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董俊 《皖西学院学报》2004,20(4):101-103
叙事文学是文学的一个重要门类.中国古代小说和讲唱文学,以其独有的生命力对后世叙事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近年来,以电子传媒为主体的现代电视在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文学的叙事风格方面作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工作。本文以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的部分电视专题节目作为个案,对此现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文革文学研究在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一直是一个空白,但是文革叙事的影响却一直延伸到新时期以后的当代文学创作。本文从“文革叙事”入手,针对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浮躁与缺乏历史感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与阐述。本文从“文革情结”分析到“文革叙事”的发展过程,重点从“文革叙事”辐射到当代叙事文学特色,对当代文学的发展之痛进行了简单梳理。  相似文献   

3.
文革文学研究在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一直是一个空白,但是文革叙事的影响却一直延伸到新时期以后的当代文学创作.本文从"文革叙事"入手,针对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浮躁与缺乏历史感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与阐述.本文从"文革情结"分析到"文革叙事"的发展过程,重点从"文革叙事"辐射到当代叙事文学特色,对当代文学的发展之痛进行了简单梳理.  相似文献   

4.
人们常说,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的抒情诗比起叙事文学来成就高得多,在一定意义上说此话也不错。中国的叙事文学与抒情诗歌相比,特别是在古代,的确起步较晚,成就也显得少一些,叙事文学的技巧在起初也似乎只是史传文学的附属品,就这一点前人是多有论述的,钱钟书先生就说过:“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是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或许正是这种历史的巧合,使中国的史传文  相似文献   

5.
《左传》既是历史著作 ,又是文学著作 ,具有双重性质和双重功能。文章从历史写作和叙事文学存在着部分交叠关系入手 ,就写作材料、材料的加工方式、作品成就、社会功能等方面 ,对《左传》叙事文学的特点和成就作了深入剖析 ,高度肯定了《左传》在叙事文学历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写意抒情的创作原则使悲情苦境成为中国古代戏曲抒写人生悲剧性感受的重要方式。随着古代叙事文学观念的逐步成熟,剧作家对人生苦痛的主体性宣泄逐渐转化为客体化表达,这种客体化表达以悲剧性境遇的营造为其突出标志,具体通过叙述模式、悲剧性冲突以及悲剧主体等方面的变化来完成。剧作家观照和抒写人生苦痛方式的悄然变化,标志着悲剧意识在戏曲文学中的成熟,推动了戏曲悲剧杰作的诞生,同时表明戏曲作为叙事文学的本质规律开始得到了承认和体现。  相似文献   

7.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抒情文学以诗歌为主,小说叙事文学出现的时间较晚,发展的较为迟缓。明清小说的诞生和快速发展,打破诗歌垄断的局面,我国小说叙事文学理论及文学创作到明清时代才真正繁荣起来,创作出很多可以傲视世界文坛的小说作品,并且创作出具有鲜明特点的中国小说叙事理论,即明清小说评点。学术界已经深入分析与研究明清小说叙事中的写人与叙事,并取得丰硕的成果。明清小说既重视塑造人物性格,也注重情节刻画。其重视叙事写人的审美因素,成为我国小说的美学特点。论文以明清小说评点为切入点,基于小说叙事理念,对叙事写人进行深入的分析与审视,并深入研究明清小说的叙事角度与结构、"叙事写人"在明清小说叙事文中的地位及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多媒体时代里,知识越来越普及化和专门化,而文学生态却逐渐面临着知识的缺乏和误用,尤其是网络文学。在这个大环境中,《应物兄》包罗万象,演绎众生,并容纳了儒学、哲学、植物学、生物学甚至建筑学等方面的知识。《应物兄》把众多的知识注入文本肌体中,并与文本叙事相融合,可谓是一种知识型的叙事文学代表。《应物兄》的知识叙事研究主要从知识进入叙事的方式和知识叙事的功用这两方面来论述,从而进一步阐释知识型的叙事文学。  相似文献   

9.
中西方复仇文学主题中,对复仇者采用的复仇手段及有限性的思考,在西方文学中萌芽较早,发展到对复仇残忍失当乃至复仇行动本身的阻遏。西方复仇文学可分为古希腊神话传说、文艺复兴后、18世纪后三阶段。后两阶段特别是最后阶段为定型期,最能看出西方文化特征及中西复仇文化观念的不同。古代中国人认为为了善的被损害去毁灭恶,手段偏激过当也可被理解。同样是谴责妇女不为丈夫守节,寻求再嫁急迫,中国作品就十分严厉;而伏尔泰改编后则宽容得多。西方叙事文学较偏重复仇主体灵魂世界冲突,偏重精神摧残的过程描绘;中国古代则较关注复仇结局、复仇者成功复仇后的命运。两者一重人性挖掘揭示,一重在伦理实现。西方文学较注重复仇者个体性格成熟过程;中国则偏好复仇者伦理目标实现及社会效果。西方复仇之作常引发人们对个体与命运抗争的悲壮感,让人因叙事所及的人性深层隐秘而反思深省;中国古代复仇之作则更多地激发善必胜恶的信念,善惩罚恶给人的愉悦感,让人加深对善恶伦理实现必然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散文经历了五四时期由传统"文章"向文学的散文转变之后,在20世纪末又迎来再一次散文观念的突破。它打破了短小、真实、单纯抒情等固有观念,增强了虚构和叙事成分,呈现出与小说融合的发展态势。本文以叙事学理论为研究方法,分析了抒情散文中的叙事元素、散文与小说在叙事上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指出了叙事文学的发展是20世纪末散文繁荣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以文学的视角审视《史记》的历史叙事,分析了《史记》历史叙事的文学品格,概括了《史记》历史叙事五个方面的文学性特点:故事性、虚饰性、抒情性、多层面性、通俗性。认为叙事是记述性作品写作必不可少的手法,但不同的作品其叙事又有着不同的品格,历史著作是历史品格的叙事,文学作品是文学品格的叙事。  相似文献   

12.
《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自杀叙事艺术成熟的标志.《史记》中的自杀叙事呈现出类型丰富的特征,并有着重要的艺术表现功能: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强化情节;增强作品的悲剧性.《史记》的自杀叙事艺术既有先秦文学的基础,又与司马迁的生命观、美学观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3.
苏童小说以其叙述的优美、精致,想象的奇特和舒卷的美学气韵而引人注目,他的小说开阔了当代学的视野。从苏童小说女性形象塑造的角度,思考其创作中人的注入和女性意识的凸现,不仅能洞悉苏童小说的女性世界,而且能了解其独特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4.
陈最良与劳伦斯神父各自在<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扮演着叙事符号的角色,他们表现出来的是显在叙事特征,但由于中国古典戏剧与西方古典戏剧的不同美学基础,他们又表现出不同的叙事意义.据此可以认为,显在叙事与潜在叙事的区别,是由不同的美学基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为摆脱历史叙述所惯用的全知视角,从而避免使叙事陷入呆板机械和拖沓繁冗的境地,作为最早成熟的叙事作品,《左传》开创了化实为虚的叙述手法。这种叙述技巧是一种虚化和空灵的笔墨,它巧妙地利用限知视角来调节叙述色调,从而使某些情节的叙述达到了化难为易、线索清晰的目的;同时,它还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种导源于《左传》的叙述技巧被古典小说广泛而成功地继承、师法,也得到许多小说评点家的推崇。  相似文献   

16.
蒋光慈的革命小说,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革命理论否定了“五四”以来的个性主义思想革命,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革命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的先河。“寻找意义”的叙事结构,压迫与反抗二元对立的阶级斗争叙事模式和集体主义化的精神追求,共同演绎了现代革命的叙事逻辑。这在中国20世纪20—30年代的文化语境中无疑具有一种先锋性。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古老的历史认知方式,循环观在东西方文化与文学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传统.无论是东方思维模式下的儒道佛文化体系,还是西方思维模式下的社会历史理论,都有将社会历史的发展看作是一个循环演化过程而不是线性进化过程的思想倾向.受这一文化传统的滋养,文学中的部分历史叙事不可避免地沾染了历史循环演变的悲观色彩,从而呈现出与历史进化论指导下的历史叙事相迥异的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18.
《左传》叙事艺术三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左传》的叙事艺术表现在三个方面 :(1)伏笔艺术。以小事作大事的伏笔 ,揭示大事发生的根源 ;(2 )论断艺术。在叙事中寄寓作者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评价 ;(3)跳叙艺术。故事情节大胆跳跃 ,使叙事更精练 ,关键环节更突出  相似文献   

19.
当代小说叙事话语的代际嬗变始于启蒙叙事对十七年小说神话叙事的鼎力反拨,但启蒙叙事这一反神话叙事的话语方式,却逐步演化成了一种以道德神话为内核的新神话叙事。至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启蒙文学的暂时消歇,当代小说的叙事话语又转向了以欲望叙事为突出特征的世俗化叙事。此消彼长之下,世俗化叙事终以构筑身体神话的方式,取代之前的新神话叙事成为了当代小说的叙事主流。但在此历史进程中,启蒙叙事与世俗化叙事的话语博弈,又于90年代中后期催生出了神性写作这一新的小说叙事话语。从神话叙事到新神话叙事,再到世俗化叙事与神性写作,当代小说叙事话语的发展流变,已然自成系统地构建起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谱系。  相似文献   

20.
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平台延伸到电影业,改变着电影的收看方式、拍摄手法及面貌形态.从目前推出的几部短片来看,后青春叙事是它们一个显著的共同特点。所谓后青春叙事指的是生理年龄已进入成年期,但内心却还停留在青春成长阶段的年轻人所经历的故事。新媒体电影有以下三个叙事特点:即边缘人物的成长阵痛、呓语式的身份认同以及乌托邦式的青春记忆。这种叙事手法也恰恰迎合了广大年轻网民的审美趣味,使得影片点击率一路上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