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丹尼尔.笛福是英国十八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先驱之一。他的代表作《鲁滨孙漂流记》更使他获得了英国小说开山鼻祖的美誉。本文试从《鲁滨孙漂流记》的叙事手法,诸如小说的人物塑造、叙述视角的视角、小说的时间和空间感的构建等方面来探讨这部小说的艺术性,及在深化主题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在世界经典文学作品中,有一本震撼人心的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它让我深受启发。一开始看到书名时,我以为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一个人到世界各国游览的故事。看完整本书,我感慨万千,书中主人公在荒岛上顽强求生的精神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讲述了主人公鲁滨孙航海失事后在一个荒岛上顽强生活28年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有着英雄本色的人物形象。这本书不仅让我跟着鲁滨孙一起开心、一起难过,而且让我受到许多优秀品质的感染。鲁滨孙勇于追求,坚持自己的梦  相似文献   

3.
徐霞村的《鲁滨孙飘流记》中译本,是一本脍炙人口的读物。译者笔力极深,善用汉语之长。语言质朴自然,明快流畅,与原作风格一致。选词琢句、准确贴切,形象生动,不仅达意,而且传神,读后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爱不忍释,一读再读为快。请看下面几个例句:(1)It was in vain to sit and wish for what was not to be had.一个人只是呆呆地坐着,空想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是没有用的。  相似文献   

4.
《圣经》文化对《鲁滨孙历险记》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但历来相关研究并不多见。本文从原型批评和意象阐释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作品中来自《圣经》的原型和意象,来进一步探讨《圣经》文化对《鲁滨孙历险记》的深刻影响。其中,原型部分主要包括叙事结构原型、主题原型和人物形象原型,意象部分主要包括荒岛意象、水的意象、劳动的意象等。  相似文献   

5.
孔镭 《枣庄师专学报》2011,28(3):106-108
《鲁滨孙飘流记》的中文译本有30种之多,由此带来的误译与误读的现象就比较普遍。本文运用译介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鲁滨孙飘流记》三个代表中文译本的比较分析,梳理出中文译本中存在的误译与误读,提出笔者对鲁滨孙这一经典形象的新的解读,以期更好地理解这部传世经典。  相似文献   

6.
40年代后,解放区的小说创作大多追求故事结构的完整,情节的曲折动人.孙犁的小说却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挖掘美;善于刻画农村妇女的美好心灵;善于运用散文化的手法并赋之以清新活泼的诗一般的语言.孙犁走了一条独特而又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创作道路,在民族化和大众化道路上作了可贵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7.
从三个方面来探究《鲁滨孙飘流记》这部作品永久性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即新主题:资产阶级领导人类和利用自然的伟大斗争的能力;新人物:“鲁滨孙”是一个个人奋斗者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产生的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的特点;新手法:《鲁滨孙飘流记》的创作反映出启蒙主义文学的特点,奠定了英国写实手法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对社会人生的敏锐洞察与深邃见解,并在生活中吸收乡土文明的精髓;积极进取却又能心静如水的心态,以及在此心态下经历的一种波折的人生,构成了孙犁人格的全部。而他的作品中谐和浪漫与现实的创作风格、积极乐观的女性形象,以及实现了乡土小说由冷峻伤愁到乐观豁达的转变,是孙犁小说独树一帜的奥秘所在。孙犁小说的这些特色给北国带来了一股"婉约"之风。  相似文献   

9.
由诗意写实到散文写实——孙犁《芸斋小说》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犁小说由前期列后期,有一个由诗意写实向散文体定实的转变过程。孙犁晚年创作的芸斋小说三十篇,以简洁的文笔刻画出复杂多变的人情世态,不复有《荷花淀》式的单纯。在形式上,孙犁杂取古代文言小说与传统散文的特点,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与传统散文的特点,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与散文之间的小说体式。  相似文献   

10.
对社会人生的敏锐洞察与深邃见解,并在生活中吸收乡土文明的精髓;积极进取却又能心静如水的心态,以及在此心态下经历的一种波折的人生,构成了孙犁人格的全部。而他的作品中谐和浪漫与现实的创作风格、积极乐观的女性形象,以及实现了乡土小说由冷峻伤愁到乐观豁达的转交,是孙犁小说独树一帜的奥秘所在。孙犁小说的这些特色给北国带来了一股“婉约”之风。  相似文献   

11.
优美是孙犁小说的显著特色。为了使自己的作品具有丰富的优美素质,孙犁主要歌颂生活之中美好的东西,主要描写青年女性,以青年女性的个性美和形体美(人体美)来解构和表现自己所感知的社会美。同时,孙犁还注重自然景物的描绘,以抒写诗意横溢的景物来充实作品的优美。  相似文献   

12.
孙惠芬是一位守望乡土的女性作家,具有浓厚的民间情怀与执著的民间立场,在其小说创作中充满着强烈的民间色彩。一是在对风俗民情描写中蕴含着深厚的民间文化意味;二是用民间眼光透视出人性的复杂与奥妙;三是在两性关系中展示出强盛的原始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人物形象是小说文本的核心,如何凸现栩栩如生的形象便成了小说家们永恒的追求,曹雪芹无疑是此中高手。在凸现贾府二小姐迎春的丈夫孙绍祖这一特殊的人物形象时,曹雪芹的艺术处理恰好正与现代叙述学的理论不谋而合:故事外叙述者/非人物叙述者和故事内叙述者/人物叙述者一起共同担当了架构人物的媒介,于是,人物及至文本就获得了一种超越话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在其小说《孙行者》中,采用的最主要的语言策略之一就是在人物的话语中语码转换的运用。汤亭亭在《孙行者》中使用语码转换这一语言策略,通过保存华裔群体语言的独特性以构建华裔群体的语言、文化和社会身份,同时表达作者的多元文化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15.
陈捷 《韶关学院学报》2005,26(10):33-35
阿新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小说《孙行者》中的主人公。阿新这一反传统的华裔形象融合了中美两种文化的特征,在确认自身的美国人身份时,他对美国主流社会对东方文化和东方人存在的偏见与排斥提出了质疑。但是,作者塑造阿新形象的意图不在于彰显中美文化间的对立与冲突,暴露矛盾进而解决矛盾,最终实现两种文化的史融与平等共处才是作者的愿望。  相似文献   

16.
美国华裔作家马克辛·洪·金斯顿在小说《引路人孙行者:他的即兴曲》中就华裔美国人的身份建构以及华裔社群的建设进行了开创性的思考与探索。小说试图创建霍米-巴巴所倡导的“第三空间”,运用杂糅的策略打破主流社会强加于华裔的刻板形象,解构文化本质主义,为身处全球化时代的华裔美国人之身份建构开拓一个全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7.
孙春平近年来的小说创作以反映一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并以对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揭示和探讨,展示作品较高的艺术品味。尤其是他那些带有地域特色的创作,不仅能立足于现实生活,而且能将其笔下的人物、故事置于现代化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因而使其作品既具有地域文化的蕴含,又有强烈的时代感。  相似文献   

18.
(中文系副教授、主任邮编:437005)罗贯中在元代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因而他在易代之际整理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既有许多有形的东西(如陈《志》裴“注”、宋金元话本院本杂剧和前人诗词等)可供借鉴,并以此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和大体上的结构框架。但...  相似文献   

19.
晚清时代,西方的小说及小说理论随着坚船利炮的侵入传到了中国。理论家们对中西小说的发展历史、小说的作家、小说的类型、翻泽小说与创作小说等问题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阐释了中西小说的优劣。晚清时代关于中西小说的对比功利性极强而且随意性极大。  相似文献   

20.
认为孙惠芬的小说《生死十日谈》的意义是在心理学的荒芜之处探寻心灵,为每个乡村个体生命寻找存在的理由,真诚地呈现了乡村个体的精神空间。作家用独特的视角和温暖的讲述为乡村个体生命代言,为每个自杀的当事人及其亲属写下各自的故事,呈现了乡村人的尊严、活法和信仰。甚至可以说,是孙惠芬的书写让世人知道他们曾经存在过。这是孙惠芬作为一个作家对生命和尊严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