013×106c/ml、7.312×105c/ml、6.676×105c/ml和6.063×105c/ml,李某相应时间的病毒载量分别是1.778×105c/ml1、.023×105c/ml、1.333×105c/ml和1.256×105c/ml。结论:不同HIV感染者血浆病毒载量不同,其变化规律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艾滋病(AIDS)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致命性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和破坏辅助性T细胞(CD4+T细胞)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损,最后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但AIDS伴甲状腺功能亢进(以下减称甲亢)国内报道尚少。我们从2004年11月开始对116例AIDS患者进行HAART治疗以来,共发现3例AIDS伴甲亢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活血培元法治疗对艾滋病患者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筛选已经开始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H IVA/IDS成年患者24例,且病毒载量<500copiesm/l,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加用东研Ⅰ号颗粒(中成药)和安慰剂对照,观察患者0、12、24w后的临床症状体征、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HIV病毒载量以及细胞因子(IL-2、IL-4、IL-10、INF-γ)的变化。结果分析中药组与对照组0、12、24w后症状体征积分两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T细胞亚群CD4 T细胞绝对计数也有明显差异(P<0.05);细胞因子两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病毒载量始终均为<500copiesm/l。结论中药活血陪元法(东研Ⅰ号颗粒)能有效改善HIVA/IDS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提高患者的CD4 T细胞绝对计数,协助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控制病毒载量,但未发现对患者T细胞功能的部分细胞因子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综述艾滋病的流行现状和治疗进展。方法:检索有关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艾滋病是HIV引起的改命性慢性传染病,流行形势严峻,各国感染人数不断增加,有的地方已经到了失控的地步。结论:目前的治疗不能根除体内的HIV,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可产生完全的病毒抑制,显延长病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12.
通过检测HIV感染者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过程中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标志物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和瘦素(leptin,LEP)的含量,判断其在HIV感染人群中对CVD的预防作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62例HIV感染者和30名健康对照组血清中LEP和HCY水平,结果显示,HIV感染治疗组血清HCY的水平明显高于未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LEP在3组中无明显变化(P0.05),血清HCY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TG呈正相关作用(P0.01)。可见,在HIV感染者HAART过程中,动态地检测病人血清HCY水平有助于HIV感染者并发CVD的早期预防,为HIV感染人群并发CVD提供早期预防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动力学模型探讨了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中HIV的防治策略,研究发现:与实现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提出了"2030年终结艾滋病"的"3个90%"防治目标相比,若能做到一级预防,即增加对艾滋病易感者进行行为干预,如增加对易感者人群的宣传教育、提高有效的安全套的使用率等措施,才能更快地降低艾滋病感染率;在对抗MSM人群中的HIV传播过程中,对易感者的干预效果大于对感染者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虽然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能够有效地抑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的复制,但病毒血症现象依然存在.基于此,主要探讨病毒避难所是否存在.研究发现:由于存在血脑屏障,在接受治疗的状况下,大脑中的病毒载量仍然保持在较高稳态,表明大脑确是HIV病毒的避难所;外周血中的病毒水平并不能正确反映身体内其他组织中的病毒载量状况.  相似文献   

15.
探讨艾滋病感染者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对本院2012年3月~2016年9月因艾滋病感染而住院的83例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比较不同治疗时间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生活质量变化。患者经治疗体内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呈上升趋势,且上升均数较高(P0.05),相关疾病临床症状均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改善,且生活质量有所提高。艾滋病感染者抗病毒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无症状期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免疫状态与牙周指数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HIV感染者75例,分为轻、中度免疫抑制组.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检查牙周指数: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和龈沟出血指数(SBI),检测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对于无症状期HIV感染者轻、中度免疫抑制组,牙周指数因素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PLI、GI和SBI三个指数与CD4计数之间无相关性.但随着SBI评分增加,HIV感染者免疫抑制加重的可能性增加.结论: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治疗下的无症状期HIV感染者轻、中度牙周炎性病损较为常见,牙周指数与免疫状态之间没有相关性,SBI评分的升高提示无症状期感染者的免疫抑制状态可能加重.  相似文献   

17.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简称HIV)是导致艾滋病的病原体。研究HIV的病原学是认识HIV的致病机理、寻找有效的抗病毒治疗的靶位、设计HIV疫苗和诊断方法并最终控制艾滋病的基础。自从1983年HIV被分离出以来,HIV的病原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阐明了HIV的形态、结构以及病毒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了解了HIV的复制和生命周期,并对病毒复制的调控有了基本的认识;对HIV在体内的动态和变异规律有了深入的了解;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对HIV的致病机理以及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但是,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和特异性免疫预防还远没有解决。开展深入的艾滋病病原学和致病机理研究,进一步揭示病毒复制、调控和致病的分子机制,阐明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是发展新型抗药物、设计有效的HIV疫苗的前提和保证。本文概括了HIV病原学研究领域的主要进展,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8.
艾滋病(AIDS),全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因为感染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通过杀死人体内的免疫细胞、降低人体的免疫力,使患者失去防御能力,最终死于机会性感染。从上世纪80年代发现至今,全世界超过3300万人感染HIV。虽然全世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宫颈锥形切除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不包括原位癌)伴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患者术后HPV感染消除情况,探讨影响术后HR-HPV转阴因素及宫颈环行电圈切除术(LEEP术)在治疗CIN的同时治疗HR-HPV感染的疗效.方法采用HCⅡ法检测120例CIN伴HR-HPV阳性患者LEEP锥切术后3,6,9,12个月HR-HPV感染情况,观察术后HR-HPV持续感染及清除率的变化情况,同时评价及分析可能影响术后HR-HPV持续感染的因素.结果术前存在HR-HPV感染的CIN患者宫颈LEEP术治疗后,术后3,6,9,12个月HR-HPV持续感染率为35.83%,34.17%,29.17%及11.67%;HR-HPV的持续感染,术后清除率与术前HRHPV病毒的高负荷量(500 RLU/CO)呈正相关,与患者的病变级别无相关性,术前HR-HPV负荷量500 RLU/CO者术后HPV持续感染率明显高于术前HR-HPV负荷量500 RLU/CO者(P0.05),且术前HR-HPV负荷量500 RLU/CO者术后HPV清除速率明显低于术前HR-HPV负荷量500 RLU/CO者(P0.05).结论 LEEP术是清除伴有CIN改变的HR-HPV感染的有效方法,对HR-HPV病毒负荷量的降低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调查得到近三年来某市娱乐场所中性工作者(女)总数、HIV/AIDS总数等资料数据,用传染病动力学的方法建立了HIV/AIDS动力学模型,用Mathematic软件模拟得到了目标人群(为该市娱乐场所涉性活动人群)总数曲线,用MATLAB数学软件求得解曲线,预测出目标人群中以后10年HIV/AIDS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