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留日作家群和留学欧美作家群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个影响深远的作家群体,他们以其各自的文学实践推动了现代文学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加速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尽管这两大作家群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和相同的文化性格,但由于家庭背景、所受教育和留学地文化的不同等因素,使得两大作家群在家庭出身、所受教育、人格范式、创作重心、表达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正是这一差异使得这两大作家群交相辉映,成为中国现代文坛两道迷人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2.
道德人格是大学生人格的道德规定性,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文化环境的熏陶与塑造.当前社会开放的多元文化环境,为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生成提供了文化的多维向度,审视不同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生成的影响,将有助于理性地把握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特质及发展趋向,增强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在大学生道德人格发展中自觉施加影响的针对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内涵博大精深,它们在对人生与世界的认识上都有独到的见解.二者之间具有共性,也存在极大的差异.中国文化特有的环境促进了儒家和道家的互相借鉴和吸纳,共同影响了中国人的群体性格,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峰.两种思想体系并行不悖向前发展,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一个典型人物。她在贾府中虽然过着千金小姐般的物质生活,但精神上却无比痛苦,因此造成她人格发展的不和谐性。正是自然人格的突出发展和社会人格的萎缩,造成她性格的叛逆性。成熟而又非社会化,是她人格的基本特征。她的性格与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的某些方面相通,但在本质上又不同于“多余人”形象,而是植根于中国文化,反映了中国文化尚处在封建文化的范畴,还没有形成独立于封建文化之外的文化体系和独立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孙大志 《科技咨询导报》2011,(5):152-152,154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模式的典型特征,也是我国传统道德规范性基础和要求.当代青年在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背景下形成怎样的道德人格,它既是确立健康人性道德的根本标志,也是道德教育、品德养成和建成道德社会的保证.在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样多元多变,个别人身上出现耻感淡化、道德失范的情况下.深刻认识耻感文化,对于重塑青年的道德人格提高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吴老太爷是茅盾小说《子夜》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形象,老祖形象则是彝族著名作家纳张元作品集《走出寓言》辑一之《彝山纪事·鸡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言人和持有者,他们都仇视现代都市文明,始终把持顽固不化以及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思想,并致使自己与世俗世界格格不入.然而,顽固的、冥顽不灵的懦弱性格,环境的变化使他们在接触现代文明时失去了自我文化的保护,他们的悲剧命运终将不可避免.性格上的相似性,以及所处环境的特殊性,使他们在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之间存在着断裂性和文化身份的差异性,环境的变化以及话语权的丧失导致两人悲剧命运的最终产生.  相似文献   

7.
如果以改革开放为界把新中国分为两个历史阶段的话,道德和道德教育也相应地有两个历史范畴。本文对两个历史阶段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原则、道德人格形象、道德情感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对比,发现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都有非常曲折而辩证的表现,不是单一的,我国的道德和道德教育在本质上是同一个范畴的逻辑演变。德育内容从政治化走向了个人生活化,道德标准从非此即彼的二分法(二元思维)走向了以二元思维为基调的相对主义,而道德文化最后实际上走向了单一化(一元化)。  相似文献   

8.
《围城》充分展现了钱钟书先生对20世纪30年代某一类人某种精神的独具匠心的文学观照。钱钟书从方鸿渐既不幸又万幸的初次婚恋际遇的独到设计入手,通过同是归国留学生的方鸿渐与苏文纨之间的感情纠葛,使得方鸿渐由万幸复而不幸的命运逆转,由他们在性格、文化人格上的不相容,充分凸显了“这一个”方鸿渐缺乏自主自为精神的人格缺弱,也充分揭示了方鸿渐这类中西文化精神的混血儿的性格阴暗面和孱弱的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9.
任何社会的发展都需要道德理想,这包括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一套理想的价值体系、一批先进的道德榜样。道德榜样之所以有力量,能够感染人,主要原因不在于他们人格中的其他成分,如智慧、能力、知识、思维、形象、身份等,而在于他们的道德人格,在于他们的道德人格中所散发着的人性光芒。学习榜样,塑造高尚的道德人格,必须完善道德评价机制,形成正确的道德评价,养成道德习惯,提升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0.
如果以改革开放为界把新中国分为两个历史阶段的话,道德和道德教育也相应地有两个历史范畴。本文对两个历史阶段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原则、道德人格形象、道德情感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对比,发现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都有非常曲折而辩证的表现,不是单一的,我国的道德和道德教育在本质上是同一个范畴的逻辑演变。德育内容从政治化走向了个人生活化,道德标准从非此即彼的二分法(二元思维)走向了以二元思维为基调的相对主义,而道德文化最后实际上走向了单一化(一元化)。  相似文献   

11.
宋代书法"尚意"的思潮,是一代文宗欧阳修、蔡襄和苏轼等人引领下形成的。蔡襄的书法和理论作为中国传统书法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然而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学界在研究蔡襄的诗和书法时有"论者或不然",或认为"宋四大家"的书法是蔡京而非蔡襄等悖论。现根据史料,让我们以今人的眼光对蔡襄的书法进行整体的审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2.
彩调这一蕴含十分丰富的民俗事像,是广西地区独有的地方戏剧。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彩调从产生以来,就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特色,同时,还具有广泛的文化功能和文化内涵。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彩调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出现了生存危机,因而也急需得到保护。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作者在学习和研究蔡锷的过程中,陆续发掘和整理出蔡锷佚文200余篇,这些佚文的发掘和整理,不仅对于完善蔡锷文集、推进蔡锷研究的深入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辛亥革命史、护国运动史以及中国近代史史料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蔡絛系北宋奸相蔡京之子,宋人朱胜非及〈宋史·蔡京传》共指为恶,因负千载骂名。本文意在论证朱胜非及《宋史·蔡京传》“肆为奸利”之评不可信。蔡絛之为人不过纨绔任性,并非奸恶。蔡僚喜著述,乃宋代笔记作家中的大家。《铁围山丛谈》为世所共悉,然其所著《西清诗话》、《北征纪实》、《国史补》、《国史后补》等则未受世人注目,实价值亦颇大,本文特为表出之。  相似文献   

15.
刘勰《文心雕龙·才略》是一篇历代作者通论,是刘勰的作者批评观最集中体现的文学批评篇章。刘勰的作者批评抓住“才略”来确定其批评思路、指导思想、标准和原则,从而确定作者批评以“气”论文、以“才性”论文、以个性论文的指向;同时又拓展“才略”批评的视域,将“才略”放置在社会、历史、时代环境中辨析作者与社会的关系,从而使“才略”作者批评具有方法论、批评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悲愤诗》是关于蔡琰苦难经历和个人情感的抒写,包含着时代乱离在女性生命意识中的投影,揭示出诗人所处时代女性群体的悲剧命运,其感受、观察和叙述的角度是女性心理和女性视角,无论从诗歌主题还是从叙述视角来看,都具有深厚的女性主义的化含蕴。  相似文献   

17.
情感具有明显的个体性,船山在诗学中强调作为个人的独特性,并以此作为衡量诗歌的重要标准之一,反对门庭,反对门户。情、才之间存在分立与一致的两种关系,船山诗学中对情与己、才的分析,是为了突出情的感性、个体性、差异性。差异性必然会导致多变性,所以必须对情进行制约和规范。  相似文献   

18.
蔡元培是中国文化教育由传统走向近代化的导引者。他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中,既反对盲目排外,也反对全盘西化,提出“融汇中西”、建设中国新文化的中西文化观,体现了一代文化大师特有的博大胸怀;他在主持全国教育工作特别是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力 排顽固,坚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将西方近代教育理念成功引入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内。蔡元培“以一身兼东西文化之长”,其“迹近完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尤足令后世敬仰。他留下的大量著述,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认真地整理、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9.
蔡锷任云南都督时期,在政治上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一系列行政改革。使云南政治开始向民主化转型。在经济上整顿财政,振兴实业,投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了云南工业化、都市化进程。在教育上扩大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推行军国民教育。促使云南教育向现代新式教育转变。蔡锷为云南的现代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20.
1998年台湾网络作家蔡智恒在BBS上写下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从而引发了网络文学的热潮,并对大陆的网络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探讨了蔡智恒的网络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对网络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