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人类学与公共卫生: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学对于健康与疾病问题的关注,始于西方人类学家对部落社会的疾病认识、医疗体系与巫术等方面的研究,正是由于人类学对于人类公共卫生的关注而使人类学成为了社会科学中的显学。在全球化的今天,参与人类公共卫生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使人类学者走出象牙塔,学以致用,促成社会问题的解决,而且能够为人类学者提供一定的资金与广阔的田野空间,推动学科的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费先生一生的学术生涯中,其学术研究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然其研究一直没有脱离社会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在费先生的笔下,微视研究和巨视研究一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管是和先生一起随行调查还是品读先生的论文和著作,我常常感到先生的社会人类学思想在两者间应用得游刃有余,并不时地产生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作为一门产生于西方社会的人类学,对于东方人类学者而言,能自如地把西方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得以本土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一问题直到今天仍在困扰着众多的东亚的人类学者和社会学者。而费先生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证明,他非…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研究中国的西方人类学者所遭遇到的困境为例说明本土人类学崛起的背景,认为只有超越文化局限,才能建构中国人类学  相似文献   

4.
田野工作之所以成为人类学学科的重要标识,缘于两者意趣之共通于"活"的状态。它具体表现在,生生不息的日常生活所携带的重复与灵动,与文化蕴含的强制性与超越性相呼应,使探究日常生活的田野工作为人类学研究提供着"活"素材;田野工作作为人类学者的"活态训练场",在关系性力量的生成与磨砺中,给人类学者注入感悟异文化的勇气和智慧,人类学者便有能力在对文化的实证研究中,承担起其"人型文化翻译器"的职责,从而实现对学术共同体的塑造;最后,田野工作有助于面向当代中国文化事项,为促进平等对话提供经验基础,并实现具有中国文化蕴含的表达,谋求人类学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本土人类学的成长 ,把人类学研究简单视为异文化研究成了一种误解。相较而言 ,因本土人类学研究较异文化研究更能做到相对客观 ,从而显现了自身独到的方法优势和价值 ,而本土人类学者在对本民族的深入研究中 ,也体会到思想的重新发现和提升所带来的新奇魅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中国人类学自80年代以来,已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新的发展时期;中国人类学发展的难点主要是人类学学科地位不明确或不稳固,其今后发展的焦点是人类学中国化或本土化的问题。面对世纪之交,中国人类学发展的未来走向是中国人类学者将走向联合,应用人类学将得到发展,人类学知识的普及和人类学的中国化或本土化将使现代人类学受到一次洗礼而更具有国际性  相似文献   

7.
《原始文化》一书长期以来被文化人类学者视为这一学科的开山之作。在书中,爱德华.泰勒第一次简明扼要地阐述了文化人类学的基本"范式",勾勒了文化学的基本轮廓,即提出了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基本对象、范围、原则和方法,至今仍然是我们研究文化人类学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型。  相似文献   

8.
《人类学研究方法》将当前人类学者使用的各种质性和量化研究的方法基本囊括了进来,尽其所能地反映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前沿,在编撰过程中,使用了大量人类学领域的经典案例和典型案例,并结合当前的学术研究和成果进行了汇总,构筑了符合当代中国人类学发展研究实际需要的方法理论体系。这对于未来规范人类学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关于方法论方面的培养奠定了基础,打破了国内人类学只注重田野调查、历史文献使用、跨文化比  相似文献   

9.
卷首语     
人类学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研究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2 0 0 4年5月2 9日至3 1日,来自海峡两岸的近百位中国人类学者在银川聚会,以“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为主题在人类学高级论坛的年会上展开了对话与讨论。会后发表的《生态宣言》是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标志性的学术文件,这是本届论坛的第一大亮点,也是中国人类学者就人类的生态问题发出的中国声音。本届论坛的第二大亮点就是人类学高级论坛的顾问、国际著名的人类学家李亦园院士以《生态环境、文化理念与人类永续发展》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李亦园院士演讲从宏观的立场探讨说明生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型工程以往缺少人类学者参加,因此只关注物质工程而忽略工程进度中人与文化的问题由来已久。1995年起由人类学者主持的长江三峡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小组开始切入三峡淹没区的田野工作,以民族文物保护工作为出发点,进而扩大以人类学为主的多学科合作课题。  相似文献   

11.
今年正值广西民族学院建院 50周年 ,同时 2 0 0 2年人类学高级论坛在广西民族学院举办 ,我表示热烈的祝贺。在此我想重复一下在即将进入 2 1世纪时我曾讲过的话 ,用以和在座的人类学同人们互相勉励 ,在 2 1世纪 ,随着文化交往的复杂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差异的双重发展 ,研究文化的人类学学科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众目睽睽的情景下 ,人类学者能为人类、为世界做点什么 ?———这成了我们的学科必须细致思考的问题。而这当中有一点是明确的 :假如我们的学科 ,要对 2 1世纪的进程有所帮助、有所启发 ,那它就需要有一个坚固的学科…  相似文献   

12.
卷首语     
五月的广西民族学院 ,百花竞开 ,彩旗飘扬 ,一派喜庆气氛。时值广西民族学院建校 50周年大庆之际 ,由广西民族学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和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编辑部承办的人类学高级论坛在风光秀丽、气候怡人的南宁举行 ,这不仅为广西民族学院的校庆增添了一份喜气 ,而且也为中国人类学研究的发展和繁荣注入了新的动力。人类学高级论坛从筹备到召开都得到了海峡两岸四地人类学者们的大力支持和热烈响应。国际著名的人类学家费孝通教授、李亦园先生在会议当天给人类学高级论坛发来了贺信。为了充分反映本次人类学高级论坛的盛况 ,本刊特开辟专栏 …  相似文献   

13.
人类学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注重研究疾病与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关系。世纪之交的中国,艾滋病问题日愈严重,引起人类学者的集体关注和行动,已经造成了一定的“话语声势”和社会影响。艾滋病这场世纪瘟疫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人类学学科利用自己的武库为现实服务并发展自身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14.
卷首语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BR EF ACE七月盛暑,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2000年中期会议在北京奥林匹克饭店隆重召开。正如一位中国人类学者所说:2000年北京中期会议是中国人类学从恢复转为发展的标志性会议。曾被打入冷宫的人类学,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里逐步恢复,今天迎来了全世界46个国家,包括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桑德兰主席,以及美国人类学家高斯密、英国人类学家索撤尔、荷兰人类学家纳斯、日本人类学家浜田友子、中国人类学家费孝通等世界顶级人类学大师在内的四百多位人类学家。…  相似文献   

15.
《一个中国的村庄》是杨懋春先生撰写的关于中国北方农村的一部民族志作品。它和《江村经济》、《金翼》等在早期中国人类学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围绕这个村庄的多次重访 ,既是一种对中国人类学不远历史的追忆 ,更是新老人类学者间(当然还包括村民 )的一种跨时空学术对话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人类学界的最后一次盛会,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第14届世界大会于1998年7月26日~8月回日在美国威廉斯堡玛丽大学召开。出席这次盛会的有来自世界各大洲50多个国家的学者1500余人,18位中国人类学者出席了这次大会,并首次由中国人类学者在世界大会期间主持两个研讨会:“中国文化及其对亚洲的影响”,“下世纪初世界民族关系发展趋势。”许多外国学者到会共同研讨,交流观点,增进了友谊。一、学术活动与中国人类学家主持的两个研讨会大会期间秘书处安排了三次中型报告会:1.人类学历史;2.城市及其未来;3.种族和权利。’小型…  相似文献   

17.
转型进程中的中国对社会科学学者是考验也是动力,对人类学者尤其如此。1977年考入中山大学以后,周大鸣教授始终钟情于人类学的事业,从凤凰村的追踪到乡村都市化的探讨,从人类学系的起步到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从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到以人类学知识指导文化变迁,伴随着二十多年在人类学研究和学科重建领域的辛勤耕耘,周大鸣教授在秉承前辈学人的基础上创新,赢得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蒸蒸日上,闯出了以人类学独到视野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新领域。2 0世纪80年代,中国人类学的重建可谓筚路蓝缕,周先生见证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复办的整个过程。从一名…  相似文献   

18.
他者的意义──论现代人类学的“后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人类学者在批判现代人类学本来就具备了的某些后现代主义者推崇的特征,也有意无意地忽略它的学科体制内涵的反思,这样一种探讨所可能带来的见解,有必要重新与后现代主义的总体问题和现代学术体制的“中国问题”进行广泛的联想。  相似文献   

19.
汉学人类学自20世纪40年代发端于中国大陆,自60年代后,在台湾地区得以接续。几十年来,汉学人类学者不断尝试将西方人类学理论应用于本土研究,在亲属关系,地域、经济与交换关系,文化、宗教与意识形态等方面对汉族社会的了解已累积至一定深度,但与人类学所寻求的全貌观相比仍有一段距离,许多问题仍企待解决与超越。  相似文献   

20.
医学人类学在美国有更细致地理解艾滋病危险行为,以及这些行为所根植的社会文化背景方面所运用的方法及这些方法的特点。在中国这个广大的多民族的国家,医学人类学在其卫生领域很可能同样发挥类似的作用。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本应有中国的人类学家参与的应用社会学方法的工作却一直由公共卫生人员承担。中国艾滋病流行现状和将来潜在的灾难性威胁迫切需要人类学研究以及中国自己的人类学者。相信人类学家和其他定性研究的社学科学家去关注艾滋病问题是势在必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