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对黄河泥沙与水质关系的研究——回顾及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河是世界上罕见的多泥沙河流,泥沙与水相互作用对黄河水质产生显著影响。根据以往研究工作,对黄河泥沙与水质的关系问题作全面的总结评述和展望,着重于4个问题:(1)黄河泥沙对污染物行为的影响;(2)黄河泥沙中的天然有机质与黄河耗氧有机物水质参数的关系和对污染评价的影响;(3)黄河泥沙中的本底量重金属与黄河重金属水质参数的关系和对污染评价的影响;(4)黄河泥沙中的碳酸盐对水质和对水质监测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河滩泥韵     
黄河以泥沙含量大而闻名于世,它的含沙量在世界大河中是首屈一指的,在我国古代就常以“黄水一石,含泥六斗”,“黄河斗水,泥居其七”等来描述黄河的多泥沙状况。据统计,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平均为16亿吨。这16亿吨泥沙,约有4亿吨淤积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内,另外12亿吨,淤积在黄河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带及滨海地区。如果把这16亿吨泥沙堆成高、宽各1米的土堤,其长度为地球到月球距离的3倍,可以绕地球赤道27圈。黄土高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暴雨频繁,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尤其是黄…  相似文献   

3.
张志超  徐磊  曹洁 《科技信息》2010,(24):I0316-I0316
本文从黄河防汛特点入手,分析了黄河泥沙治理现状、黄河泥沙资源的利与弊,总结了目前泥沙资源的利用方式,对黄河泥沙资源的广阔利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李刚  刘玉浩 《科技资讯》2011,(3):138-138
黄河泥沙化害为利,事关黄河治理开发全局。黄河泥沙应该首先视为一种资源,而资源是可以利用的,如果利用得好,不但可以减少危害性,还能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只有从这个意义上考虑和分析问题,才能找到正确的解决黄河泥沙的方法。本文试从资源的角度来探讨黄河泥沙化害为利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韩保平  娄小英 《科技信息》2011,(31):I0348-I0348
黄河问题在于泥沙,泥沙问题在于水少沙多,黄河下游河道不断淤积,河槽过洪能力逐渐下降,从而造成黄河洪水危害严重,形成历史上三年两决口,多次大改道。为此,必须认真研究引黄泥沙问题,找出处理和利用黄河泥沙的有效途径,使引黄沉沙变废为宝,造福与民。总结以下几点:第一转化为建筑材料,开发利用洪水泥沙;第二利用黄河泥沙资源改良土地和提供工程用土;第三积淤固堤,提高黄河大堤防洪水能力,利用黄河泥沙变废为宝提高黄河滩区群众及黄河职工的经济收入,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发展黄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旋流分离技术在黄河泥沙分离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针对农业滴灌中黄河泥沙分离问题,介绍了黄河泥沙的基本特征和应用旋流分离技术分离黄河泥沙的原理,分析了分离实验中影响分离效果的主要因素.实验分析表明旋流分离器结构参数、操作条件和泥沙浓度对分离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清华大学水利系师生和黄河水利委员会协作,进行了一系列治理黄河的科学研究工作。1969年参加了黄河三门峡工程改建的科研、设计工作,并提出了改建方案与运用方案(包括防洪、发电、春灌蓄水,防凌运用等),得到了有关方面的肯定。1979年,在十多年来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黄河中下游治理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集中治理黄河中游粗泥沙来源区的意见,尤其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和肯定。 黄河的关键问题是泥沙问题。泥沙淤积造成的危害主要在下游,而根源则在于中游。做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泥沙,特别是粗泥沙的来量,是治黄的根本…  相似文献   

8.
黄河泥沙利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是我国含沙量大的河流,过去经常决口泛滥,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黄河携带的泥沙是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对黄河泥沙如何利用,要从害中看到其利,应充分治理与合理利用,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黄河泥沙利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是我国含沙量大的河流,过去经常决口泛滥,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黄河携带的泥沙是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对黄河泥沙如何利用,要从害中看到其利,应充分治理与合理利用,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及危害,提出了治理黄河泥沙的新举措——小北干流放淤,分析了小北干流放淤的客观性和必要性,指出了小北干流放淤对黄河治理的长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黄河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工农业及生活生态用水水源,对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黄河上游泥沙来源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河流中高含沙量带来的一些生产生态等问题,针对产生的问题总结概括了黄河上游河道减沙控淤的一些措施方法,旨在为黄河河道健康及其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七彩万花筒     
《小学科技》2012,(8):10-11
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其含沙量居世界各大河流之冠,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1米的长堤,其长度可绕地球赤道27圈。黄河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一位外国朋友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王么佳)  相似文献   

13.
张玉琴  秦素娟  张书龙 《科技信息》2009,(33):I0300-I0300
近年来,黄河泥沙除害兴利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对此,主管部门要及时转变观念,强化对黄河泥沙资源化的认识,认真履行水行政管理职能,加强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搞好河道违规采沙预防,及早扼制无序采沙的苗头,把黄河泥沙的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以维护河务部门的合法权益,确保黄河防洪安全。  相似文献   

14.
关于黄河中下游治理的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黄河下游的淤积大部分是由粒径大于0.05毫米的粗泥沙造成的。粗泥沙的来量每年达到3—4亿吨,其中50—60%淤在河槽中。大部分粗泥沙来自黄河中游两个区域,从这些区域来的洪水造成了黄河下游的严重淤积。从1952到1960和1969到1978年间,来自这些区域的十三场洪水造成了 103场洪水产生的总淤积量的60%。所以集中力量治理粗泥沙来源区是十分重要的。 2.使水土保持工作获得一定的效果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在这个过渡时期内,利用浑水灌溉和改良大堤内外的土地是一个减少黄河下游淤积的现实可行的措施。黄河下游的河床高出两岸,在大堤之外有大量盐碱化的洼地和沼泽地。用浑水来灌溉和改良这些土地是重要和有效的提高农业产量的方法。淤灌黄河中下游堤内的土地是更为有利的,因为这些土地中的相当一部分是人烟稀少的。由于滩地和河槽之间存在高差,当泥沙沉淀之后,清水可以自流回河。 3.为了减低河槽抬升的速度,使泥沙淤积在有利的部位和充分发挥拦沙库容的作用,需要考虑下列调水调沙的措施: (1)为了增加水流的冲刷能力,非汛期的水库蓄水应集中泄放,在下游河道中产生人造洪峰。 (2)在保证大堤不决口的安全范围之内,允许滩地淹没,一般漫滩洪水不应用  相似文献   

15.
1 原 理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流,年输沙量16亿吨,泥沙含量和浓度均居世界之首,且又是重要的工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之水源,而排入黄河的有毒有害物质逐年增加,水体污染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锌是生命所必需的微量元素,过量或不足都会引起对生物和人类的危害.本文采用了离子交换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研究了黄河中游水体中的泥沙对Zn的吸附作用〔1~3〕,以及黄河水pH值、泥沙浓度和粒度、Zn浓度对泥沙和Zn液—固界面作用的影响,并分别得到了不同的离子交换率-pH曲线.此项工作不仅对金属元素迁移规律等方面有理…  相似文献   

16.
《大自然》1991,(3)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人们赞颂黄河,因为它的中、下游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古文化的摇篮.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光辉灿烂历史,都与黄河息息相关.然而,眼下的黄河已成了我国最大的"忧患"!它的含沙量每立方米就达37.6公斤,洪水期每立方米竟达651公斤.每年除了沿途泄滞10多亿吨泥沙之外,还携带泥沙入渤海9.3亿吨.河床目前已高出地面3-10米,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悬河".而今黄河之水全靠两岸数  相似文献   

17.
黄土丘陵沟壑区降雨产流产沙特性及治理模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径流实验站的实测资料分析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沟道小流域的降雨径流特性 :该地区均为短历时的超渗产流 ,次产流降雨历时小于 70 m in,相应的径流量小于5 0 m m。根据极限含沙量的概念 ,在小流域内减少汛期径流就能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通过坡改梯和淤地坝等水土保持措施 ,可以有效地拦蓄汛期径流 ,从而显著减少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进入黄河干流的泥沙 ,减缓来沙量大于水流挟沙力的矛盾 ,使危害黄河的灾害泥沙保留在坡面上和小沟道内而成为资源泥沙  相似文献   

18.
阿慧:老博,都说黄河是我们民族的母亲河,但是我觉得它渐渐地要成为人们的忧心河了。老博:阿慧,你怎么会那样想呢? 阿慧:因为我从报上看到,黄河每年从上游带下来的泥沙不少,而且由于水势渐渐平稳,泥沙沉积越来越多,越积越厚,每年的防汛都是加高两岸的堤坝,结果形成黄河河底比黄河的两岸要高的状况。这还不值得忧虑吗? 老博:阿慧,你说得很好。我国的专家和国家领导人早就想解决黄河下游河底泥沙淤积,以致使得河床比黄河两岸高的问题了。阿慧:提出什么有效的方案了吗?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黄河下游放淤固堤技术不断提高和完善,诸多技术难题不断得到解决,远距离输沙放淤技术已相当成熟。在利用这些技术进行黄河堤防加固的同时,新的泥沙利用项目不断出现并拓展,为黄河下游泥沙处理和应用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于此同时,黄河防汛保安全和沿黄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为远距离输沙技术和泥沙处理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需求,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即将成为黄河放淤固堤技术的新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河南黄河放淤固堤工程效益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广运 《科技信息》2009,(13):324-324
黄河以泥沙之最著称于世,下游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名副其实的“地上悬河”。放淤固堤就是利用黄河多泥沙及“悬河”的特点,将浑水或人工拌制的泥浆引至沿堤洼地或围堤内,降低流速,沉沙落淤,加固堤防。几十年来,放淤固堤作为处理黄河泥沙、巩固下游堤防的一种基本手段,既消除堤防险点隐患,又在背河侧起到压渗作用,同时又加宽了堤防断面,大大提高了提防的防洪能力,淤区顶部种植花木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对加固黄河堤防,确保下游防洪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