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清  李元善 《山东科学》1997,10(4):40-43
本文研究了从炼锌产生的烟道灰尘中回收银和锌的方法,提出了一条银、活怀氧化锌联合提取的工艺路线。  相似文献   

2.
倭铅勾金考     
通过对《本草纲目》、《岭南杂记》、《滇海虞衡志》等古籍中有关炼银技术的记载及遗址出土文物的考证,认为中国在明末已经发明“银锌壳”法(即“派克斯”法)提取(金)银技术,此法至迟于清代康熙年间在广东沿海地区被用于从日本进口的含银铅中提取银,在乾隆年间传播至广西、云南地区,成为主要的炼银方法.中国发明和使用“银锌壳法”的年代远早于英国的相关发明.提出“派克斯法”可能有东方根源.  相似文献   

3.
黄铁矿常含有多种有色金属和贵金属元素,具有综合利用价值。文章总结了我国黄铁矿的选冶技术,评述了这些工艺流程的优缺点,提出了可能从黄铁矿中提取铜、铅、锌、金、银、硒等的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4.
笔者从合成一开链窝穴体TAEA出发,对冠醚类似物TAEA作为液膜流动载体的选择性迁移性能进行了研究,证明该化合物能在二价铜离子和银离子混合溶液中选择性迁移低浓度(<50ppm)银,提银率达96~99.5%,铜基本上不被提取。该结果比之文献报道的Izatt RM等人以DC18C6冠醚为乳状液膜体系流动载体提取银的提取率85%要高得多。文中介绍了开链窝穴体TAEA的合成路线及其实验操作,并进一步用以TAEA作为乳状液膜的流动载体的液膜体系,进行了铜,银混合液中分离提取贵金属银的实验室研究,优选出提取率高于95%的内外相提取条件,选用硫代硫酸钠溶液作内相制乳状液膜,浓度小于0.025mol/L,液膜可以达到良好的提取分率效果。调节混合溶液初始pH为2左右,仅需离子载体0.2%的TAEA即可将50ppm以下混合铜、银良好分离。提取时间15~20分钟内最好,笔者的研究对TAEA在膜分离技术中的应用前景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废弃光盘银的提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废弃光盘中各金属含量,以NaClO对废弃光盘中银提取的方法,使反射层和盘基分离;再以锌粒还原,提取出单质银,实现了盘基及银的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6.
铅阳极泥是提取金、银等贵金属的重要原料.控制电位在400~450 mV,使铜、锑和铋等贱金属优先于贵金属氧化浸出,贵金属得到富集.采用亚硫酸钠二次分银、甲醛还原银的工艺,得到品位98.86%的粗银,经银电解精炼,可得到99.99%的纯银.采用常温氯化分金、SO2还原得到粗金、粗金二次溶解以及草酸煮沸还原等工艺,得到纯金粉,金粉质量达到国标Au-1的标准.从铅阳极泥至金粉、粗银粉,金、银的直收率分别为95.65%和98.08%.整个工艺设计简短合理,技术指标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7.
为提取废弃光盘反射层中的贵金属银,在常压非高温条件下联合次氯酸钠与水合肼对废弃光盘反射层中的贵金属银进行了提取。研究结果表明,次氯酸钠可使光盘反射层与盘基分离;并将银以氯化银形式析出,再通过氨水与氯化银络合后,与水合肼发生还原反应可将银以单质形态回收,银单质平均回收率高达92.99%。  相似文献   

8.
高分子保护银超微粒子分散液的制备及其导电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题研究结果表明,高分子保护的银超微粒子分散液的导电性与反应温度、保护剂用量、还原剂种类及其用量、反应介质、银浓度、溶剂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实验范围内(银粒子直径15~400nm),银溶胶中银粒子平均大小不是影响导电性的关键因素。加入NaOH以及控制反应温度,是控制银粒子平均粒径大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黄金开发规模的扩大和开采历史的延长,黄金矿山尾矿逐年增加。堆存的尾矿不仅占用大量土地,浪费大量资金,还严重污染环境。本文综述了黄金矿山尾矿的再资源化利用方法:一是回收,即从金矿尾矿中提取金,银以及铅、锌、铜、硫等伴生成分进行尾矿再选;二是利用,以尾矿为基本原料开发新产品;以此来实现金矿尾矿再资源化。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对银纹夜蛾进行温度、紫外线照射、微生物处理,以诱发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经分离、提取、光镜、电镜及染色观察,可见到有多角体被诱发生产,初步鉴定该角体为核型多角体。实验发现后者对害虫有致死作用。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对银纹夜蛾进行温度、紫外线照射、微生物(苏云金杆菌)处理,以诱发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经分离、提取、光镜、电镜及染色观察,可见到有多角体被诱发产生,初步鉴定该多角体为核型多角体。实验发现后者对害虫有致死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三种无尾两栖类动物消化道嗜银细胞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索两栖类动物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特征与分布规律。方法:取中华大蟾蜍、黑斑蛙、泽蛙等动物各段消化管,以改良龙桂开浸银染色法与Fortana—Messon银染法制做石蜡组织切片,光镜下观测嗜银细胞的形态、分布范围与分布密度。结果与结论:嗜银细胞分布于三种动物消化管从食管后半至泄殖腔粘膜层的粘膜上皮与腺体中,从消化管始端至末端方向嗜银细胞的密度呈波浪形变化,在胃贲门、胃幽门与小肠末段处有嗜银细胞分布密度高峰。嗜银细胞的形成与大小与其所在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世界各国从金精矿中提取金的主要方法是氰化法,但它溶解金银的速度慢,易受其它共生金属干扰,另外,氰化物有剧毒,会严重污染环境。因此,寻找含金、银、多金属硫化矿提金、银的新技术、新方法就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4.
从含银废液中提取白银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银是贵重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和延展性能,且不易被氧化,用途极广。然而世界上银的资源极其有限,在地壳中的含量仅为10~(-8),且多半共生于铅、铜和锑矿之中,提炼较难。因此国际市场上,银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价格不断上涨,每公斤已突破150美元。 · 银主要用于电子工业和发电设备,此外,在医药、化工、光学与感光材料、电镀、餐具及工艺品等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这些行业及医院等部门,均有数量可观含量不低的含银废液。如在废电镀液、镀银纯化物、制镜废水、医院的废定影液中,银的含量一般均在5~12g/kg之间。据统计,全国仅感光材料每年要流失近百吨的白银。这些含银废液不仅弃之可惜,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从含银废液中提取回收白银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不容忽视。 从含银废液中提取白银,得率较高的方法大致有电解法,置换法、沉淀法、离子交换法四种,提取率在75%~99%之间。此外,还有萃取法、活性炭吸附法、浮选法、加热法等,这些方法银的提取率均在30~60%之间。  相似文献   

15.
用龙桂开银浸法对蛤蚧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作了观察,结果表明:蛤蚧消化道嗜银细胞在胃贲门部和幽门部分布密度大,胃体部密度小,呈“U”形分布;在十二指肠密度大,从空肠到回肠密度逐渐变稀;在大肠上、下段分布密,中段稀,也呈“U”形分布;从食道中段到下段密度中等,并呈递增分布.细胞颗粒被染成黑色、棕黑色,细胞形态多样,有锥体形、三角形、长梭形等。主要分布在黏膜上皮和腺上皮之间,在结缔组织里发现有少量的嗜银细胞,细胞充满嗜银颗粒,嗜银颗粒在细胞外有时可见到。  相似文献   

16.
利用溶胶-凝胶工艺制备了银-多孔SiO2凝胶玻璃。利用XRD、DTA、SEM等分析技术研究了单质银粒子的晶过程。干凝胶中的银盐因制备过程不同可以硝酸银和草酸银2种形式存在。析出银粒子的尺寸的纳米量级范围内。测量出银的晶格常数为0.41nm,比纯单质的略大。计算了银粒子在多孔SiO2中析晶的动力学参数,并作了相应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浙东地区 银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菱锰矿的矿物学特征及锰,银的成矿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结合该区矿床中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的研究成果,指出:尽管菱锰矿与银矿物紧密伴(共)生,但菱锰矿并非银的载体矿物,菱锰矿与银矿物的相伴产出主要是作为银金属矿床的相似性及菱锰矿的形成加速了自然银的析出等因素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在热分析的基础上对吉林某浮选银精矿的预处理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了焙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奶对金精矿中硫,碳脱除率的影响,着重研究了有添加剂存在时焙烧工艺条件对银精矿焙砂的金银提取性能的影响,并了添剂在硫酸化焙烧过程中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有添加剂存在时的焙少经稀硫酸预浸,其预浸渣于用硫脲法或氰化法浸金时,其金的浸率将大于95%,争遥总浸出率也分别达95%  相似文献   

19.
两种蜥蜴类动物胃肠道嗜银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龙桂开银浸法,对变色树蜥和蛤蚧胃肠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作了观察和比较。嗜银细胞的形态在两种蜥蜴中大致相同,有锥体形、三角形、长梭形等。变色树蜥嗜银细胞以幽门部密度为最高,直肠最低;蛤蚧以十二指肠密度为最高,回肠最低。结论两种蜥蜴类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分布既存在着一定共性,体现了两者消化生理的共同点,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20.
报道了董鸡小肠嗜银,亲银细胞的分布形式,从十二指肠到回肠,嗜银,亲银细胞逐渐减少。嗜银细胞数量大于亲银细胞,这两种细胞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主要集中在肠腺,在回肠主要集中于绒毛,嗜银,亲银细胞可能具有内,外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