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针对“上古汉语里判断句不用系词”和“是”在先秦典籍中不做表“决断”的动词用的观点,举例说明:先秦有使用“是”作动词用的判断句;同时,对某些“是也”句和复句中的“是”的动词功能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历时的角度对先秦至六朝汉语中用在及物动词及其宾语之间的“于”的语法性质、功能进行了辨析和考察 ,指出“于”的这种用法其性质是助词 ,主要用来舒缓语气、凑足音节 ,不具备将动宾关系转化为动补关系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因”是一个常用汉语词。在先秦文献里,“因”处于虚化过程中,其词性、意义和用法看似十分复杂,但如果明确了“因”的本义为“像垫子(席子)之形”或“会垫子(席子)之意”,则该字的各种意义和用法就如网在纲,纲举目张,十分清晰明确了。  相似文献   

4.
考察了常用词“皮”、“肤”在两汉时期的历时更替情况,认为先秦时期,总体上看,“皮”表示动物的皮,“肤”表示人的皮肤,二者有着明确的分工。在口语中,“皮”对“肤”的取代从东汉中前期开始,到东汉末年这种替代关系基本完成,“皮”成为表示人和动物皮肤的常用词,同时,复音词“皮肤”逐渐活跃。“皮”和“肤”之间的替换过程鲜明地反映出了两汉时期,尤其是东汉时期的词汇特点。  相似文献   

5.
评宫哲兵《晚周辩证法史研究》何立新先秦无疑是中国文化之“根”,先秦文化最辉煌的阶段是晚周。仅以辩证思维的成就而论,晚周诸子不仅达到了古代朴素辩证法的高峰,而且一直渗透到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细微部分,对中华民族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遗憾的是,对...  相似文献   

6.
“罗曼蒂克之爱”(romantic love)是个汉语里没有的词,也可以说代表着汉语里所没有的一种感情。圆桌骑士兰斯洛特与王后吉娜薇的浪漫故事早在1170年就有了文字记载,好莱坞永恒的经典《卡萨布兰卡》产生于1942年,但是这两个故事看起来如此相似。可以说12世纪的罗曼蒂克之爱,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至今仍然主导着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主谓词组只能“作句子里的一个成份”,“是句子中的建筑构件”①.同时认为,主谓词组加上语调就是句子,主谓词组的主语和谓语就分别成为句子的主语和谓语②.这就自相矛盾了.汉语中究竟有没有“只等于一个单词的用途”③,即加上语调也不能成为句的主谓关系的组合呢?即汉语中客观上存在不存在主谓词组这一层级的语言单位呢?本文全面分析了《左传》的语料,确认先秦汉语中存在有主谓词组这一级材料单位,初步探讨了先秦汉语主谓词组的特点及其在语言类型学上的意义.1 词组是汉语三级语言单位——词、词组、句子的“中间站”①.语法学家对词组和其上一级材料单位——词的区别论述颇丰,但对其与下一级使用单位——句中的区别却注意不多,从而没有认清汉语的词组与句子的特点,造成了自相矛盾的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都把先秦献中的“弈”看作围棋,因此把围棋的起源确定在先秦时代,其实先秦古籍所记载的四条“弈”字资料,在先秦多作动词下棋讲,或指博棋,非指围棋,可靠的围棋史料出现在西汉晚期,考古所见的围棋实物资料出现在东汉晚期,因此围棋当起源和形成于西汉时期。  相似文献   

9.
晚清与“五四”时代,文学变革与语言变革密切相关,而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文法问题。讲求文法,意味着对语言进行科学的探求。晚清知识分子关注文法,是为开启民智;“五四”知识分子则更是为使汉语运用变得精密化与科学化,提出了“欧化”的要求。但即使是“欧化”,也只是为促成汉语的现代变革,使现代汉语成为真正民族的、本土的、现代的语言,为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文学与文化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0.
《睡虎地秦墓竹简》作为出土文献,真实地保存了先秦时期的语言面貌,是我们研究汉语发展史的重要语料。文章对《睡简》中"疾、病"与"至、到"两组同义词进行了穷尽性分析,以期对汉语常用词个案的历时演变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在现代汉语词义这个共时的系统中也存在历时的问题,所以属于历时范畴的“本义和派生义”及“历史义和现存义”也同样适合于现代汉语的词义系统而成为现代汉语词义着眼于“历史时-词义学”角度的两种重要类型。除此之外,“基本义和一般义”及“贮存义和使用义”也是现代汉语词义的两种基本类型,前者着眼于“共时-语义学”的角度,后者则着眼于“共时-语用学”的角度。  相似文献   

12.
刘清哲 《科技信息》2010,(30):I0176-I0176
日语里的[気]源自汉语,但日语里的[気持ち].[その気になゐ].[気ガすゐ][せゐ気]等表现形式是汉语里所没有的。类似这种日语化了的与[気]相关的表现形式在日语里是极其丰富的。本文通过对日语与汉语里“氣”的用法进行比较,探讨日语化了的[気]的含义。  相似文献   

13.
汉语中的“是”,在汉民族历史长河中产生、发展并演变着。上古时,汉语“是”只作代词,不作判断词:“是”作主语;“是”作宾语;“是”复指前置宾语。先秦时,有些“是”很像判断词,但仍是代词。“是”作判断词,是在东汉时,由指示代词发展而成的,且代替了先秦“……者……也”判断句句型。“是”作判断词后,衍生出一系列修辞作用。汉语“是”的代词、判断词、修辞三作用,既有明显区别,又有微妙联系。  相似文献   

14.
动量词是汉语量词系统的两大部类之一。先秦时偶尔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初步成熟,到唐五代已经盛行。本文试图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唐五代的动量词系统进行共时与历时的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15.
我区少数民族汉语事业发展缓慢,原因很多,本试从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和“主导”——教师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更好地发挥“主体”、“主导”作用,提高汉语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曹跃香  朱倩 《南昌高专学报》2007,22(1):48-50,64
文章对“耍子”和“玩儿”在汉语中出现的情况进行了历时考察与共时分析,并对“耍子”在近代汉语中长期存在的原因和“玩儿”能取代“耍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玩儿”完全取代“耍子”的时间进行了推测。  相似文献   

17.
从历时演变出发,考察“炊”与“蒸”在上古、中古、近代三个时期中的演变历程,发现二者在中古汉语中演变为一组同义词,但在近代汉语中又再次分化:“蒸”进入基本词汇层面,而“炊”发生了语素化。而它们历时演变的特点也能在现代汉语方言点“炊”“蒸”的分布中找到例证:大部分现代汉语方言点中都保留着“蒸”的动词义,而“炊”的动词义仅遗留在少数浙闽粤方言点中,从书证材料与音变链条中可以找到“炊”的动词义被保留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一先秦词义是后代汉语词义的源头,零散地见于“五经”诸子等文献典籍之中。但不管是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词义,它都有着严密的系统性。这不仅从它的单个词的语义系统上表现出来,而且还表现在众多的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语义系统中,从而构成一个错综复杂、体大精深的语义系统。今天,我们研究整理先秦语义系统,除直接学习、研究“五经”、诸子等文献典籍外,还应该以《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作为出发点来对先秦词义进行系统的整理与研究。许慎《说文》是在精研五经文献的基础上,对先秦语义的总结。他“博问通人,考之于逵…  相似文献   

19.
居延汉简指示代词全部承袭先秦汉语而来,有些虚词的用法与先秦时期的相同,如“之、其”所形成的分布格局等;指示代词在继承的同时也有发展,如“是、厥”的衰落、“遁、此”的大量使用以及指示代词的集中化倾向等。这些体现了语言发展的渐变性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上下义关系一度是语义学和二语教学的研究重点。从思维和文化的角度对汉英名词性上下义关系进行分析,为探索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文化的内在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用“X+3”上下义模型分析语料,发现汉英名词性下义词在基本级和变称级上的构词法有差异。差异表明,汉语文化是综合、直觉和意象的,而英语文化是分析、理智和逻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