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严嵩早年隐读于家乡的钤山,写下了不少可读之作,其早期的诗歌风格清丽婉转、冲澹闲远,显然是受到前七子的影响。他的诗歌与当时流行的诗歌风气——山林之气相一致,也是正常的。再加上他隐读山中,诗歌刻意追求清丽恬淡,也与其当时的身份相符  相似文献   

2.
从“忠奸”的角度评价严嵩,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政治伦理学意义。要对严嵩进行恰当的重新评价,必须坚持一条科学的研究思路;同时要注意区分严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与次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严嵩是明代官僚士大夫中较有作为的一个。在专制皇权制度下,严嵩被迫与群臣一样献媚君上,对世宗的失德失政行为不敢大胆诛阻,甚至被迫代为推行,但在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上,严嵩时常委婉地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世宗沉迷声色不理朝政的情况下,严嵩并没有象其它许多官僚士大夫一样碌碌无为,甚至愤而辞官离去,而是恪守忠君之道,代行积极有为之政。他倡导节俭,与民休息,反对大兴土木,御虏抗倭,为明王朝惨淡经营了二十年。由于严嵩要有所作为,就必然要干预六部的事务,尽管他始终小心谨滇,仍不可避免地触犯了皇权,而遭到群臣的非议弹劾,当年老不济时,即被专制皇帝无情地抛弃。  相似文献   

4.
作为"70后"的重要诗人,徐南鹏的诗歌写作历程清晰地呈现了一代人的诗歌写作史和精神成长史,他的诗歌写作在贴近日常平淡而繁芜的生存场景中擦拭掉浓重的时间浮尘和阴影,在语言的节制和诗思的精深中发现了另一种生存景观。徐南鹏的以悲悯情怀直面工业文明,他对生命轨迹、自我的探寻、存在的本质、永恒的向往、死亡的拷问,都引人深思。我们相信这些观点,对于当下诗歌的创作与发展,具有前瞻性的学术意义与创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站在世界科技革命的最前列,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科学认识和战略判断,形成了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科技思想体系。科技创新思想是江泽民科技思想的核心,因而对他的科技创新思想的形成背景、形成阶段、发展脉络和轨迹进行了重点论述。  相似文献   

6.
目前,史学界仍普遍坚持严嵩为“奸臣”的传统论点,但同时对一些有关严嵩的传统史料也一直存有争议。在简要介绍前人对严嵩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有关严嵩“媚君邀宠,窃弄威柄”,“残害忠良”,“废弛边防”,“贪污受贿”这四个方面谈了一些看法,认为虽然严嵩确有不少值得非议之处,但他在历史上也做过不少有意义的事情,曾起过积极的作用,这些客观历史业绩是不应被有意淡化甚至抹杀的。  相似文献   

7.
宇文所安通过对中国诗歌的阐释构建了一种诗歌理论以为诗歌辩护,其中心就是彰显诗歌的审美意义。在宇文所安看来,现代性的语境里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阐释的意义就在于为现代人提供一种精神价值,以对抗现代性对人性的侵蚀。因此,他的中国文学史研究方法是阐释的,而不是考据的;是意义的,而不是文献的。这种方法虽然有误读的可能,但其启示是巨大的。它关注古典的当代意义;他的阐释将传统当代化作为目的,突出了古典诗歌具有的价值关怀:文学以人性为中心,尊重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明世宗实录》这部史书不够真实,人物褒贬失当,对严嵩的评价也是不客观公正的。开展对严嵩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将有助于明史和江西史研究的客观、科学和深入,有助于还历史的本来面目,纯洁我们国家、民族的文化之根,清洁我们的精神家园。严嵩研究不是某一区域、某一部分人的事,它应成为中国史学界的一个无法绕开的课题。提出了研究方法上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
杜甫是我国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关心社稷百姓,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杜甫的这种精神,在他的诗歌中有集中的反映。文章以杜甫的一生轨迹为线索,以他的诗歌为内容,论述杜甫胸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0.
曼德尔施塔姆是俄罗斯白银时代的著名诗人,其诗歌独具一格,善于巧用性质迥异的诗歌意象,并借助意象之间的间隔,给读者留出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是他对俄罗斯诗歌发展的独特贡献,也是其诗歌魅力的源泉之一。  相似文献   

11.
于右任的自传体回忆文章《牧羊儿自述》表明其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经历了3个阶段;青少年时代所读的诗词经赋启发了他的民族意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朝政府的媚外暴内、帝国主义的无理侵逼促进其民族主义思想向前发展;1906年加入同盟会后将其民族主义思想付诸实施,渐趋成熟。  相似文献   

12.
鲍廷玺是《儒林外史》中一位“性格发展”的戏子形象.作者吴敬梓以冷静客观的态度、细致的白描手法,叙写了鲍廷玺随着家庭环境及生活处境的恶化,由“聪明伶俐”的“气质”少年逐渐迷惘、堕落,最终成为“打诨说笑”的“篾片”鲍老爹.  相似文献   

13.
徐悲鸿艺术特点与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悲鸿的一生和艺术,总是和中西文化密切相关。从徐悲鸿的创作分期,不难看出,其在中西文化认知程度上和艺术特点上,存在着差异。早期,国画启蒙,临西洋画片,其作品特点是受西画的间接影响,并无纯正西洋味;留学时,国画作品非常少,已具有西画写实技巧;归国后,是徐悲鸿最重要的时期,他力倡用西方写实主义方法改造中国画,正是这种实践,造就了20世纪中国画坛的主流画派;新中国时期,他的艺术又与时代紧密相联,其写实主张与从苏联引进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并为一体,从而确立了徐悲鸿在中国美术史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的杰出小说家,在英国古典作家中,其成就仅次于莎士比亚。本文论述了狄更斯创作的三个不同阶段的特点,他的创作从乐观向上的基调转向抑郁,表现了狄更斯从人道主义思想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进行揭露与批判,对其独特的艺术成就有所论及。  相似文献   

15.
史铁生中短篇小说创作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由被动写作到温情回忆再到焦虑冥思。这一变化是伴随着作家对生活和文学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发展的。通过对作家这三个阶段创作主题的归类,探讨作家中短篇小说创作之心路历程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6.
李霁野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他的文学翻译生涯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域外革命文学作品翻译阶段、女性主义文学作品翻译阶段和诗歌翻译阶段。李霁野对翻译对象的择取体现了强烈的救国救民意识、思想启蒙意识和文化建设意识,他是一位卓有建树的文学翻译家,对我国文学翻译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杨杏佛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爱国主义知识分子,他终其一生为救国救民而上下求索。受时代精神的激荡,随着认识的不断发展,他的爱国思想与活动亦随不同的人生阶段而呈现出各异的形式与内容。虽然其革命救国、科学与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以及社会变革思想并未最终实现,但这并不影响他杰出的爱国主义知识分子的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历史剧以抒情、瑰丽的浪漫主义为基调,但前、中、后三个阶段的创作风格却有一定的差异。前期的诗剧更近于同期的浪漫主义诗作,但有的短剧还不成熟。中期的《屈原》是浪漫主义的巅峰之作,《孔雀胆》则是一部具有转型意义的作品。其后,写实因素在郭沫若历史剧的创作中,不断有所介入并对创作风格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9.
苏天爵,字伯修,真定人。他是元朝的朝廷重臣,又兼文人、学者的身份。一生喜好交游各色人物,这些群体在苏天爵的成长中起了重要作用。笔者从苏天爵的《滋溪文稿》及与之交往的同时代学者的著作来窥探他的交游情况。根据他的人仕经历,把他的交游情况分为两个阶段,以供职翰林院前后为划分点。前一阶段主要是从学于名师长辈,后一阶段主要是朋友间的相处。  相似文献   

20.
素有“诗圣”之称的杜甫,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在诗歌艺术方面有着无所不能的才华。同时,忧愁类风雨意象贯穿杜甫大半生时光,在不同人生阶段体现诗人互相渗透而且侧重不同的忧患心理,展示了诗人理想的失落、人生的凄寒、对故乡的渴望、对事实的慨叹以及风餐雨卧的漂泊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