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以人的实践本质为主题,深入地论述了九个哲学观点:(1)实践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2)实践导致异化又克服异化;(3)实践最终促使人趋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4)自然界既是人生存的基础又是人作用的对象;(5)人在社会性的劳动中创造历史;(6)实践也是一种感性的审美的活动;(7)实践的本质力量必然酿成(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相统一的)现实的人道主义;(8)哲学辩证法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实践辩证法;(9)实践哲学是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2.
费尔巴哈所谓的“人”只是感性直观意义上的“抽象的人”,马克思在批判继承传统哲学的基础上,超越了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论对人的抽象理解,将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论结合起来,最终在实践观的基础上,确立了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的科学人本学。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以人的实践本质为主题,深入地论述了九个哲学观点:(1)实践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2)实践导致异化又克服异化;(3)实践最终促使人趋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4)自然界既是人生存的基础又是人作用的对象;(5)人在社会性的劳动中创造历史;(6)实践也是一种感性的布美的活动;(7)实践的本质力量必然酿成(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相统一的)现实的人道主义;(8)哲学辩证法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实践辩证法;(9)实践哲学是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4.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问题的探讨,近年来再次成为热点。本文立足于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贯穿的实践观点这一主线,从实践的世界观意义、实践在整个感性世界中的本质地位以及马克思哲学实现的变革等角度阐述实践在马克思新哲学中的本体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这一变革的实现 ,有赖于马克思在哲学上的新贡献。马克思在哲学上的新贡献不是在于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 ,创立“辩证的唯物主义” ,也不是在于超越唯物、唯心的对立 ,建立超越的“实践哲学” ,也不是在于创立“实践本体论”以代替物质本体论。马克思在哲学上的真正贡献在于把作为意识现实对象的感性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 ,理解为实践 ,从而确立了新的哲学出发点 ,创立了从实践出发来解释问题的新唯物主义哲学、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或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6.
批判性是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本质诉求。人的实践活动是辩证的,而以辩证法为精神实质的马克思哲学必然具有批判性的品质,这就是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的意义之所在。马克思哲学在现时代仍然具有强烈的回应时代的能力。马克思哲学对“现代性”进行批判的目的决不在于挽救“现代性”,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历史地扬弃和超越“现代性”。  相似文献   

7.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问题的探讨,近年来再次成为热点。本文立足于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贯穿的实践观点这一主线,从实践的世界观意义、实践在整个感性世界中的本质地位以及马克思哲学实现的变革等角度阐述实践在马克思新哲学中的本体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实事求是”所表达的是从事实中求规律的科学认识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界限,是“改变世界”,为实践提供“应然”的价值观念。以“求是”为对象的关于“解释世界”的理论,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论,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认识世界是为了改变世界,“握是创佳”是在掌握客观世界和主体活动的规律性基础上,从理相性的人类类本质出发,对实践及现实进行人道评价和审美,创造更佳的未来。“是”和“佳”是两类不同的质的命题,前者是关存在的命题,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后者是关于价值的命题,提供人类活动“应然性”的价值观念。“实事求是”是人类合理改变世界的科学基础,“握是创佳”则显示人类创造未来的崇高的价值观念。我们应在学理上弄清哲学概念和科学概念的界限。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创造了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和“人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作品的感性的占有”,深入地阐明了人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审美的、带有诗意的活动,并依此预示了现代以后美学研究从抽象议论的“美是什么”到感性描述的“审美如何”的转换。  相似文献   

10.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给人类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也是符号的意义人类的 得以充分凸现,这使得传统哲学在一定意义上失支其应有的作用力,符号哲学将从哲学的边缘地带走向中心舞台,成为一种重要的哲学范式,本文对符号的本质符号世界与人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指出符号哲学的任务在于消除符号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实践论思维方式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贯穿着严密的逻辑脉络。它科学地阐释了作为哲学思维方式的实践,同时又把实践作为哲学的基本立场和视野确立起来。它立足于人类活动和社套发展的现实实践。从实践速一人的思维的最本质、最切近的基础出发,以实践的观点、从实践的高度来关注、理解和把握人、人的世界以及揭示人与所属世界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人的“革命的实践”,“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从而“使现存的世界革命化”,塑造和展开人的本质并最终完成“历史任务”的终极指向。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和”是中国哲学最优秀的传统,是中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的核心;“和”是中国哲学对世界未来哲学的最大贡献;“和”是中国哲学“为万世开太平”和建立世界持久和平,构建和谐世界的最宝贵的哲学三个层面。来初步解读冯先生最后留给我们的这份最珍贵的哲学遗产。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曾指出,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很多人对这一理论有一定程度上的误解。我们应从辩证法的角度来正确的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并看到其论述存在的一些时代局限性。文章还指出哲学主题具有时代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4.
实践唯物主义各派的共同症结在于:对实践概念予以了形而上学的知性注解,并以此作为各自理论的逻辑预设。实践不是改造的物质活动,不是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不是所谓“人类总体性的存在方式”,而只能是认识活动与改造活动“耦合”而成的“一”,它对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具有“视野”和“立场”的本体论意义,彰显实践的同一性对于克服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各派的对立及其局限性,建立实践与人类生存困境及其终极关怀的联系,弄清“交往”,“主体际性”等交往实践观的某些基本问题,从根本上提升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有感于现实中人们对真理的热情同真理所担负的责任的不平衡,本文从人的世界出发,对真理问题进行了考察。真理是仅与人相联系的,在人的世界中,真理获得了其全部丰富的内涵。真理发生于人的实践过程中,具有历史性。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新旧真理的更替,这一过程可以是和平的,但多数情况下充斥着暴力。在对真理的追求过程中,人类逐渐获得自身的全面而丰富的内涵,实现了“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其全面的本质”,世界也真正成为人的自由家园。  相似文献   

16.
当代美学研究跨世纪的历史趋向 ,要求人们从哲学上弄清一个根本问题 :即世界的实践形态是如何存在的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人的超越性和世界的内在联系 ,从历时性维度来表述 ,便是如何在人自身的意义上来解答历史的可逆与不可逆之间的矛盾。对于仅仅将存在问题最终归结于“物质本体”的传统哲学来说 ,这是一个令人尴尬的难题。在本文中 ,笔者尝试在当代宇宙学的背景下 ,从对象学哲学的视野来探讨这个棘手问题———它实际上是当代人类在实践中遭遇的“持续发展”何以可能的问题在当代美学研究中的反映。一、对象学哲学和新宇宙学的内在联系 :实…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1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人的实践本质的对象性活动出发,将自然界既看作是人的实践的对象又看作是人的生存的基础,形成了生存基础和实践对象相统一的二重性自然观。这一自然观既克服了旧哲学之与人分离的自然观的缺陷,又匡正了当代绝对人类中心主义之盲目开发自然的偏颇。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萌发着人的意义世界中的自由解放精神和从内心的精神自由到社会的现实自由的实践追求,萌发着自由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自由哲学化,即全人类的自由解放的崇高价值取向。是追求人类的自由和解放的宣言,是马克思学说的源头。  相似文献   

19.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将社会确定为每个人证明白己的存在而联系起来的整体,它是人们展示实践的本质力量的必需形式,因而具有“自然的”性质。批判了人的社会本质的异化,社会就成为实现了实践本质的人和实现了属人性质的自然界的统一;人类历史也就是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自然界向社会的人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在人们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实在.但它本身能被人们的意识所反映,所以,世界是一个在人的意识之外又能被人认识的永恒运动着的客观实在.这样,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发展性,可知性就成为辩证唯物论哲学的基本出发点.承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是唯物论的出发点.承认发展性这是辩证法的出发点,那么承认可知性这自然成为认识论的出发点.既然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反映论三者统一正建于这基石的“三性”之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理论就是从此出发对它的理论证明.世界物质性的证明目前理论上比较系统深入,而世界可知性的证明,除了实践一说,又不从其它方面探讨,更谈不上系统证明.本文认为世界可知性的证明的意义不仅在于驳斥不可知论,而且在于进一步证明世界的物质性.因为只有很好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才能更好地回答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反之,不可认识的物质那必然是对“自在之物”的信仰,是对“物神”的崇拜,而不是哲学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