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动物体内共轭亚油酸产生机制及影响含量的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共轭亚油酸(CLA)是一种主要从反刍动物脂肪和牛奶产品中发现的天然活性物质。亚油酸和亚麻酸在反刍动物瘤胃内通过异构化和生物脱氢反应形成CLA,反式脂肪酸在动物细胞同经△^9-脱氢酶的脱氢作用也能形成CLA。动物体内CLA含量与食物中的亚油酸、亚麻酸和反式油酸含量呈正相关,并受食物成份、季节变化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蓖麻酸(酯)为原料合成共轭亚油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共扼亚油酸(CLA)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天然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CLA合成方法的研究一直是研究热点.蓖麻酸(酯)是蓖麻油的最主要成分,其结构特点决定了它很容易转变成共轭亚油酸(CLA).本文对以蓖麻酸(酯)合为原料合成CLA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为阐明牦牛(Bos grunniens)乳的脂肪酸组成特性,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方法分析了牦牛乳中脂肪酸的组成及共轭亚油酸(CLA)、亚油酸(LA)的含量,并与普通牛乳、水牛乳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试验乳样中均可检测出10多种主要的脂肪酸组分,比例最高的为棕榈酸、油酸、硬脂酸和肉豆蔻酸,其比例在牦牛、水牛和奶牛之间存在差异;牦牛乳中总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显著高于水牛乳和普通牛乳(P0.05);牦牛乳中CLA含量显著高于水牛乳和普通牛乳(P0.01),但普通牛乳中LA含量显著高于牦牛和水牛乳(P0.01).结果提示,与普通牛乳相比,牦牛乳中高比例的不饱和脂肪酸以及高含量的CLA,赋予其更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优良特性.  相似文献   

4.
研究产自贵州、湖南和江西10种油茶籽仁含油率及其脂肪酸组成,为油茶选育与推广提供参考。采用索氏抽提法和气相色谱法分别检测样品的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油茶籽仁含油率为26.79%±0.16%~54.98%±0.76%,其中,浙江红花(ZHH)油茶籽仁含油率最高,贵州松桃正大(岑软)油茶(GCR)最低;油茶籽油中含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其中,油酸是主要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0.82%±0.26%~84.13%±0.14%,引进品种(HYZ)油茶的油酸含量最高;亚油酸含量为4.62%±0.29%~16.2%±0.23%,GCR的亚油酸和α-亚麻酸含量最高;10种油茶籽油的棕榈酸含量为8.29%±0.04%~13.92%±0.26%;硬脂酸含量为1.38%±0.02%~2.80%±0.10%。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呈负相关,二者之和介于84.67%±0.19%~89.28%±0.04%。这些结果为油茶选育与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共轭亚油酸异构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共轭亚油酸(CLA)异构化技术的研究进展,评述异构CLA的碱性催化法、金属催化法和生物酶异构法.认为金属催化法效率高、成本低、经济环保,将成为今后工业化生产CLA的主要方法之一.构建高活性LA异构酶的基因工程菌是实现生物酶异构法产业化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6.
共轭亚油酸对脂肪代谢的影响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肥胖及其相关疾病已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共轭亚油酸(CLA)因其具有调节脂肪代谢作用而受到广泛关注.CLA是一组具有共轭不饱和双键的亚油酸的位置和结构异构体,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特别是具有减少脂肪沉积的作用,并已开始作为添加剂应用于食品等领域.为此,就CLA对脂肪代谢的影响及其机理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采用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了不同品质牛奶中的钙含量。结果表明:伊利早餐奶钙含量最高(1.043 8mg/g),银桥酸牛奶钙含量最低(0.958 9 mg/g)。对于同一品牌牛奶,伊利早餐奶中含钙量最高,伊利酸牛奶中含钙量最低;不同品质纯牛奶:伊利纯牛奶中的钙含量最高,古城纯牛奶中的钙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8.
共轭亚油酸生理活性的能量机理和能量药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提出了共轭亚油酸生理活性的能量机理和能量药物的概念:共轭亚油酸不同异构体在构型转换过程中以及进一步衍生过程中所涉及的能量与其生理活性密切相关,给出了共轭亚油酸抗动脉粥样硬化和抗癌的可能的作用机制。通过半经验量子化学方法AM1计算了9c,11c CLAgc 9 c,11t CLA以及9t,11c CLA到9t,11t CLA的扭转二面角与生成热之间的关系。基于能量药物的理论,通过分子模拟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可能有助于新药的设计与筛选。  相似文献   

9.
共轭亚油酸的氧化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共轭亚油酸(CLA)是亚油酸衍生的共轭二烯酸的所有异构体的总称,它是具有许多重要生理功能,如抗癌作用,抗粥状态动脉硬化,参与脂肪分解,调节新陈代谢等。本实验采用恒温洪箱法对碱碳化共轭,非内化共轭两种方法合成的CLA产品进行了氧化稳定性检测,结果表明CLA产品的氧化稳定性比其原料红花油要好地多,加入0.02%TBHQ则更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氧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亚油酸对大白鼠血胆固醇浓度及磷脂分子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鸿  山杉公男 《江西科学》2002,20(4):207-212
探讨亚油酸降胆固醇的机理。将Wister大鼠随机分为胆固醇不添加组和胆固醇添加组 ,分别给予含亚油酸饲料喂养 ,检测其血脂的含量。其结果是胆固醇添加组的血胆固醇明显降低 ,胆固醇不添加组则无明显变化 ;血和肝微粒体中的磷脂酰胆碱 (PC)的亚油酸含量与饲料中亚油酸含量成正比 ;亚油酸使 1 6∶0 -1 8∶2磷脂酰胆碱 (PC)增加。亚油酸通过影响磷脂酰胆碱 (PC)的重建来降低胆固醇。  相似文献   

11.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共轭亚油酸的含量,从13株实验室保存的乳酸菌中筛选出8株具有转化亚油酸生成共轭亚油酸能力的菌株.其中As1.2686产量最高,发酵液中共轭亚油酸含量达到13.63 mg/L;其次是菌株B11693,共轭亚油酸产量为11.55 mg/L.选择B11693做进一步的菌种鉴定,将传统的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方法和细菌16S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相结合,鉴定菌株B11693为短乳杆菌.  相似文献   

12.
某市部分牛奶中抗生素残留情况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某市部分牛奶中抗生素的残留情况,为安全饮用牛奶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品牌袋装及养殖户散装牛奶127份,其中样品1、2为品牌袋装牛奶,样品3、4为养殖户散装牛奶。用国标法(TTC法),按GB/T 4789.27-2003规定进行检测。结果:127份样品牛奶中,48份样品1:抗生素残留阳性数17份,阳性率35.4%。57份样品2:抗生素残留阳性数34份,阳性率59.6%。7份样品3和15份样品4,无抗生素检出。结论:品牌袋装牛奶中抗生素检测阳性率较高,养殖户散装牛奶未检出抗生素残留。食品卫生安全存在问题,应进一步加强食品卫生安全方面的监督及管理。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使用生物酶法制备共轭亚油酸的可行性,笔者对痤疮丙酸杆菌亚油酸异构酶进行了异源表达和理化性质研究。根据大肠杆菌偏好密码子,优化了来源于痤疮丙酸杆菌亚油酸异构酶(PAI)的基因(pai),将克隆的基因在BL21(DE3)中进行表达,纯化目的蛋白,获得重组PAI蛋白。SDS-PAGE结果显示,重组PAI分子质量为48 ku,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沉淀的形式存在。经测定重组PAI在35 ℃、pH 7.0时酶活最高,比酶活为752.3 μmol/(min·mg)。经35 ℃保温2 h,酶活保持90%以上,pH 为6.5~7.0时,PAI具有较好的稳定性,Mn2+和Zn2+对酶活力分别有22.4%和15.8%的抑制作用,以亚油酸为底物时该酶的Km值为1.13 mmol/L, kcat为4.67 s-1。相关分析表明,痤疮丙酸杆菌亚油酸异构酶性质优良,适合以亚油酸为底物生物催化制备共轭亚油酸。  相似文献   

14.
共轭亚油酸的抗癌效果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轭亚油酸主要是从反刍动物脂肪和牛奶中发现的天然活性物质,是与亚油酸的不饱和双键位置和空间构型不同的异构体的混合物,文中根据国外的研究资料综述了共轭亚油酸的抗癌效果及机制。  相似文献   

15.
共轭亚油酸的生理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共轭亚油酸是一种新型的功能性脂肪酸,具有增强肌体免疫力、改善脂肪代谢、抑癌、降脂减肥、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糖尿病及改善骨组织代谢等多种生理功能;对共轭亚油酸的概念、生理功能及其机理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日粮因素导致奶牛乳脂率下降的生物学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乳脂是受日粮因素影响最大的一种乳成分,且多数情况下容易发生乳脂率下降。最近十几年来对日粮因素导致奶牛乳脂率下降的机理研究表明,造成乳脂率下降的原因是由于日粮因素改变了瘤胃微生物的发酵参数,尤其是瘤胃pH值,使瘤胃微生物对日粮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生物氢化作用不完全,造成微生物生物氢化作用的中间产物共轭亚油酸(CLA)和反式十八碳烯酸(TFA)在瘤胃中蓄积。它们可以抑制动物体内脂肪酸的从头合成途径,乳脂中短链脂肪酸的比例减少,而CLA和TEA的比例相对升高,导致奶牛的乳脂率降低。因此,奶牛日粮中保证足够数量的有效纤维以维持瘤胃正常发酵,可有效限制作为CLA和TEA丰富来源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数量,对维持正常的乳脂率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We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CLA) on growth, fatty acid composition and enzyme activity of fatty acid oxidation in the liver of large yellow croaker. We divided 1600 fish (average initial weight 150 g) into 4 groups and reared them in 8 cages. Four dietary treatments were formulated to contain 0%, 1%, 2% and 4% (w/w) CLA, respectively. The fish were fed for 10 weeks ad libitum twice daily. We found that the dietary CLA had no effect on growth, biometric parameters and whole body proximate (P>0.05), but showed som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fatty acid composition in both muscle and the liver. The activities of lipogenic enzymes were slightly depressed in fish fed with increasing levels of CLA when compared with control (P>0.05). Dietary CLA supplementation had no effects on liver lipid content, bu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contents of saturated fatty acids (SFA) and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UFA) (P<0.05) and decreased 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 (MUFA) content in both muscle and the liver. Dietary CLA inclusion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increases of the biologically active cis-9, trans-11 and trans-10, cis-12 isomers in both tissues (P<0.05). The total accumulation of CLA was higher in the liver (3.83%, w/w) than in muscle (3.77%, w/w) when fed with 4% (w/w) CLA.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large yellow croakers are capable of absorbing and depositing CLA and long-chain n-3 PUFA in the liver and muscle, showing that this species fed with CLA could be an important human food source for these healthful fatty aci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