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长江三角洲DY03孔3.6 Ma以来的沉积物碎屑锆石样品利用LA-ICP-MS进行了U-Pb年龄测定. 结果表明, DY03孔189.8~215.8 m 之间(磁性地层年龄3.2~3.5 Ma)沉积物碎屑锆石年龄以100~150 Ma占优势, 沉积物主要来自长江下游地区的白垩纪岩体, 物源区比较局限; 189.8 m(~3.2 Ma)以上沉积物碎屑锆石年龄呈现多峰态分布的特征, 主要分布于100~300, 350~550, 600~1000, 1400~2000和2200~2800 Ma, 表明沉积物源区显著扩大. 从DY03孔3.2 Ma以来沉积物碎屑锆石中识别出大量来自长江上游的年龄信息, 表明当时长江沉积物已开始影响到三角洲地区. 考虑到古长江在上新世以前有可能没有流经现在的长江三角洲,而是流向苏北盆地, 长江贯通的时限应不晚于3.2 Ma.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北羌塘昌都地块发现~4.0 Ga 碎屑锆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LA-ICP-MS 和MC-ICP-MS 锆石微区原位U-Pb 测年, 在北羌塘昌都地块宁多岩群 变质碎屑岩中发现3981±9 Ma 碎屑锆石. 这是迄今在羌塘地区获得的最古老年龄记录, 也是 我国境内发现的年龄大于3.9 Ga 的第3 颗锆石. ~4.0 Ga 碎屑锆石的发现为寻找冥古宙地壳物 质提供了新的线索. 100 个测试点还获得3.51~3.13 Ga 碎屑锆石年龄和~2440, ~1532, ~982 及 ~618 Ma 年龄峰值. ~982 和~618 Ma 分别与Rodinia 超大陆形成和泛非运动相对应, 暗示其与 Gondwana 超大陆的亲缘关系. ~618 Ma 限定了宁多岩群石榴石二云石英片岩原岩的沉积时代 下限. ~982 Ma 的碎屑锆石总体具有负的εHf(t)值和1933~2553 Ma 的两阶段Hf 模式年龄, 说明 宁多岩群物源区存在古元古代从亏损地幔分离进入地壳的重大地质事件; 2854~3505 Ma 的锆 石也具有负的εHf(t)值和3784~4316 Ma 的两阶段Hf 模式年龄, 表明宁多岩群物源区残留有少量 更古老(冥古代)的地壳物质. 该研究为探讨羌塘基底与冈底斯和喜马拉雅基底之间的关系以及 限定Gondwana 大陆北界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运用碎屑组分统计、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分析等方法,对下扬子巢湖-南京地区古生代碎屑岩进行沉积岩石学和物源分析.下扬子地区志留系坟头组砂岩为长石石英砂岩,岩屑以火成岩岩屑和低级变质岩岩屑为主;泥盆系五通组砂岩为石英砂岩,岩屑含量少,以变石英岩岩屑为主.五通组和坟头组具有相似的碎屑锆石年龄分布模式,主峰为465~420和838~812 Ma,表明泥盆纪沉积继承了志留纪沉积的物源特征.早古生代下扬子巢湖-南京地区的碎屑来自其南侧的华夏地块武夷地体.巢湖-南京地区二叠系龙潭组砂岩分别为岩屑石英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成熟度低,岩屑均以中酸性喷出岩岩屑为主,巢湖地区龙潭组具有指示武夷地体古元古代基底的1866 Ma峰值年龄,南京地区龙潭组具有与早古生代砂岩相似的445和970 Ma峰值年龄.结合前人岩相古地理和地球物理资料,认为下扬子地区龙潭组物源区仍位于南侧的华夏地块武夷地体.此外,下扬子地区龙潭组具有341~254 Ma(石炭纪-二叠纪)碎屑锆石,其e_(Hf)(t)值分布在-19.80~+14.90之间,代表碎屑物源区一次新的岩浆事件,该事件具有影响范围大、活动持续频繁、中酸性火成岩为主、岩浆来自古老地壳与新生地壳混合熔融等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推测华南板块武夷地体在石炭纪-二叠纪(341~254 Ma)的构造背景为大陆弧.  相似文献   

4.
万渝生  张巧大  宋天锐 《科学通报》2003,48(18):1970-1975
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长城系盖层广泛分布, 其沉积时代和物质来源对于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地壳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报道了北京十三陵地区华北克拉通长城系盖层碎屑沉积岩碎屑锆石年龄分布模式. 样品为长城系下部常州沟组含长石石英砂岩(CHc-2)和石英砂岩(CHc-9). 碎屑锆石年龄主要分布在2.35~2.60 Ga之间, 靠上部层位(CHc-9)还有一定数量1.9~1.8 Ga和2.1~2.3 Ga碎屑锆石存在. 研究表明, 碎屑沉积物来自以约2.5 Ga陆壳物质为主的华北克拉通物源区, 1.9~1.8 Ga为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哥伦比亚超大陆陆-陆碰撞构造热事件响应的年龄, 长城系盖层最大沉积年龄小于1.8 Ga.  相似文献   

5.
赵亮  郭锋  范蔚茗  李超文  覃小锋  李红霞 《科学通报》2010,55(15):1489-1498
广西东南部十万大山旧州岩体中副变质麻粒岩包体中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麻粒岩原岩物质主要来源于新元古代-中元古代(564~1061Ma)的碎屑物质,峰值年龄为~822 Ma,其物源主要来自与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裂解有关的火成岩.部分锆石为古元古代(1778~2227 Ma),并有少量中太古代-古太古代物质(最老锆石年龄为(3551±8)Ma),暗示十万大山或周缘地区可能存在非常古老的地壳物质.另外,还获得一组早中生代岩浆锆石((234±2)Ma)和一组晚古生代变质锆石((253±3)Ma)年龄.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指示麻粒岩包体的原岩沉积物具有多来源特征,既有古老再循环地壳物质的参与,也有新生物质的贡献.锆石U-Pb-Hf同位素特征指示十万大山地区在~253 Ma经历了一次强烈的热事件,原岩发生麻粒岩相变质作用,而后在抬升过程中(~234 Ma)发生部分熔融形成花岗岩,麻粒岩包体为熔融残留体。  相似文献   

6.
南秦岭武当山群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武当山群沉积地层碎屑锆石的U-Pb年代学特征, 并对其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 样品采自武当山群底部的杨坪组和中部双台组火山岩层之上的石英砂岩, 并对切割两地层组水系中的河砂进行了采集. 对碎屑锆石进行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原位分析, 结果显示, 杨坪组碎屑锆石的年龄主要为830~780 Ma, 少数为新元古代早期(约1.0~0.84 Ga), 含少量新太古代(~2.6 Ga)、古元古代(~2.4 Ga)和中元古代(~2.0 Ga)锆石; 双台组砂岩除少量的1.9~0.86 Ga锆石外, 主要由~755 Ma的锆石(交点年龄)组成, 与武当山群火山岩形成年龄相同. 两件河砂样品中碎屑锆石的年龄组成分别与杨坪组和双台组砂岩锆石相似. 武当山群碎屑锆石的U-Pb年代学特征表明, 该地层的最早形成时代<780 Ma; 主要由约1.0~0.85和约830~780 Ma两组碎屑锆石组成, 与华南陆块西北缘汉南地区新元古代岩浆作用记录相似, 指示了其物源区来自汉南或相似地区. 武当山地区记录了~755和~680 Ma两期具陆内拉张性质的岩浆事件, 指示其经历了与汉南地区不同的构造-岩浆演化过程. 因此, 南秦岭地区~755 Ma岩浆作用可能指示了华南陆块北缘与Rodinia超大陆之间的裂解事件, 而~680 Ma发生的岩浆事件标志了南秦岭与另一未知陆块之间的进一步分离.  相似文献   

7.
全吉地块基底达肯大坂岩群和热事件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勤燕  陈能松  李晓彦  郝爽  陈海红 《科学通报》2008,53(14):1693-1701
全吉地块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 是夹持在柴达木北缘构造带和祁连构造带之间的一个具有克拉通基底性质的古陆块残片. 用LA-ICPMS技术测得德令哈地区达肯大坂岩群混合岩的2件中色体中来自岩浆源区的碎屑锆石的U-Pb年龄分别为(2467 +28/-26)和(2474 +66/-52) Ma, 1件浅色体中来自岩浆源区的碎屑锆石和深熔-变质锆石的U-Pb年龄分别为(2471 +18/-16)和(1924 +14/-15) Ma; 1件侵入达肯大坂岩群的花岗伟晶岩的锆石U-Pb年龄为(2427 +44/-38) Ma. 这些数据第一次约束德令哈地区达肯大坂岩群的形成年代约在2.43~2.47 Ga之间, 揭示其随后相继发生了~2.43 Ga之前的岩浆作用和~1.92 Ga之前的区域变质作用事件. 普遍存在~0.9 Ga的下交点年龄推测是全吉地块最后克拉通化事件的记录.  相似文献   

8.
对华北克拉通西部山西宁武-静乐盆地上石炭统太原组(N-8)地层样品进行了碎屑锆石LA-MC-ICPMS U-Pb年龄测定, 72个单颗粒锆石年龄分成303~320 Ma (6颗)、1631~ 2194 Ma (37颗, 峰值1850 Ma)和2318~2646 Ma(29颗, 峰值2500 Ma)三组. 第二组和第三组碎屑锆石是华北克拉通基底的反映. 第一组碎屑锆石的176Hf/177Hf比值分布于0.281725~0.282239, 具有较低的εHf (t)值(-12.4~ -30.3)和较老的Hf模式年龄(1.43~2.16 Ga), 与华北北缘内蒙古隆起内的石炭纪火成岩锆石年龄及Hf同位素特征相似, 而明显区别于兴-蒙造山带, 表明山西宁武-静乐盆地太原组的部分物源来自于华北克拉通北缘的内蒙古隆起. 第一组年轻碎屑锆石的Th/U都较高(大于0.67), 应为岩浆锆石, 其中最年轻的两颗锆石的平均年龄((304 ± 6) Ma) 与地层沉积年龄相近, 暗示晚石炭世内蒙古隆起发生了强烈的构造抬升和岩浆活动, 为晚石炭世华北克拉通北缘活化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9.
对华北克拉通西部孔兹岩带西段巴彦乌拉-贺兰山地区片麻状花岗岩和贺兰山岩群石榴云母二长片麻岩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定年和Hf同位素组成研究. 片麻状花岗岩岩浆锆石年龄为(2323±20) Ma, 两期变质锆石年龄分别为(1923±28)和(1856±12) Ma. 锆石核、幔和边Hf同位素组成相近, 19个数据点TDM1(单阶段亏损地幔模式年龄)变化范围为2455~2655 Ma. 石榴云母二长片麻岩中大多数残余锆石年龄集中分布, 平均年龄为(1978±17) Ma, 另有少量更老残余锆石(2871~2469 Ma)存在. 变质锆石由于U含量很高导致强烈铅丢失, 未能获得准确年龄. 锆石Hf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大, TDM1为1999~3047 Ma. 结合前人研究成果, 可得出如下结论: (1) 贺兰山岩群孔兹岩系形成于古元古代, 而不是以往认为的太古宙; (2) 研究支持了华北克拉通西部鄂尔多斯陆块和阴山陆块之间存在一规模巨大的古元古代孔兹岩带的认识; (3) 孔兹岩带内大量存在的古元古代早期地质体可能是孔兹岩系碎屑沉积物物源区之一; (4) 鄂尔多斯地块、阴山地块和东部地块大致在同时发生相互碰撞拼合, 导致华北克拉通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0.
龙首山岩群碎屑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利用SHRIMP定年法取得龙首山岩群最上部层位三件变质沉积岩中, 单颗粒碎屑锆石62个有地质意义的年龄资料. 锆石年龄主要介于1.7~2.2 Ga之间, 约占80%, 峰值在1.8~2.0 Ga, 其余在2.3~2.7 Ga之间, 约占20%. 在这些碎屑锆石中, 最年轻年龄为(1724±19) Ma, 此资料可表示为沉积作用完成的最大年龄, 其固结成岩的年龄也必小于(1724±19) Ma. 比对碎屑锆石的年龄频谱和周围古老地块岩浆岩的年代, 显示龙首山岩群最上部层位的变质沉积岩的沉积物可能来自阿拉善和塔里木两地块. 阿拉善地块与塔里木地块亲缘性较强, 在早元古-中元古代时有可能是一个统一的陆块.  相似文献   

11.
When Willis EI~ put together his collections of research works about China in 1907, he dedicated a chapter to the ge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He surely did not anticipate that the following century had witnessed great endeavour from a broad scientific community, but with vigorous debates as to when the modern Yangtze came into existence, with estimates ranging from 40--45 Ma, to a more recent initiation around 1 Ma. In year 1914, DingWenjiang, a pioneer geologist of China,  相似文献   

12.
2011年1月,中国工程院上海院士中心受上海市水务局的委托,会同华东师范大学组织召开了"长江河口系统监测和综合研究"院士咨询会.鉴于上海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建设及其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目前长江口形成的新格局和新态势,上海可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3.
沧海桑田长江源—古生物化石讲述的故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金庚 《科学》2001,53(5):20-21
长江的发源地——可可西里无人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西藏和新疆三省交界地带,但主要位于青海省境内,东至青藏公路,西以喀喇昆仑山脉为界,北依昆仑山,南被唐古拉山截住,方圆约24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000多米,气候干燥寒冷,环境险恶,缺氧严重,是青藏高原最大的高寒地带,也是"神秘的死亡地带".然而,长江总水量的1/4就来自这一令人望而生畏的"人类禁区".  相似文献   

14.
古代长江江水何时变为混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江水清浊主要决定于江水悬移质泥沙的含沙量.从近50年来长江干流和一些主要支流与湖泊的长序列泥沙检测资料表明,长江的江水己经混浊.本文根据北魏以来史书有关长江江水和湖水清浊的记载,探讨古代长江江水何时变为混浊.研究表明从北魏至唐代晚期长江干流与清江、湘江、汉水、赣江等支流的江水以及洞庭湖与鄱阳湖的湖水均为清澈透明.至北宋晚期,长江上游干流和中游干流荆江段的江水,以及南宋早期长江干流的江水均变为混浊.南宋以后长江一些主要支流的江水也变为混浊.长江干流江水变为混浊的主要原因是从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长江流域战乱的频繁,南宋偏安江南,大批汉族居民南迁,促使长江大规模开发.长江流域地区的农业开发,山区采用了毁林开荒,刀耕火种;沿江沿湖平原采用筑堤围垸,使流域和河道侵蚀增强,河水含沙量增加,导致长江干流水变为混浊.南宋以后长江仍承继南宋的开发方式,使长江一些主要支流的江水也变为混浊.  相似文献   

15.
史威  朱诚 《自然杂志》2016,38(3):200-208
长江三峡地区的古文化经历了大溪文化高潮后,于5 000 BP(BP为距今年代)前后开始衰退(东部显著),且在4 000 BP后发生全面衰退,该衰退现象恰好对应区域气候由稳定向不稳定的转型过程。气候转型中,其不稳定性增强,大溪文化期表现突出的原始种植业成分基本从经济构成中退出,渔猎经济成分在这一时期占据了绝对优势,生业经济表现出与自然条件的高度依存关系。总体而言,在6 000~2 000 BP,三峡地区生业经济构成存在着由“渔猎-农耕”转型为“渔猎”,继而再转型为“渔猎-盐业”的演变特点,古文化内涵显现出“退中有进”“退中有转”的特征现象。这一方面反映出古文化环境感知和调适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则仍烙有极为鲜明的地方自然环境适应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扬子崆岭高级变质地体古元古代基性岩脉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基性岩脉是区域伸展作用的标志, 具有明确的构造指示意义. 扬子板块崆岭高级变质地体内部发育有大量的基性岩脉, 这些基性岩脉对于认识扬子板块早期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 目前还没有关于其形成年龄的报道. 对侵入崆岭变质地体内部的一个辉绿岩脉样品进行了LA-(MC)ICP-MS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 得到近似谐和或谐和年龄, 它们的207Pb/206Pb年龄加权平均结果为(1852 ± 11) Ma (MSWD = 0.37), 代表了该基性岩脉的形成年龄; 该基性岩脉中锆石的εHf (t)为−6.3~0.5, 加权平均值为(−3.06 ± 0.88) (MSWD = 1.01), 显示其岩浆源区可能为受到交代作用影响的岩石圈地幔. 这一发现表明, 在约1850 Ma扬子板块处于碰撞后板内伸展构造环境中, 同时该时期扬子板块已经具备足够的刚性, 以致能产生大规模的脆性破裂以及可能引发地幔对流作用, 因此我们推测在约1.85 Ga扬子板块已经具有克拉通的性质.  相似文献   

17.
高喷防渗墙是以高压水泥浆液或高压水流强力冲击切割地层,使水泥浆液与地基土粒掺混,形成充填凝结体并彼此连接而形成的防渗墙体.当今防渗墙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其中存在用于长江永安堤防护加固工程中,作用为防渗功能的高喷法防渗墙.  相似文献   

18.
南海夏季风的年际变化及其对我国长江流域洪水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利平  夏军  李崇银 《自然杂志》1999,21(3):167-169,170
南海夏季风对于我国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1980~1989年的资料,系统地探讨了南海夏季风的年际变化、副热带高压强度指数和最大洪峰流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强南海季风年,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强度较正常年偏弱,副高脊线的位置偏北,使得汛期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的最大洪峰流量偏小;在弱南海季风年.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偏强,副高脊线的位置偏南,汛期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的最大洪峰流量偏大.发生洪水灾害的频率较高.这一结果为开展长江流域洪水预报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明庆忠 《科学》2007,59(5):35-38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上游为著名的金沙江。金沙江由青藏高原向南奔流到云南高原后.在石鼓附近突然掉头向北北东方向流去,与原流向形成了一个120°的急转弯,被称为“长江第一弯”。这一奇特的地理现象,早已为中外地理、地质学家所关注。自192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对长江第一弯成因进行了考察和研究,围绕着是否是河流袭夺争论持续了近百年,但至今仍是悬而未决。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上海的崛起,依靠的是地处我国弓箭型江海格局关节点的独特区位优势.在上海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有三个重要的交汇点:即苏州河与黄浦江、黄浦江与长江、长江与东海的汇合处.在第一个交汇点上,形成了以外滩为标志的近代繁华;在第二个交汇点处,包括宝钢、外高桥以及浦东新区,带动了上海改革开放30年的蓬勃发展;而第三个交汇点,就是浩瀚的长江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