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密尔是古典自由主义集大成者,他的自由理论既总结了传统自由主义,又开启了向新自由主义转变的历史潮流.当古典自由主义在当代复兴时,另一位自由主义大师柏林对自由概念进行了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区分,并认为密尔是消极自由最典型的代表,但运用这两种自由概念对密尔的自由主义进行重新解读时,发现密尔的自由主义中存在着积极自由因素:密尔把人的社会生活划分为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在私人领域,个人的自由是去做什么的自由,即积极自由;而在公共领域,个人的自由是免于做什么的自由,即消极自由.因此,不能将密尔完全视为消极自由者,而无视他自由思想中的积极自由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分析介绍了泰勒的自由观,认为面对当代自由主义者对消极自由的过分推崇,泰勒试图在思想史的回复中重新审视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泰勒认为代表消极自由的离根哲学的道德外观并没有错,错在佐证其道德外观的道德根源的丧失,而蕴含积极自由的浪漫主义则启示我们给予自由的外观以深厚的道德内涵,但它容易导向道德相对主义。泰勒最终主张的是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调和,而其提出的"处境化自由"正是这种调和的表达,"处境化自由"即是在特定的生活实践或历史传统中的自由。  相似文献   

3.
自由主义思想家以赛亚·伯林在《两种自由概念》一文中,对"消极自由/积极自由"概念进行了著名的区分。社群主义思想重镇查尔·泰勒对伯林这一概念区分,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在泰勒看来,作为一种政治自由,消极自由不可能不包括"积极的操作"成分。  相似文献   

4.
叔本华认为自由分为表象世界即经验世界的自由和意志领域也即本体世界的自由两个方面。经验世界的自由在他看来是消极的,是对于阻碍的免除,单纯概念性的抽象是其所能有的最积极的意义。然而在本体的世界,叔本华赋予自由一种所谓真正意义上积极的内涵,在此自由好像实现了自己。但正因为积极自由的这种超验的性质,自由实则只是显示出某种神秘性,这就为我们在叔本华论述的基础上重新思考自由的现实性准备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叔本华认为自由分为表象世界即经验世界的自由和意志领域也即本体世界的自由两个方面。经验世界的自由在他看来是消极的,是对于阻碍的免除,单纯概念性的抽象是其所能有的最积极的意义。然而在本体的世界,叔本华赋予自由一种所谓真正意义上积极的内涵,在此自由好像实现了自己。但正因为积极自由的这种超验的性质,自由实则只是显示出某种神秘性,这就为我们在叔本华论述的基础上重新思考自由的现实性准备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自由主义是近几个世纪以来世界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而西方政治哲学三十余年的发展则主要是在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的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二分法的理论框架之中展开的。不管是社群主义的崛起,还是晚近的公民共和主义(尽管提出了第三种自由概念),都没有完全走出这种二元"自由观"的藩篱。积极自由固然重要,但免于受迫的自由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更应受到各种权力组织的重视,否则必然造成"羊"的受伤害。  相似文献   

7.
卢梭的自由学说有着自己的独创。作为启蒙思想家,他主张消极的自由,即政治上的自由;而作为浪漫主义的人物,他又崇尚积极的自由。卢梭的自由学说涵盖了消极自由观与积极自由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单一重视某一自由观的缺陷,因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思想的理想色彩和含混性也为后人的争辩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8.
简述哈耶克的自由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耶克的自由指的是个人自由,是一种人的状态,即"一个人不受制于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因专断意志而产生的强制的状态"。哈耶克的自由观的主要特点是:自由与强制相对,自由是一个否定性概念——消极自由,自由与责任相联系,自由具有不可转让性,自由是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法治是自由得以实现的保障。哈耶克从"法律之下的自由"出发,认为要想使自由成为可能,自由的法律应具有一般性(或抽象性)、公开性、确定性和平等性。  相似文献   

9.
《小城畸人》是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对俄亥俄州温士堡镇上各色畸人思想感情和行为的描写,刻画出人们不满现实,追求个人自由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生活与精神状态能从萨特关于"世界是荒诞的"、"人是自由的"、"人要行动"等存在主义观点中得到解释。运用萨特的这三个命题对作品内涵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0.
自由,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1781)中是一种先验的理念。通过对第三个二律背反的证明及说明,康德从理论理性的角度论证了自由是否存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康德的先验自由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在康德整个哲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康德的自由理论是康德哲学中公认的最难以解释,也最难以为之辩护的一部分,因此需要在其自由概念的变化和推移中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11.
作为人类最高价值与文化的自由价值,“存在自由”与“人性自由”共同构成人类自由价值母题的双重言说方式。存在自由是指主体存在所获得或享有的自由价值与自由权利,而人性自由则是指人类自由自觉生命活动的本质力量自由。以多义性的“自由”概念来解读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基本组织结构的自由主义学说,势必陷入学理含混与意图谬见之中,从而导致西方自由主义言说的“中国化”症结。  相似文献   

12.
自由理念是政治伦理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人们审视政治生活、评价政治行为、建构政治制度的尺度。自由的实质既不是个人的自主选择,也不是人的行为的无阻碍状态,而是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人类生活状态,是人追求其价值并能够被顺利地实现的生活状态。自由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具有价值本性,这为人们选择不同的自由提供了根据。同一政治生活中同时存在着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它们要实现必定会受制于一定的条件。限制或者实现自由的条件主要有外在的客观因素、法律等制度、道德与自由本身。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自由是被人们讨论最多的概念之一.但对于什么是自由,众说纷纭.对之进行梳理,可以归纳出四种主要的自由概念:自由是一种免于强制的状态;自由是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自由是一种精神状态,主要表现为对欲望的克制;自由是一种能力,特别是与必然有关的能力--或是对必然的认识,或是对必然的改造,或独立于必然.上述自由概念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自由,但政治学意义上的自由主要包括前两种.  相似文献   

14.
唐结玲 《科技信息》2010,(30):204-204
本文作者从自由发展的视角审视高职教育的发展,论述了"自由发展"、"自由形式"对职业教育的必要性,探讨了高职教育自由发展的资本实现和高职教育自由发展的价值实现,明确认为"扩展人们享有真实自由"是高职教育教学发展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康德美学中,审美自由以自由感的形式出现。自由感为自然人向自由人的过渡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为先验自由和实践自由在心理经验层面上的实在性提供了一个感性的基础。自由感作为审美情感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康德以前都有着很长时间的发展历史,不过,是康德第一次提升了自由感的理论内涵。自由感是指人们在审美经验中体会到的自由愉悦,但又与感官的快感和道德感不同,是一种纯粹的情感,即与客体对象实际存在无关的无利害感。这种无利害的自由感在康德美学中有着自己特定的内涵:知性和想像力的自由游戏和天才的自由创造。  相似文献   

16.
王学锋 《洛阳师专学报》1998,17(1):18-20,31
处在同时代的庄子和斯多葛学派,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自由思想。两种自由观的共性,表现为自由的绝对性和抽象性。其个性突出表现为非理性的自由与理性自由、个人主义的自由与群体意义上的自由、自然主义的自由与意志主义的自由的差别,庄子和斯多葛学派的自由观生成的社会基础的差别和个体社会生活过程的差别,是两种自由观差别的根源。比较两种自由观,对于深刻把握自由观的内涵有益。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给出了在高能重离子与核乳胶相互作用中测定各种类型作用的平均自由程的一般方法和测定射弹碎片局域平均自由程的两种方法,并介绍了广义平均自由程等概念。  相似文献   

18.
契约自由作为私法自治的基本原则之一,在西方早期的经济发展中起到过积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加之社会问题的突出,到了现代市场经济时期,传统的契约自由思想已经“死亡”。现代意义上的法治环境中的以自由和平等为内涵的契约自由,则以一种理性的态度诞生在私法领域,并展示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9.
学习自由不仅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能力。作为自由对立面,限制总是被看作是消极的。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能没有限制。限制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对学习自由的最好解释。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在学生的学习自由和限制之间力求一种平衡,在培养学生学习责任心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障学生的学习自由。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建构主义"的理论,阐述了听力教学中"自由"与"控制"的关系,并提出了教师实施"自由"与"控制"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