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O”的联想     
在26个英文字母中,“O”是一颗闪亮的珍珠,它排行15,“O”从不因为坐第15把交椅而自卑或自傲,它只是字母中平凡的一员,总是哪里需要哪里有我。记得五年级刚学英语的时候,老师为了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曾让我们把“O”与0”(零)联系起来记:“‘O’就是一个小小的‘0’,它们是一样的。”这时班里鸦雀无声,我陷入沉思之中,“它们难道真的一样吗?”零就是什么也没有,一片空白,它显得荒芜、孤独与自傲,而“O”它是一个英文字母,它有血有肉,有它的灵魂,有它的思想……“O”的灵魂是伟大的,它为许多个英文单词献身,正因为有它…  相似文献   

2.
宋晚晚 《小学科技》2009,(10):21-22
这是一张神奇的“魔盘”,它不仅能“演唱”时尚动听的流行歌曲,还擅长“演奏”悠扬舒缓的古典音乐,它就是音乐光盘。音乐光盘是如何诞生的?  相似文献   

3.
《青年科学》2013,(2):44-44
据外媒报道,小狗“迷你”身长不到18厘米,是英国体型最小的狗狗。日前,“迷你”的主人第一次带它外出散步,但由于“迷你”的体型过于小巧,主人怎么也买不到适合它的项圈,便只好将狗狗牵引绳供人手握的绳圈套在了它的脖子上。因为体型太小,散步对于“迷你”来说也是一件辛苦事。即使它全速前进,也很难跟上主人的脚步。散完步,它便会钻进主人的手提包里,好好歇一会。为了给“迷你”保暖,主人还用儿童袜子给它做了一件小衣服  相似文献   

4.
雷家强 《奇闻怪事》2007,(12):46-47
人的生命里有三种“家园”:一是现实的家园,它为人们提供“安身”的地方;二是知识的家园,它为人们提供“治愚和致富”的可能;三是心灵的家园,它为人们提供“安心”的地方,在那里,人们可荡涤心灵,感悟生活,憧憬未来。长期以来,教师应试性的教学现实和“灰暗”的未来导致教师心灵家园的衰败,心灵甘泉的枯竭,教师可“安身”,不“安心”,甚至是不甘心。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这不仅成了一些病人甘于忍“苦”服药的精神支柱,而且不少人把它推而广之,成为一种生活哲理。尤其是将它推到教育工作中,于是得出一个结论:要教育好学生,使用的“药”以“苦”为良,似乎“药”越“苦”,“疗效”越大。  相似文献   

6.
吴旭兰 《奇闻怪事》2005,(12):42-43
《白蝴蝶之恋》是一篇小美文.感情细腻真挚.深沉含蓄。耐人寻味。“小蝴蝶”“白得像一片小雪花,轻柔纤细.楚楚动人”,更何况是“春寒料峭”“一阵冷雨”之后,翅膀“沾湿”“张不开来”,“奄奄一息,即将逝去”之时.它的“纤细”,  相似文献   

7.
方志是一种特殊的史著体例,它的出现有其阶级性。方志因其内容涵盖广泛、详实,在保存地方史料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它具有“资政”、“存史”、“兴利”、“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8.
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英译由“Friendlies”改为“Fuwa”,是“中国英语”可接受性的又一佐证。它表明,“中国英语”在译介中国文化方面有着自身的优势,它将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中“他”和“她”的使用功能不完善和第三人称代词三分法具有缺陷,网络新词汇“Ta”的出现与广泛应用是对这个缺陷的一种补充和自我完善。“Ta”的意思是“他”或者“她”,是一种不明性别的指称。该词的实际功能相当于一个第三人称代词,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其实是一个汉语拼音形式的字母词。本文对“Ta”出现的理据性做了解释,从字母词和汉字拼音化的角度考察“Ta”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并客观地看待“Ta”的存在性,提出对待“Ta”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反对阐释”和“新感受力”是苏珊·桑塔格早期美学思想的主要观点和标志性词汇,它们对于当下的文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反对阐释”即反对对文艺作品内容作深度解释,它为当下文本被“过度阐释”这一文学问题提供了理论解决策略。“新感受力”强调的是一份完整的感觉体验,而文学鉴赏与创作作为一种过程体验,实现了文学审美的“浑融性”诉求。随着理论语境的不断转换,“反对阐释”也体现出一种时代性,带有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意味,它深刻改变了传统的图一文相互印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文化”一词很早见于我国古籍。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在《说苑》中说:“凡武之兴,谓不服过;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西晋文学家束《补亡诗》说:“文化内辑,武动外悠。”考察它的含义,前者是“文治教化”的意思,后者是与“武功”相对应的词汇,包含着“文治”的意义。古代语言中的“文化”概念均与现代文化学所运用的“文化”一词有区别。在现代科学上,“文化”是一个含义十分广泛的概念。尤其是在人类学上,它是一个极端重要的科学术语。在欧洲,1420年时“文化”一词尚系指“农耕”。1865年,英国人类学派的创始人E·B·泰勒在…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对ZI世纪的教育提出了一个总的指导思想:那就是“学会关心”“关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社会和国家的利益”“关心其他物种”“关心地球的生活条件”这就要求从小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所谓“利他行为”就是对他人对社会有利有益的行为,它是人们出于自愿的,并不企图得到任何报酬或奖赏。它的目的只在于为他人或大多数人谋利益,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它是最高层次的亲社会行为,是一种高度社会化了的行为。但由于当个幼儿的“独”字,致使许多家长缺乏现代教育意识,再加…  相似文献   

13.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股在当今世界影响广泛的西方社会思潮,它借助于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哲学或社会思潮来“补充”马克思主义,因此,“西方马克思主义”名为“马克思主义”,实则一种徒具“马克思主义”形式的变相的西方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14.
鲁迅《文化偏至论》一文中的“偏至”内涵不尽同于“偏激”“偏颇”;它指的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形式,它是鲁迅的一种历史文化观;是鲁迅人的价值观、美学观、思维方式的世界观基础。  相似文献   

15.
魏俊霞 《科学世界》2014,(10):20-43
信息素(pheromone)是一种神奇的物质,它可以把异性“神不知鬼不觉地”地引诱到身旁。很多人一听到“信息素”这个词,马上就会联想到它是一种类似春药的神秘莫测的物质。  相似文献   

16.
一次六年级数学期中测试,有一道这样的习题“100的3/5,加上它的1/4,和是多少?”对于这道习题引起了许多教师的争执。一部分教师认为应该列式为“100×3/5+100×1/4”或“100×(3/5+1/4)”,理由是题目中“它”是指“100”。而另一部分教师则认为,题目中“它”是指“100”。而另一部分教师则认为,题目中“它”是指“100的3/5”,应列式为“100×3/5+100×3/5×1/4”或,“100×(1+3/5×1/4)”,原因是“100的3/5”后面有一个逗号,所以“它”应指前面的整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透视社会变迁中中国农村性道德的“破”与“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道德是社会道德渗透在两性生活方面的行为规范,是衡量人类两性关系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性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不可避免会受到经济基础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因此,社会变迁中,中国农村传统性道德必然面临“破”的危机,它将严重影响人们性生活的健康发展,所以社会变迁过程中需要一种新型性道德的“立”。那么,如何正确认识社会变迁中中国农村性道德的“破”与“立”呢?本文为此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提到“寒号鸟”或“寒号虫”,也许有人知道它是一种动物,但亲眼见过的人却不多,而知道它的粪和尿就是中草药“五灵脂”(主治心腹冷气、小儿惊风、多种妇科病、各种疼痛及蛇虫咬伤等症)的人就更少了。过去,有些人曾因“寒号鸟”能滑翔而把它误当成了鸟。实际上它是一种全身披有细而长的毛,耳基部具黑色簇毛,尾粗长,毛蓬松,前后肢之问生有宽大带毛的翼膜,适于滑翔,能在树上、岩壁上或墙上攀爬自如的兽类。  相似文献   

19.
“词话”一词,本身就带有说唱文学的鲜明特点,“话本”是指“说话”艺术的文字稿本。《金瓶梅词话》的故事结构虽然在相当大程度上保留着明显的“话本”风格,但它已是第一本以它话写的世情章回小说了。  相似文献   

20.
蔡元培先生主政北大提出的“兼容并包”的方针,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家的“家珍”。由于它“可爱而不可信”而流于清谈。阶级论者过去说现在嘴里不说而仍认定它是“调合论”、“折中论”,激进主义者说它是“妥协论”,头顶上的辫子剪掉了,思想上的辫子还拖拉着,西化派又认为它是“过时”的昨日黄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