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国审周麦23号”的原原种、原种保纯及繁育加工体系标准化建设,建立原种繁育基地5万亩,生产高标准原种2000万公斤;“国审周麦23号”的超高产示范方建设,建立千亩高产示范方6处,产量水平达到600公斤/亩;“国审周麦23号”的超高产、优质、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及组装,形成一套成熟的超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应用面积150万亩,亩产达到500公斤;对“国审周麦23号”的进行品质加工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成果》2013,(6):17-18
建立豫生4号甘蓝品种实用、可靠的无公害综合配套技术体系;建立10亩高产样板田15个,30亩a亩产达到5300公斤;在甘蓝生产区示范应用豫生4号10万亩,比一股生产田增产15%以上;建立豫生4号优质高产杂交制种技术,制种单产在50公斤以上,比现有方法提高20%;繁育应用杂交良种1万公斤,研究建立杂交种质量快速检测技术,商品菜质量达到无公害要求。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成果》2014,(7):10-10
1 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内容 建立健全“中草3号”紫花苜蓿新品种的四级繁育体系;以育种家种子和原种的生产为基础,良种生产150亩,完善良种繁育的栽培管理技术,种子亩产45公斤;优化与“中草3号”紫花苜蓿新品种相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亩产干草1000公斤;建立4个“中草3号”紫花苜蓿新品种中试示范基地,建植“中草3号”紫花苜蓿新品种高产栽培示范田3000亩。  相似文献   

4.
本项目主要以贵州省油料研究所白育的优质高油份黄籽杂文油菜晶种“黔黄油21号”为技术核心,围绕该品种进行亲本保优繁殖技术、优质高产制种技术和高产、尚效、安全眦套栽培技术研究及示范。解决当前优质油菜生产上存柱的产茸较低和油产品质量退化问题,从源头和生产过程中保征和提高油菜产品的品质,充分发挥优质油菜品种的牛产应用和综合利用价值,提高农民和油脂加工企业的收入,发展我国绿色经济和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11):25-25
1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内容 建立“中麦11”种子繁殖基地,提高种子质量和繁育速度;建立生产示范基地,为“中麦11”号的大面积生产示范和生产利用提供技术支撑,熟化配套技术体系,加快推广速度。到项目结束时,“中麦11”与配套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面积达到20万亩,在少浇两水的条件下,示范区小麦产量提高5%左右。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成果》2011,(21):74-75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晋、冀、蒙、青、甘、宁、新疆等地种植春麦约2240多万亩.该区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条锈病发生频率高、程度严重,造成小麦大幅度减产;生产上缺乏高产、优质、多抗于一体的小麦品种.近年来,山西中部地区种植的冬小麦,由于倒春寒的影响,死苗现象严重,加之秋播较早,复播的秋作物和蔬菜不能发挥理想生产潜能和效益,难以实现粮食丰产农民增收的效果.因此,示范推广高产、优质、抗病、广适,适宜复播的国审小麦新品种“晋春15号”,通过良种繁育、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集成与基地建设,可大幅度推进小麦产业化进程,提高复种指数,达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优质早籼稻"佳辐占"的试验和示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优质早籼稻"佳辐占"的试验和示范项目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立项代码:02EFN216900762),经过2年的转化已完成项目合同书的各项任务.2003年"佳辐占"在福建省各地推广45万亩,亩产量水平达400~450公斤,高产的超500公斤,稳产性好;品质基本达到国家一级优质稻谷标准,外观品质的遗传稳定性好;适应性广;抗稻瘟病及稻飞虱."佳辐占"已被广东、广西、江西、海南岛等省引种试种,表现丰产、品质优、抗稻瘟病性好.在福建省已创社会效益0.36~0.72亿元以上.福建省农业厅已下达<2004年优质早稻佳辐占百万亩丰产示范推广计划任务书>,在福建省推广"佳辐占"100万亩.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成果》2008,(12):43-43
项目以早熟、优质、鲜食加工兼用菜用大豆新品种“青酥二号”的示范推广为核心内容,通过南北三圃配套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周年化安全、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及新型高效茬口技术等综合配套技术的应用,从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突出了新品种的早熟、优质、鲜食加工兼用性状,并通过核心技术与配套技术的组装、集成,建成了“青酥二号”的产业化示范体系。  相似文献   

9.
该项目以解决酿酒葡萄冬季冻害为中心、提高葡萄水肥利用和葡萄生态园建设为重点,实现酿酒葡萄优质高效栽培为目标,通过抗寒新品种的引进、葡萄砧木和酿酒品种抗逆性研究、葡萄不下架埋土防寒技术研究试验、节水节肥根域限制抗寒栽培技术的实施、酿酒葡萄不同埋土防寒效果比较、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高产优质栽培的肥力基础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酿酒葡萄抗寒性的作用和宁夏风沙土生态葡葡园建设等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成果》2012,(21):30-30
项目以云南农业大学育成的广适耐瘠滇1型高原杂交粳稻新品种“滇杂35”为技术核心载体,整合校企资源优势,围绕“滇杂35”的高产、高质繁殖制种技术、栽培技术以及在中低产区示范推广的重要问题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成果》2013,(23):28-28,33
该课题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农作物规模化制种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课题之一,课题自2008年启动以来,紧紧围绕杂交水稻规模化制种基地建设、高质量亲本种子繁育技术、机械化轻简制种栽培技术开展试验研究和示范,通过3年的研究与示范。  相似文献   

12.
该项目采用春化室处理育种材料,使其能安全越夏并通过阶段发育,加代得到种子,建立了春甘蓝育种材料高效冬性鉴定及加代技术体系,加快了育种进程。成功培育了露地越冬栽培的适于不同栽培方式与不同消费需求的甘蓝新品种,“春丰007”、“苏甘8号”和“春眠”,具有耐抽薹、耐寒、早熟、优质、高产、专用的特点,综合表现优良,经济效益显著,填补了5~4月没有春甘蓝上市的空缺,建立了适合新品种特性的示范基地,制订了栽培技术规程,通过完善的推广体系,春丰007、苏甘8号、春眠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特别是江苏省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有效解决了甘蓝的周年生产与周年供应。  相似文献   

13.
黄洁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11):26-26
优质鲜食高淀粉的木薯新品种——华南9号,早熟,植后7个月可收获;高产,一般亩产可达2吨;鲜薯淀粉含量高,一般能达到30%~33%;HCN含量30.5mg/kg,低毒优质可鲜食具有较强的耐肥、耐瘠、抗风、抗旱、抗寒、抗病等特点,适宜我国南亚热带地区栽培。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成果》2008,(15):62-62
“白优二号”平菇新品种是河南省沈丘县刘湾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刘甫研究员经过多年研究选育成功的一个纯白色平菇新品种。与其它纯白色平菇新品种进行的品比试验表明,“白优二号”平菇新品种各实验指标均超过对照,名列前茅。初试推广中,栽培成功率100%,是一个值得大力推广应用的平菇新品种。该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5.
豫谷11是安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十五”期间,承担国家863计划子课题“谷子高效育种技术及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选育研究”课题选育的新品种,2004年经第一届国家谷子品种鉴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鉴定通过,2005年被评为全国“一级优质米”,2006年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推广项目。该品种具有6大特点:一是食味品质好,粥粘,味香,颜色鲜黄;  相似文献   

16.
本项目以2009年国审的高产、优质、抗病“克力玛猫尾草”新品种为核心,配套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科学合理施肥、防除杂草、应时刈割和科学干草调制等科学生产技术措施,率先在吉林省东部山区三个不同类型草地进行了5030亩的试验示范,平均亩产干草410.25公斤,总产干草263.29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162.23万元,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新品种及配套生产技术达到高度熟化,操作性强,为区域草地生产力的提高和畜牧业发展,以及我国北方适宜气候区的进一步推广种植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范式。具有高价属性的优质猫尾草草产品作为国内外奶牛、肉牛和赛马等的优质饲草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7.
刘祥臣 《中国科技成果》2014,(19):F0002-F0002
该项目是在河南省信阳市科技攻关计划“水稻覆膜湿管高产高效技术研究与应用”(KJGG1007)支持下完成的。项目组根据实际生产需要,结合豫南稻区生态气候特点,以水稻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为核心,  相似文献   

18.
克新22号属中晚熟品种,生育日数85天左右(由出苗到茎叶枯黄),株型直立,株高63厘米左右,分枝中等,淀粉含量19.7%~20.55%;田间抗晚疫病,抗PVY、PVX病毒,块茎平均公顷产量为272.79.6公斤,在不同环境条件中克新22号均表现出稳定高产,确定了克新22号拥有较广泛的种植区域,为马铃薯淀粉加工带来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成果》2014,(11):74-74,77
2011年,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湖北九州通中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恩施九州通中药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参与完成了湖北省研究与开发项目“湖北省地道药材黄连规范化种植技术升级与产业链的构建”。该项目主要以黄连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为重点,开展黄连优质高产新品种选育和规范化种植技术优化与升级研究。修改完善黄连规范化种植技术规程,建立黄连生产和质量管理体系,同时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建立20000亩黄连规范化种植基地及配套设施,构建集研究、生产、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  相似文献   

20.
云南地处低纬高原,海拔和纬度跨度大,气候特殊,即使是很好的优质米品种,米饭也觉偏硬。针对此难点,开展了低直链淀粉含量粳型优质香软米育种。2005年成功育成了首个粳型香软米品种“云粳20号”,2011年通过省级审定(滇审稻2011020号),2012年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CNA20080002.7)。米饭香味浓郁、柔软、口感好、冷不回生,深受消费者喜爱。该品种不仅产量与当地高产品种相当,而且稻谷出售价格比一般品种高出0.5~1.5元/千克(优质稻谷按2.8元/千克计),2010~2012年,在云南省累计推广51.72万亩,新增产值达2.2亿元。香软米品种的选育开创了高原粳稻育种的一个重要领域,推动了水稻育种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