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这与他鲜明而独特的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精神的人格极有关系。王瑶《中古文学史论集》指出:“陶渊明最和前人不同的,是把诗和酒连了起来,以酒大量写入诗中。使诗中几乎篇篇有酒,确以陶渊明为第一人。从此,酒与文学便发生了更密切的关系。”在唐代,伴随着对陶渊明为人的欣赏,陶渊明的志趣、价值取向不再封闭在田园里,而是向社会渗透。  相似文献   

2.
从人类文化思想史的角度看,陶渊明更贴近欧洲浪漫主义本初的精神实质,在同属"自然浪漫主义"这一基础之上,陶渊明与西方世界的许多作家、诗人、学者也就具备了比较研究的可能。本文尝试为陶渊明在世界各地寻求的"盟友"有伊壁鸠鲁、卢梭、爱默生、梭罗、惠特曼、华兹华斯、高更、荣格等。而"结盟"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已经漏洞太多的现代人的价值观念,改善现代人难以为续的生存方式;为了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为了人类社会在地球上的健全发展。  相似文献   

3.
纵观陶渊明的一生,是任真自然的一生。在他的许文中,无处不表露出他任真自然的本性。这一本性正是陶渊明在中国文学、文化历史上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原因所在。在陶渊明的一生中,任真是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情结。本文从陶渊明的为人、为文、为友等多个角度,考察了陶渊明任真自然的人格忽力,旨在揭橥陶渊明质性自然、任真自得的人格理想;安时处顺、任真旷达的人生态度及真率自然、任真唯美的诗品风格。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之前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菊花"仅仅是一个一般的文学意象。到了陶渊明这里,"菊"成了一个特立的审美意象。之后,"菊花"逐步形成了习用的文学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之"菊花"意象的建构过程中,陶渊明至少在如下几个方面起了重大作用:一是"菊"的南方诗学意象建构;二是"菊"的田园旨趣美学建构;三是"菊"的隐逸象征系统建构;四是"菊"的重阳话语建构。陶渊明与菊意象形成了一种符号化和被符号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一种健康的、淳朴的生活方式正在逐步被堕落的消费主义文化所取代,并对地球生态造成严重的破坏。消费文化与个人幸福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微乎其微的,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是和谐的社会关系、适当的劳作和自主的闲暇,并不绝对地依赖富有。要解救消费主义引发的整个人类文明的悲剧,务必保持批判的"反话语",给消费社会举荐一个高尚、纯洁的灵魂,本文认定那就是中国的伟大诗人陶渊明。他曾经在贫苦生活中获取精神的最高愉悦,在最低"消费"的前提下,为人类文化作出最大贡献。陶渊明的清贫操守更接近道家精神。"清",则有益于精神生态的陶冶,"贫"则有助于自然生态的养护。陶渊明的诗歌也应视为"生态文学"的楷模。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不仅信奉玄学而且信仰家传之天师道之思想,而正是玄学及其家传之天师道之思想对陶渊明的诗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造就了这一时期陶渊明诗文独有的风格和魅力,虽然其诗文不为当时的士人所理解。  相似文献   

7.
孟浩然与陶渊明在志趣、追求上有很多的契合和相通之处,他继承了陶渊明田园诗的文化传统,又有所创新。孟浩然虽然不能像陶渊明那样自觉自愿地归隐,亲自躬耕田野,与农民的情感融为一体,但他带着盛唐人体味人生、欣赏自然的人生态度去现照景物,既重形也重意,做到了情景交融,并暗合画法,露出画意,直接开启了王维盛唐山水田园诗歌流派。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作为诗人而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自有其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文章在欣赏陶诗的同时,以历史的眼光审视陶渊明的生活世界,领略陶渊明的精神境界,探究陶渊明的思想特质,理解陶渊明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无疑会为解读陶诗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9.
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构成了生态文艺的三个层面,而自然与自由是相关的当真正融入自然,感受自然的真淳,人的心灵会得到净化.而对于完善人格的追求又会使大自然拥有深邃的内涵.陶渊明是这方面的典范.躬耕南山,委运自然,没有身名之累,虽有对死亡的恐惧,但以纵浪大化的态度消解了这种痛苦,最终形成其为后人倾羡的南山人格.  相似文献   

10.
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构成了生态文艺的三个层面,而自然与自由是相关的当真正融入自然,感受自然的真淳,人的心灵会得到净化。而对于完善人格的追求又会使大自然拥有深邃的内涵。陶渊明是这方面的典范。躬耕南山,委运自然,没有身名之累,虽有对死亡的恐惧,但以纵浪大化的态度消解了这种痛苦,最终形成其为后人倾羡的南山人格。  相似文献   

11.
美酒孕华章,文笔涌清醇、陶渊明的142篇诗文中涉酒的诗文占了几乎一半,酒与陶渊明及其诗有不解之缘,陶渊明饮酒,重在悟道,即对有限生命的珍视和对人生价值意义的探寻和创造,且对其诗文创作有着从生理到心理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淡雅、质朴的诗风,飘逸、旷达的人格品质,一直为后世文人所追慕。人们津津乐道于他诗中所吟咏的"松""菊"等,却疏忽了他诗文中的"云"意象,而这正是他人生的写照。陶渊明诗文中"云"意象,其兴寄突出明显,内涵蕴藉丰富,与其生平的理想与忧虑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3.
刘勰主编的《心雕龙》对陶渊明及其作品只字不提,主要是由于青年时代的刘勰,无论在人生观还是学观上同陶渊明都是格格不入的,尽管刘勰也主张“通变”运日新,也重视采,但他强烈的宗经思想使他的学思想和价值取向,相对地说比较保守,而萧统不仅在他主编的《选》中选录陶渊明诗八首、辞一首,而且还编了《陶渊明集》,并亲自撰写了《陶渊明集序》、《陶渊明传》,在《序》、《传》中对陶渊明作了很高评价,这是由于萧统虽贵为太子,但所处宫廷重重矛盾的环境,使他向往身心自由的理想社会,这与平淡自然、志趣高远的陶渊明诗作思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的地位是在唐代被确立的. 作为田园诗人的开创者,陶渊明对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影响是深刻的,也是明显的. 唐代的山水诗皆以陶渊明为祖,追求清新自然、浑然一体的意境,又各自有自己的特色. 王维有陶渊明的清腴,孟浩然有陶渊明的闲远. 陶渊明之所以在唐代才受到人们重视,一是社会生活日益丰富,思想感情日益充沛;二是由于中国传统诗学观念到了唐代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十一月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这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陶渊明辞官归隐的根本原因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归隐后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情趣可以概括为:耕种田地、游玩山水、读书抚琴、饮酒赋诗、与家人团聚、与邻曲谈心等。陶渊明归隐后的思想境界表现在:崇尚自然,重视天伦之乐,重视农耕,安贫乐道。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 ,东晋末年的大诗人 ,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对陶渊明思想特征的探讨一向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忧患是构成陶渊明复杂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忧患感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 ,是人类一种极其普遍而深广的心理情绪。它是人类在外来祸患、困厄之中 ,由于心灵 (愿望和意志 )同现实 (自然的与社会的 )矛盾对抗所产生的一种危机感和失落感。这种忧患感来自个体心灵同现实在矛盾对抗中的失败。正是这种忧患感极大影响着陶渊明的生活和诗歌创作。本文从探讨陶渊明忧患感的思想出发 ,试图对其饮酒、归隐躬耕的意图以及独特的诗歌艺术形成作些新…  相似文献   

17.
鲁枢元《陶渊明的幽灵》和《天地之中说聊斋》是生态文化批评的代表作,前者对陶渊明的历史影响、当代价值进行了研究,提供了跨文化研究的典范;后者则聚焦于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以生态文化批评的方法进行解读,为中国生态文化批评提供了跨学科研究个案。在这两部专著及近年来的一系列学术文章和访谈中,鲁枢元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态文化批评观,这是建立在精神生态、乡土思考、传统文化和绿色话语之上的研究范式,推动了中国当代生态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用诗歌写了许多农村的祭祀、农时农事、习俗等生活和文化,写了一些广泛流传民间的先贤、侠士、贫士和远古帝王、神话人物。它们都或隐或显地表明陶渊明身上有着十分浓郁的民俗情怀。最能鲜明展现诗人民俗情怀的是"桃花源"世界,这是诗人基于民间诉求、民间理想而构筑的一个美好、幸福的理想世界。陶渊明的民俗情怀对理解陶诗之艺术风格、成就地位等文学史上仍有争议的问题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田园诗自晋陶渊明首开一体并取得了田园诗创作的顶峰,其散发的气息无不饱含浓郁的中国文化价值观,展现与中国长期稳定的自给自足经济相适应的文化思想,本文意在通过对其诗的分析探讨其作品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0.
诗前安排序文是陶渊明的创造,对晋后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陶渊明诗序有自己的特点。本文试就陶诗序的特点谈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