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那一天他说起来吧”、“耶稣在加利利海面上行走”、“摩西的手杖”、“可以说是去到了死荫的幽谷”、“我当时就知道他是我的喜悦我的救赎”……我只要一翻开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就会立即察觉到类似的《圣经》典故和故事在作品中比比皆是、数不胜数。被美国当代著名评论家克林斯·布鲁克(CleanthBrooks)称为“我们时代最深刻的基督教作家之一”②“的福克纳在其第一部成功之作《喧哗与骚动》中.大量运用这样的《圣经》典故和故事.试图沟通世俗生活与宗教神话传说.竭力把现实与历史对位,以冀“显现”③小说中人物复杂的性格和…  相似文献   

2.
《白鲸》是一部气势恢弘的捕鲸史诗。结合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分析了麦尔维尔的宗教思想,通过运用与圣经中对应的人名来深化其小说主题,认为麦尔维尔是很具有《圣经》宗教意识的小说家。  相似文献   

3.
美国黑人女性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是“哈莱阿姆文艺复兴”时期非常重要的作家之一。其作品《摩西,山之人》大多情况下被认为是一部仿写《旧约·出埃及记》的宗教故事。这样的观点,忽略了《摩西,山之人》中隐含的多重主题。  相似文献   

4.
莫言《丰乳肥臀》采用全知视角、选择性全知视角、摄像式视角、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中的回顾性视角、固定式人物有限视角、第一人称叙述中的体验视角等多重视角模式,围绕母亲上官鲁氏和儿子上官金童两个核心人物展开叙述,书写了高密东北乡上官家族近百年荣辱兴衰的历史。莫言对视角模式的有意识选择强化了母亲形象和金童形象的象征意味,强化了文本的解构意义,从而以个人独特的言说方式,展现了更加逼近真实的历史,而非教科书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李建军《直议莫言与诺奖》一文认为,莫言在叙述中以自我感觉代替人物说话,作品缺乏思想。郭玉斌、孟祥中等予以了反驳。维诺格拉多夫认为,作者形象是文学作品“思想和修辞的焦点”,作品形象中包含作者对全民语和艺术现实的态度。通过分析《红高粱家族》中的作者形象,发现小说通过鲜活的民间语言,不同叙述语层的交织和多样的评价视角,将余占鳌这样一个本属于历史边缘的人推向历史中心,成功塑造了“我奶奶”这样一个敢爱敢恨的女性形象,批判了不肖子孙“我”的“种”的退化,凸显了作者对历史及当下的深刻思考。概言之,莫言小说的思想隐藏在其独特的作者形象中。  相似文献   

6.
《心灵史》是一部描述伊斯兰哲合忍耶教派形成和发展历史的小说,它的穷人宗教性质,使其从根本上强化了《古兰经》所阐释的伊斯兰文明的“生存意识”。这种“生存意识”在《心灵史》中具体表现为三点:一是追随导师,崇拜拱北;二是为主抗争,血祭乐园;三是苦行拜功,勇担前定。无论是哪种表现,作者都试图在以崇高的精神信仰来对抗现实生存的物质欲望,进而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寻找纯洁神圣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7.
作为阎连科的一部重要作品,《日光流年》具有一种标本的价值。从本质上说,阎连科知识分子与农民身份的二重性决定了其乡村小说的基本情感色调是多色杂糅的,它又影响到这些小说的叙事方式和审美特征,如神话模式、苦难意识、“方言”的关注以及狂欢话语等,这些特征都在《日光流年》中有所体现,它们共同构建了阎连科小说的叙事美学。  相似文献   

8.
“亲爱的弟兄啊,有火烧的试验临到你们,不要以为奇怪,倒要欢喜,因为你们是与基督一同受苦,使你们在他荣耀显现的时候,也可以欢喜快乐。”-《圣经·新约·彼得前书》第四章第12—13节.美国作家安德鲁·莫兰·格雷利的长篇小说《诺拉汗是一部宗教小说。这部取材于1951-1977年间美国社会生活的写实作品,彻头彻尾体现了一种宗教精神,宣扬了基督教博爱仁爱的世界观,反映了一个基督徒从信仰痛苦过人灵魂超脱的精神历程,为耶酥唱了一首现代生活的救世赞歌。二战后不久的美国社会,虽然驱散了笼罩在太平洋和欧洲上空的浓烈硝烟,但是隐…  相似文献   

9.
刘震云在这部小说里描写了家乡父老乡亲“精神的流浪和漂泊”;而在吴摩西和牛爱国两代人重复着的成长故事中,展现出的是求生意志下的、因信仰缺失而产生的心灵困境和命运轮回。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文学中绵延至今的流浪母题,其宗教源头存留最多、影响最直接的当属圣经传统。作为一种体悟人生、认知世界的特殊方式,《旧约》关于流浪的原型故事被后世作家广泛认同。经过数千年承传凝聚为人类生存意识中的“家园文化”精神,无论是固守、失落还是找寻,都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流浪母题与宗教情感结合,诱发了文学家与生俱来的流浪潜质,仿佛只有在那自由长旅中才能找到属于文学的浪漫,才能感受那人生的苦难和苦难之后的天堂。突现代文学的返古思潮语境中“大流浪”主题,对《旧约》渊源的追溯显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部颇具代表性的成长小说,《紫颜色》叙述了主人公西丽从顺从走向反抗的黑人女性的故事。小说中,作家爱丽丝·沃克成功地运用了书信体格式,将形式与内容结合起来,把个人成长与身份和话语权诉求结合在一起,从而完成了对成长小说经典文学范式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从宗教角度解读英国作家夏洛特·勃朗蒂的代表作、自传体小说《简·爱》,尤其从作家的家庭背景和小说结构讨论该小说与圣经之间的契合,指出《简·爱》是夏洛特重述的圣经,讲述的是一个朝圣者的天路历程。  相似文献   

13.
就对文学的直接影响而言,古希腊的神话和基督教的《圣经》已经成为浸润欧美文学的不可或缺的两支伏流。提起《圣经》,不少中国读者便会因它是基督教的经书而敬而远之。诚然,《圣经》有其神秘成分,让在“不语怪、力、乱、神”的传统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觉得荒诞无稽。欧美文学一向以希伯来文学和希腊文学为其渊源。许多欧美第一流的作品,无论是诗歌、小说、戏剧或散文。它们的思想脱胎于圣经,它们的感情来源于圣经。《圣经》之于莎士比亚也同样如此。  相似文献   

14.
莫言以长篇出名,但事实上他的短篇小说艺术也极为精湛,除了《白狗秋千架》、《冰雪美人》、《倒立》等以表现人生和苦难等的名篇外,就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而言,《木匠与狗》可以称得上是一篇难得的小说。形式产生意义,幽晦的人生哲理正是通过复杂多变的叙述来表现,而这种独特的方式正是使虚构变真实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通过对《魔戒》的叙事方式、情节、主人公的分析,追述小说中隐藏的圣经人物原型,为小说的角色和内容试提供新的解读途径,从而揭示了小说体现的宗教标准。  相似文献   

16.
莫言的小说里总有一个个时代的印记。“计划生育”就是印在小说《爆炸》和《蛙》上的时代标签。《爆炸》是对一个社会问题的“自我”记录,《蛙》是对几个时代人文精神状况的深沉拷问。从《爆炸》到《蛙》,是从个体事件到社会事件,从个人存在到时代风貌的深化和延伸。  相似文献   

17.
莫言是新时期的重要作家,莫言的写作突破了当代文学的传统规范,具有一种革命性的意义。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既被视为“寻根文学”的终结,也被视为“新历史小说”的重要起源和代表作品。《红高粱》中人物描写的方法与当时有关人物性格复杂性的理论探讨有着密切的关联,反映了当代典型理论的重要变化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规范的崩溃及其对于创作的影响。《红高粱》和“新历史小说”的潮流与20世纪50年代《红旗谱》等“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强大规范构成了明显的对话关系,其“情欲化的历史”和“迷宫般的历史”鲜明地体现了对“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颠覆和重写。同时,《红高粱》的解读和“新历史小说”现象的命名与阐释本身也是一个在阐释中不断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李洪歌 《科技信息》2011,(36):I0073-I0073
托马斯·哈代自幼深受基督教文化的熏陶,他的小说中有着清晰的基督教文化的印记。对他的小说的理解,若脱离了基督教和《圣经》的背景,则会是不准确和不深入的。本文对哈代代表作《无名的裘德》中的男女主人公和《圣经》中的人物进行了类比,宗教色彩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9.
文学叙述中的“移位”是一种效果奇特的叙述方式,当代小说《蝇王》在表层叙述结构及深层理念中对十八世纪小说《鲁滨逊漂流记》进行了“移位”性叙述,表达了对人类命运及社会历史的现代性思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用叙事学中关于叙述视角方面的理论来解读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感受作家通过独特的叙述方式向读者展示其艺术和审美品格的独创性,并体会莫言通过小说所要表达的深刻思想内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