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川端康成的代表作《雪国》是日本古典文学传统和西方现代派文学相结合而开出的一朵奇葩。其主要艺术特色是:“悲”和“美”紧密联系与融合;心理刻画细腻传神;重情轻理,追求精神上的“余情美”;注意通过季节变迁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情感;意识流手法的成功运用和日本传统文学的严谨格调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麦与士兵》这篇作品是在抗日战争期间,由日本作家火野苇平根据徐州会战时的战时记录改写而成的。关于这部在抗日战争期间所创作的"战争文学",日本方面做了很多相关的研究工作,相对而言,中国方面却鲜有深入具体的研究。在借鉴以往《麦与士兵》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可以提出一些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
随着重庆在抗战时期成为战时首都,“陪都”一词所蕴涵着的“副都”与“临时首都”的语义得到了统一,确立了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的战时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苏曼殊诗歌深得近代日本文化之精髓,与西方文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给中国近代诗坛注入了新的活力。诗中忧郁的情调是日人哀物性格、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思想与近代中国主情诗歌的融合;静美的品格表达了大和民族的审美情趣,并打下了西方文艺思潮涤荡下日本近代自然主义文学的烙印;平淡的话语传递了清新的情思,将日本文学言文合一的倾向引入了中国诗歌领域。其忧郁、静美、清新的诗歌成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序曲。  相似文献   

5.
李慧 《科技信息》2009,(33):255-256
民谣是古代日本民族情感和智慧的产物,《万叶集》中的一朵奇葩。《万叶集》中的民谣朴实自然而又真诚、动人,充分展示了万叶时代广大民众的精神世界;不仅拥有独特和隽永的魅力,作为日本文学的重要起点,其特色对于日本文学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相似文献   

6.
“中国热”在全球范围的兴起,华文的普遍使用,将有力地推动华文文学走向世界;目前繁体和简体两种汉字并存,对海内外华文文学的相互交流造成极大障碍,汉字统一势在必行;海外华文文坛,多元的文学格局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7.
《上海信息化》2010,(4):93-93
盛大文学宣布推出“一人一书”计划,根据这一计划,盛大文学将向电子书厂商开放版权内容,并将盛大自主研发的电子书解决方案提供给硬件厂商。“一人一书”计划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盛大文学将推出“云中图书馆”对硬件商开放内容版权;  相似文献   

8.
2010年底,日本决定将其周边的25个岛屿国有化,其中就包括钓鱼岛i今年初,约有20名日本市民要求将户籍迁移到钓鱼岛上;日本文部科学省还要求将所谓“尖阁列岛(即我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写入日本教科书;冲绳县石垣市议会也通过条例,将每年的1月14日设立为该市的“尖阁列岛开拓日”。  相似文献   

9.
日本诺贝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以自己出色的文学创作向世界展示了“美丽的日本”与“暧昧的日本”。川端康成是日本传统文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日本的“美神”。大江健三郎是日本战后文学的代表。他的作品极具现代性和世界性。其中,川端康成的“孤儿根性”和大江健三郎“畸婴体验”对他们的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川端康成对“唯美”与“感伤”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大江健三郎对西方“存在主义”的批判吸收使他们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相似文献   

10.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2006,33(6):F0002-F0002
王满特嘎,男,蒙古族,1955年12月生于内蒙古科左后旗。1982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蒙古语言文学专业,留校任教至今。1991-1992年留学蒙古国国立大学;1995年11月在蒙古国获得文学硕士学位;1999-2000年留学日本岐阜圣德学园大学;2000--2003年在中央民族大学攻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专业博士学位并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蒙古语言文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蒙古学协会会员、中国蒙古文学学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常务理事、蒙古语文学会语言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江格尔》研究会理事、全国大中专蒙文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民族联谊会常务理事、蒙古国科学院语言文学院名誉博士、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客座教授、日本东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相似文献   

11.
对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战争责任,由于美国的庇护和日本军国主义的掩饰,日本天皇裕仁逃脱了惩罚,人们往往只怪罪日本的军国主义。事实上,除了日本军国主义外,天皇对战争负有直接责任。天皇的免责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三个作战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从数学角度论证在抗日游击战争期间采取游击战略的科学性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十七年抗战文学将日军描绘为"鬼子"的形象.新时期文学强调人道主义和人性化书写,新时期的抗战文学开始走出十七年文学"鬼化"日军的思维模式,从人的角度塑造日军的形象。  相似文献   

14.
“大众文学”又称“通俗文学”,是比“高雅文学”更具商品化意义的种类。日本大众文学开始于20世纪初,在30年代得到定位。战后,由于“中间小说”的发展,日本大众文学越发难以界定。进入90年代后,日本大众文学除了具有时代特征外,历史题材、海外题材、移民题材等也被纳入其创作范畴。推理小说、情感小说、风俗小说等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日本大众文学的多样性。国际化、求异化、商品化越发成为当今日本大众文学创作和发展的一种趋势和主流。  相似文献   

15.
从中文写作到日文写作,日据时期的台湾抗争文学始终坚持发出自己的声音.50年间,小说创作的成绩集中体现在殖民者、反抗者、东洋奴、历史孤儿等四类形象的塑造上.这批作品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抗日题材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岸同源一体的有力见证,具有不可或缺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16.
对日本私小说产生的历史条件、外在动因、内在动力进行了剖析,指出由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和西方自然主义文学的结合产生了私小说。独特的明治维新时期的社会环境是私小说产生的历史条件,西方自然主义文学倡导的实证主义的影响是其产生的外在动因,传统的日本文化底蕴是其产生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7.
《土佐日记》是日本假名日记文学的先驱,在日本文学史上,它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局面,带来了假名文学的繁荣,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意义。本文利用对比研究的方法,从对比意识观照下张扬国风文化这一视点出发,探寻《土佐日记》的主题及历史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日本人思维方式形成的历时性分析,对日本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对日语、日本文学的影响以及日语和日本文学中一些特有的语言和文化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结合大量的学术史资料,从日本民俗学和民间文学、日本的中国神话研究和资料、以及日本文化和江南这三个问题层次,概述了近20年来日本的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