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民间舞蹈为高职舞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学生舞蹈学习全面发展,提升舞蹈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因此将民间舞蹈引入到高职舞蹈教学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完成舞蹈动作的学习,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能与审美修养。本文主要探讨民间舞蹈在高职院校舞蹈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分析民间舞蹈在舞蹈教学中的运用,指出民间舞蹈教学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羌族民间舞蹈"巴绒"的胯部动作所具有的美学特征,是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诸多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也是羌民族的诸多舞种舞蹈风格及特点形成的根基。通过对古老羌舞"巴绒"的研究,能深入了解羌民族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古老的民间舞蹈文化,对羌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发展极具研究价值和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古至今,在中国宫廷之外的民间,流传着许多美妙的舞蹈,被称之为"民间舞蹈"。其中最有气势的舞蹈当属"鼓"舞。顾名思义,"鼓"舞的舞蹈动作应当是围绕着"鼓"展开的。而作为打击乐器的"鼓"起源很早。传说远古时有  相似文献   

4.
泉州民间舞蹈部分存在一舞多形现象,如《踢球舞》,有梨园踢法、民间踢法,不断发展变异并出现在大型广场舞中。一舞多形并存共舞蕴含泉州民间舞蹈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踢球舞》等舞蹈中可看出泉州民间舞蹈与南戏、南音的关系,球手的动作则吸收南少林武术元素,其舞蹈功能的选择推动泉州民间舞蹈的不断发展,深刻反映出泉州民间舞蹈所包涵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5.
民间舞蹈是体育学、艺术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研究的母题,而民间信仰是许多民间舞蹈的重要精神支撑。本文对流传于桂东南客家聚居区的民间舞蹈与民间信仰进行调查整理,为桂东南客家民间舞蹈的保护传承提供依据,为扩充当地学校的体育、舞蹈等教学资源提供参考资料。研究认为:在桂东南客家聚居区流传的民间舞蹈有舞龙、舞狮、舞麒麟、舞春牛、跳禾楼、采茶舞、竹马舞、跳傀僮、打杯舞等,桂东南客家信仰有神灵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圣贤崇拜等;民间信仰是解读客家民间舞蹈内在精神的钥匙;客家民间舞蹈需要外界的包容,也需要客家人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6.
舞蹈教育的全面发展使得民间舞蹈文化倍受关注和青睐,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文化资源可以进一步提高舞蹈教育水平和舞蹈教育格局的优化.  相似文献   

7.
陕北秧歌与东北秧歌动作风格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鑫 《枣庄师专学报》2004,21(4):98-100
"秧歌"是汉民族所特有的民间舞蹈.在众多秧歌舞蹈中陕北秧歌与东北秧歌是较具代表性的两种秧歌形式,但二者在动作特点及表演风格上互有异同,这主要是受到历史、宗教、生态环境及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芦笙舞是苗族人民祭祖或节日主要舞蹈之一,是流传最为广泛的民间舞蹈形式,日常生活中的劳作内容都成了他们的舞蹈题材和主要动作来源。“花山节”是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而芦笙舞则是“花山节”中不可缺少并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苗族传统民间舞蹈。  相似文献   

9.
略论哈尼族舞蹈的基本特点及其艺术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舞蹈由劳动人民直接创作和享用 ,在一定环境中由参与者 (即兴表演者 )进行传承 ,于民族交融中发展。它的形成受地域、自然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等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哈尼族舞蹈的种类与动作特点 ,反映了原始图腾信仰与祭祀舞蹈  相似文献   

10.
方丽萍 《科技信息》2006,(11):420-421
位于浙江省中部山区的磐安,舞蹈历史久远。相对独立性、民俗性、质朴性是磐安民间舞蹈传统文化的特征,也是中国民间舞蹈研究不可多得的源材料。  相似文献   

11.
藏族原生态民间舞蹈与学院民族民间舞教学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生态与学院派民族民间舞蹈的有着不同的风格。文章分析了不同风格产生的原因,揭示了两派舞蹈问存在的固有的关系及区别。主要提出“应该为学院派民族民间舞蹈发展腾出更大的自由空间,但也要科学把握其创作的自由度”这一学术观点,它对学院派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及艺术创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民俗舞蹈是指传统民间风俗舞蹈,是因民族意识而形成的现象.社区舞蹈是指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迎合社区生活的文化现象.双方文化的现实差异与如何弥合的问题是“文化嫁接”提出的前提,此前提期许农村与城市之间可以通过社会群体结构方面与思想文化方面的嫁接实施,经由第三方舞蹈院校机构的参与生成,使民俗舞蹈能够进入城市社区以促成传统文化传承机制的有效建立.鼓子秧歌舞蹈经由专业人士的改造而在社区广为流传,是个成功的嫁接例子.  相似文献   

13.
彝族烟盒舞起源于原始的狩猎祭祀,与彝族“跳乐”、“跳弦”等民间舞蹈同源异流。彝族进入农耕社会后,烟盒舞开始以高梁杆、牛皮、铜鼓为乐器,加之与彝族男女青年“吃火草烟”相结合,逐渐形成有固定套路和配器的民间舞蹈,并由单一向综合性、复合性演变,成为深层彝族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14.
武汉樱花栽培历史和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樱花是国内外重要的观赏花卉。对武汉大学、武汉东湖樱花园、武汉黄陂清凉寨樱花的历史、特点等进行了研究。其中,武汉大学樱花始于1939年,具有较长的栽培、造景及观赏历史,学者们对此进行了较系统的栽培技术研究;武汉东湖磨山樱园始建于1979年,具有种类多、品种多、特色资源丰富和栽培管理技艺高超的特点;武汉黄陂清凉寨的樱花始于野生樱花即中华樱花,具有原生态、数量大、花期长、野趣浓的特点。该研究旨在探讨武汉樱花栽培历史和特点,为武汉市的"赏花游"、"赏花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15.
为死者超度亡灵的宗教祭祀舞蹈"九莲灯"舞,流行于福建莆仙地区,是集宗教、礼仪、艺术为一体的民间祭祀舞蹈。舞蹈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与"三一教"的祭祀风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形成舞蹈独特的舞蹈形态特征和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是民间宗教文化艺术的体现。研究"九莲灯"将对其传承与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主要流传于湖南永顺、龙山、保靖、古丈,湖北来凤,四川酉阳等地。"摆手舞"的历史十分悠久,反映了土家先民的狩猎、迁徙、生产和生活情况。"摆手舞"有"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土家族"摆手舞"当代的形态种类主要有娱乐健身舞、旅游舞蹈、教学舞蹈、剧场舞蹈等;影响其形态变化原因主要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审美的取向;舞蹈自身的发展;舞蹈工作者的自觉参与。  相似文献   

17.
陕南民间歌舞小场子主要流传于地处陕西南部、汉江上游的安康。其表演形式独特,一旦一丑以三尺见方的桌子为舞台,在锣鼓拖腔伴奏中说、唱,唱腔以陕南民歌八岔为主,表演诙谐生动。小场子的产生与发展,所依赖的文化背景是安康融南汇北、个性鲜明的移民文化。其形成与发展经历的是和其他民间歌舞、民间戏曲一样的衍变过程。小场子与其他地方歌舞相比较,有着明显差异,即:八仙桌面上跳舞、歌唱、演故事,舞蹈组合中的精粹部分“三缠腰”、“三见面”、“三碰头”等,丑角耍草帽圈,30多种帽花转身即变,独此一家。  相似文献   

18.
文章借助考古、神话、岩画对古羌乐舞进行考证和分析。认为舞蹈纹彩陶盆、陶鼓和陶哨,是古羌乐舞最早的实物见证;昆仑神话中的描述是古羌乐舞最早的记载;岩画是古羌乐舞的影像再现;古代文献中的"连臂踏歌"是古羌乐舞的发展记录。提出了古羌乐舞与藏族舞蹈一脉相承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作为口头传统的民间文学,长期被以书写为载体的中心叙事所忽略,进而影响到对其价值及意义的客观评价。文章基于阿兰·邓迪斯的“民”的界定,聚焦民间文学的文明形态、民间话语对文本的建构、传说、神话、史诗等民间文学对文明的表述。说明史诗、传说、神话等口头叙事承栽着人类集体记忆,具有巩固传统和延续文化的功能,其种种表述方式是对人类文明的确证。进而说明民间文学是书写形式文本等精英文化的源头,属于文化中的大传统,以此回应叶舒宪教授所提出的“重估大传统”之论。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全国各地方的原生态民族舞蹈不断涌现出来,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各民族舞蹈现代舞化也有很大的突破,尤其是蒙古族舞蹈更显得明显和突出,这样的舞蹈给予了我们视觉上很大的冲击和可观性,但是也导致了民族舞蹈文化的双重性,给我国的民族舞蹈事业带来了利弊参半的现实问题,这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民族文化所产生"变异"的客观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