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诗人曹松创作甚丰,留给后人一百多首诗歌。在这些诗歌中,诗人经常运用云月意象来表达自己常年漂泊、沦落他乡的凄苦的心境,又运用鹤泉意象营造清幽的环境来慰藉自己。通过对曹松诗歌意象的研究,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出这个封建时代的士子一生凄苦矛盾的心境,这对诗人的研究无疑是有巨大帮助的。  相似文献   

2.
意象往往是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寻找的具体象征意味的形象;诗以曲为美,那么,意象就显得举足轻重。本作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以意象为主题现身说法,意象之于诗歌的作用就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3.
西川诗以精彩纷呈的诗歌意象世界著称,其中又以"光"的意象谱系尤其引人注目。以"光"意象为焦点来透视西川诗歌的精神意蕴及叙事策略,西川诗中的"光"意象服从于他对命运主题的表达,命运主题统领着诗人对神与世界的探索。诗人用光的有无、明暗表达世界的样貌,又用世界的样貌虔诚地诉说着对神与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在爱尔兰诗人叶芝的早期诗集《玫瑰》之中,诗人采取了多种不同的诗歌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诗歌中“赋”的手法的运用,二是哲理意味在诗歌中的传达,三是通过直白质朴的诗歌语言达到独特的诗歌效果。多种手法的并列使用既造成了叶芝诗歌纷繁多变、关不胜收的奇丽景致,又为我们理解叶芝后来不同时期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我国诗人历来重视用意象来表达感情.在阎尔梅的诗歌中松意象出现次数较多,其具有倾诉悲怀、表现高洁的人格品性、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等内涵,对传统松意象的用法有所突破.对阎尔梅诗歌中松意象的研究,能够看出阎尔梅思想与情感的变化,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诗人.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杜甫诗歌中所使用的马与鹰这两种物象入手,简要分析了杜甫在诗歌创作中所运用的意象同诗人的创作思想、艺术手法以及创作环境等之间的联系。试图通过对杜诗中一些意象的解读,去弄清诗人的创作与时代、社会现实及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意象是诗歌的普遍艺术,也是揭示诗歌内部构成奥秘的一把钥匙。诗歌意象化是对传统式具象化的直述其事和直白式抒情的反拨。意象变形是指诗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对表现对象原始形态的改造和变形。意象变形同时也是现代主义诗歌最重要的艺术手段和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8.
意象思维是中国古代特有一种思维方式,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诗学评论,即通过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思。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无疑就是其中的美学典范,文本中有着大量的精炼性词组构成的密集意象群,以此来体现古典文人的诗歌创作论和诗歌批评论。同时由于司空图的妙笔生花,《诗品》集诗学与诗歌一体的文本特殊性,又分析了《诗品》意象下所隐含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9.
意象是诗歌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元素,而意象之间的组合方式及对立关系又是诗人表达情感的重要形式,即诗歌的张力。中英诗歌的意象张力体现在具体与抽象、客观与主观、时间与空间以及异质意象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  相似文献   

10.
翟永明是后朦胧诗和女性诗歌的代表诗人。她的诗歌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黑色时期”和“白色时期”。她黑色时期的诗歌大量地运用黑色意象群,并大量地抒写梦幻,从女性的视角来观察女人的命运;她白色时期的诗歌则大量地运用白色意象群,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一切。总之,翟永明前后期的诗歌,由于采用了独特的视角、个人化的思考以及独特的表现手法,因此她的诗歌获得了一种美学上的独特力量。  相似文献   

11.
意象派诗歌是美国现代诗歌的开路先锋,代表人物主要有:庞德、H.D.罗厄尔等。他们在对待诗歌"意象"上,主要强调意象和"意象并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罗伯特·勃莱、詹姆斯·赖特等把意象派诗歌发展成深度意象派诗歌,无论是诗歌理论或是诗歌创作实践,他们在对待诗歌"意象"上与庞德的意象派诗歌有着一定的差异;他们也强调诗歌的意象,但认为深度意象是对无意识的开掘,强调意象的跳跃和比喻的转换。通过从定义和概念、哲学基础、文化来源以及创作实践四个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意象派诗歌和深度意象派诗歌在"意象"处理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强调写诗要搞点幻想,这不仅是诗歌创作的特殊规律,也是毛泽东个人审美情趣的反映。没有幻想和想象就没有文艺创作,也没有诗歌。诗歌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必须借助于意象,意象必须具有独特的个性,才会富有情趣。没有想象,就不能进入创作的自由境界。毛泽东诗词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林丽 《科技信息》2009,(8):114-115
王维和华兹华斯都是著名的自然诗人。他们诗中关于自然的意象千千万万。本文就选取其中一意象——“鸟”在诗中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的比较来说明两位诗人诗中所描写的不同的“自然”。  相似文献   

14.
李晓琴 《咸宁学院学报》2007,27(4):109-110,117
意象是诗歌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它贯穿于诗歌创作的全过程。意象的生成是主观之情与客观之“象”于瞬间所达到的契合;就其构成时的特征而言,它受诗歌整体内在结构的支配。意象的种类按其性质的不同,它可以分为自然界的、社会生活的、创造的、虚构的等四大类;从其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来说,它可以分为单一意象和多个意象;从其与诗歌的鉴赏关系来说,它是进入诗歌鉴赏的一个必经之境。  相似文献   

15.
钱钟书先生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通感"的概念,即"以感觉写感觉"。俄国象征派诗歌中大量运用了这一艺术手法。与象征派诗歌不同,叶赛宁以"诗人对世界的感觉"将其运用得出神入化,在其诗歌里,他塑造了一系列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知觉意象,通过这些意象的塑造,表现了年轻诗人对生活、对大自然真挚的热爱。  相似文献   

16.
美国诗人斯奈德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模仿了单音节结构、词的省略以及意象叠加等中国古典诗歌手法.中国古典诗歌风格对斯奈德的影响,使他成为美国文坛独树一帜的诗人.  相似文献   

17.
吴慧丽 《科技信息》2010,(3):I0231-I0231,I0235
罗伯特·弗罗斯特作为“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看似平淡无奇的景物,来表达深刻的哲理和意象。“树”和“树林”是贯穿弗罗斯特诗歌的意象,它们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它们在诗中的重复出现常常暗示着广大而普遍的理念的存在:通往理想的阶梯,生命的轮回和幽深的神圣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跨行是传统西诗创作中经常用到的行文手段,最早被用于隔断句式和表现音韵。通过对跨行在诗歌创作中的功能的进一步研究,证实跨行除了以上两种功能,还可以起到把重要语词置于醒目位置、改变诗歌节奏及营造图式意象等作用,促进诗歌的思想表达,推动诗歌的主题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清代诗人和瑛的诗歌创作中,表现有关西藏的诗篇占其全部诗作的将近一半,足以证明西藏对和瑛诗歌创作的影响。文章以和瑛创作的有关西藏的诗歌为研究对象,试图再现其出入西藏的活动情况,通过其对西藏历史风云的追述、西藏具体风物的描绘,探究这些因素对诗人诗歌作品内容、情感和诗人心态的影响,从而论证西藏这一特殊地域与和瑛诗歌创作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后世敬仰的“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两位著名的诗人,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歌。李白、杜甫的诗歌思想有着一致性,他们同样爱祖国、爱人民,关心国家的命运,关心人民的疾苦。本文主要从诗歌创作方法、诗歌风格、诗歌表现意象三个方面比较了李白与杜甫诗歌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