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后初期苏联基于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和美国对华政策以及中国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其对 东北的政策经历了最初准备支持国民党,后又犹豫不决,再发展为扶持共产党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战后初期苏联基于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和美国对华政策以及中国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其对东北的政策经历了最初准备支持国民党,后又犹豫不决,再发展为扶持共产党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太平洋战争时期,美蒋双方的战略目标存在严重对抗,使得作为美国战时对华政策具体执行者的史迪威将军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势在必然。当对日战争胜利在望,美国战时对华政策被置于战后全球战略的考虑之下,美国对华政策的实施重心开始由战时军事目标转向战后政治和经济目标。罗斯福“舍史取蒋”,由此导致了所谓的“史迪威事件”。  相似文献   

4.
看如今台海局势及美国的对台政策,让人不由得回想起60多年前抗战后期中国国内局势以及美国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1944年末,侵华日军已成强弩之末,美国的对华政策也逐渐发生转变,由“援蒋抗日”到“扶蒋反共”。美国一方面以“内部和平”为由敦促中共谈判,以牵制中共的军事行动,一方面又向蒋介石提供大量经济和军事援助,以期加大他在谈判中的筹码。但这种政策却让蒋介石误以为有了美国作靠山,进而自掘坟墓——挑起内战,最终使美国对华政策全面破产。当年,美国把蒋介石作为其“拯救中国”的惟一选择,不断予以援助。尽管到后期美国国内已经意识…  相似文献   

5.
一美国对华政策的战略目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日战争的战略要求是打败日本,确立美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领导地位。战争一打响,美国同中国的关系随即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过去主要是通过有限的经济援助支持中国抗战,以遏制日本的侵略扩张,转而正式同中国结盟,共同对日作战。服从于美国的亚太战略,美国战时的对华政策追求着两大目标:一是“有效的军事盟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后期,美国对华政策中出现了以赫尔利为首和以谢伟思为代表的两种不同意见之间的争论,双方争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表现:一是对国共两党的认识及其态度;二是美国对华政策的对象问题;三是如何实现中国统一。这场争论虽然对中国抗战产生过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两种不同主张的实质是完全相同的,即从美国战略利益出发,保持其在战时及战后对中国的控制,实现其控制中国、独占中国的战略企图。  相似文献   

7.
5月对美国是流年不利的月份。在这个月的最后一星期,美国对华政策接连遭受到两个重大打击,政治上是5月24日台湾爆发的反美示威,经济上是英国5月30日单独宣布放宽对中国的贸易限制。本来已经走入穷途末路的美国对华政策,经过这两重打击,更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在美国国内,报纸掀起了一片要求重新审查美国对华政策的呼声,主张对中国采取“新面貌”政策。所谓“新面貌”政策就是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  相似文献   

8.
对华政策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政府就开始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的政策,屡遭失败后,又实行联华反苏以至在扩大对华接触中利用经济手段对中国实行种种压力的政策。美国对华政策的种种变化其目的就在于保住并发展其在世界格局中的霸权地位。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然而,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和国际关系的变化,美中之间的关系也必将在矛盾和摩擦中逐渐得到协调、改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1949年底,杜鲁门政府从遏制苏联的全球战略出发,决定调整其对华政策,即由战后的“介入”政策转为“脱身”政策。该政策表现在台湾问题上就是,“撒手”了之,放弃干涉。然而,随着中苏结盟以及固有的反共思维的反弹,美国国内掀起一股“麦卡锡主义”恶浪,这使美政治环境严重恶化,杜鲁门政府的对外战略指导思想因此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朝鲜战争爆发后,杜鲁门政府对台政策彻底改弦易辙,美军派遣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企图以武力保护台湾,阻挠中国领土的统一。从此,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航道上的一座暗礁。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是中国的两个最主要的盟国之一,曾给中国以经济军事上的援助和政治上的提携,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认为美国战时的对华政策就是对中国的友谊,相反,仅仅是美国推行全球战略的手段。美国战时对华政策的目标就是独占中国,变中国为其实行全球战略的工具。我们认为,早有把美国战时的对华政策与其全球战略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才能弄清问题的实质所在。 一 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帝国主义国家,自一战以来一直觊觎着世界霸权,而独占中国、称霸亚洲是其既定目标。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旨在吞并中国、独霸亚太区域的侵华战争。这不仅威胁到了美国的在华利益,更是对美国谋求远东霸主地位的挑战,对此美国是绝对不允许的。“七·七”事变后,罗斯福在芝加哥连续三次发表对“无法无天”的侵略者采取“防疫”措施的演说,其用意就在于警告日本:美国不容忍它  相似文献   

11.
美国在战后选择了一方面援助国民党在中国确立其权力,一方面鼓励国共协商,尽力避免内战的自相矛盾的对华政策,这对战后的中国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马林科夫同志在苏联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极其深刻地指出:「实际上,美国对西欧和其他资本主义『朋友』的政策并不是民主的政策,而是帝国主义的政策。」美国这种帝国主义政策集中地表现在美国的对外经济政策上,而且特别是表现在对外贸易政策上。美国对外经济政策,是彻底为美国垄断资本集团攫取最大限度利润服务的。在战后时期,这种掠夺政策的疯狂性达到了空前未有的程度。它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粉碎大英帝国经济体系。美国的高关税政策美国的对外经济政策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夺取国外市场,以保证自己的资本和商品输出;另一方面是对封锁国内市场,阻止外国货与之竞争,以保持国内市场的垄断价格。  相似文献   

13.
提起美国学术界对美国外交政策、包括对华政策的作用,人们总要想到“思想库”。我国人最熟悉的是“兰德公司”这个名字,这与改革开放之初碰巧它最先被介绍到我国有关。实际上,美国各类对政府政策直接、间接起咨询作用的机构远不止这一家。就对华政策而言,活动比较突出的是“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和“大西洋学会”,一些名牌大学的研究所也在不同程度上参与,而其中最主要、最集中的还是哈佛大学。战后几十年来,学术界在两国关系中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战后初期,为了维护通过雅尔塔协定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所取得的在中国东北的利益,苏联采取了大国合作政策。但是为了把东北变成符合自己安全利益的特殊地区,防止美蒋势力在东北占优势,苏联开始暗中支持中共力量在东北的发展壮大,以牵制国民政府。这一矛盾的双重政策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中共取得胜利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对美国的态度和情感是复杂的与对日本人的看法相比,中国人对美国人的看法要复杂得多。美国虽然早在鸦片战争期间就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但它在很长时间内不是国际政治的主角,也不是中外矛盾的焦点;它参与了八国联军的侵略,但又有率先退还庚子赔款余额之举;它在巴黎和会上提出著名的“十四点”,却又纵容日本吞并中国山东;二次大战中它是中国的盟友,有力支持了中国抗战,战后却支持蒋介石发动反人民的内战,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形象一落千丈;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在长时间内是中国的头号敌人,双方还在朝鲜战场上生死较量;为了共同利益,双方实现了关系正…  相似文献   

16.
章籁群先生:你问:苏联对于其东欧近隣的新民主国家,既然加以积极的支持,则美国对于其近隣的国家,当然也应该实施其杜鲁门主义,来支撑它们的反动势力了?关于这问题,请注意下面的几点:一、东欧许多国家,本来有的是封建落后、加上半殖民地半法西斯的政权。在第二次大战中,它们的人民起来打倒了法西斯侵略者,肃清了内部与侵略者勾结的卖国份子,它们在战后获得了解放,建立了由中间到左翼各政党的联合政权——这就是所谓新民主的政权。对于这样进步的人民政权,苏联在道义上加以支持,在政治和经济上加以援助,确是应该的。二、不仅苏联在道义上有支持东欧新民主国家的理由,还有在战后世界安全的建立上,苏联也有支持东欧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的战略调整中,借重盟友以分摊更多责任已成为一个重要政策取向。美国强调发挥传统盟友的作用,并要建立新的伙伴关系,以创新手段维护美国全球领导地位。美国作为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国家,在亚太地区安全和国际安全事务中具有主导性影响,其对华政策和立场必然会在不同程度上扩散到其整个同盟体系。近年来,美国充分利用亚太一些国家对中国快速发展的疑虑,拓展其同盟关系。如美日同盟的防卫范围已经从保卫日本本土扩大到周边地区,由美国单方面向日本提供安全保障转变为双向  相似文献   

18.
一美国总统肯尼迪上台前后,曾和民主党谋士们一再鼓吹要“重新研究”对华政策,表示“必须设法改进同大陆中国的往来”。与此同时,他们纷纷在美国报刊上发表“两个中国”的各种謬论,提出了各式各样的制造“两个中国”的新方案,作为“改变”对华政策的蓝本。综合美国报刊所传,美帝国主义制造“两个中国”的新阴谋大体有如下三种: 第一,是台湾成为“独立国”的方案。其主要内容是蒋介石集团的军队撤出金门和马祖;台湾“独立”,成为联合国的新会员国;中国“进入”联合国和安全理事会,但中国政府必须保证不以武力解放台湾。肯尼迪于1960年7月3日在答复英国“星  相似文献   

19.
1926年,中国共产党在“整理党务案”上向蒋介石的妥协退让,客观上为蒋介石叛变革命,把革命打入血泊中提供了条件,面对这一结果,共产国际及其驻中国的代表应负主要的领导责任。因为,妥协符合共产国际和苏联共产党当时的对华政策,所以“整理党务案”的大多数内容都很容易地得到了共产国际和鲍罗廷的认可。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共产国际代表错误地分析了当时中国的阶级状况,过高估计了国民党和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力量,而对中共和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则估计不足。  相似文献   

20.
战后初期,为了维护通过雅尔塔协定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所取得的在中国东北的利益,苏联采取了人国合作政策。但是为了把东北变成符合自己安全利益的特殊地区,防止美蒋势力在东北占优势,苏联开始暗中支持中共力量在东北的发展壮大,以牵制国民政府。这一矛盾的双重政策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中共取得胜利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