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安徽省山岳型旅游地开发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安徽省的黄山、九华山、齐云山和天柱山四座名山的旅游资源和现有开发水平为基础,建立山岳型旅游地评价模型:在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并说明评价结果与评价因子的匹配关系,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加速安徽山岳型旅游地的进一步开发。  相似文献   

2.
旅游业被看成是第三产业的龙头,而山岳型专项旅游与户外旅游则被认为是大众消费的新热点。构建山岳型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以旅游业和户外休闲产业的发展为导向,促进南岳衡山专项旅游的开发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旅游资源开发融投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安徽省旅游资源开发融投资现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安徽省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4.
山岳型旅游风景区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就山岳型旅游风景区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筛选建立了山岳型旅游风景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了脆弱性评价标准体系,构建了山岳型旅游风景区生态脆弱度计算公式,并根据脆弱度值将山岳型旅游区划分成五个不同的脆弱级别.利用建立的评价方法对长白山旅游风景区生态脆弱性进行了案例研究,得出长白山旅游风景区为高度脆弱级旅游区.  相似文献   

5.
黄山地质旅游景观成因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山是世界著名风景名山,地质旅游景观类型多样,其形成以地质构造为基础.第四纪冰期时黄山为季风型冰缘环境,寒冻风化作用强烈,在流水、风力、生物等外营力作用下,形成了山峰林立,怪石嶙峋,千变万化的地貌旅游资源,以花岗岩山岳旅游地貌景观为特色.地质旅游景观的形成具有明显的边际效应和景观增值效应,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6.
边缘型山岳旅游地是山岳旅游地中特殊却广泛存在的一种类型.随着大众旅游消费结构的改变、交通运输的发展以及核心旅游地环境容量的超载,边缘型山岳旅游地的开发与研究价值日益凸显.以安徽齐云山为例,从区位空间、自身资源、发展模式、政策惠及和经营管理等角度剖析了边缘型山岳旅游地的形成机理,提出了突出产品差异、联动借力发展、多元立体营销、稳定经营管理和重视社区参与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7.
明月山以丰富的山岳旅游资源与温泉旅游资源的结合成为江南最后一块旅游开发处女地,经多年开发,其产品开发周期和发展机遇都处在关键时期。如何破解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旅游业发展难题,本文提出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邹政 《皖西学院学报》2010,26(2):151-153
安徽省生态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得天独厚。当前安徽省生态体育旅游业发展步伐较快,但是,同时也暴露出如下问题:缺乏健全的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机构或组织团体;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南北不平衡;资源开发深度不够。因此,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开发与管理安徽省生态体育旅游资源,以推动我省社会经济科学发展,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旅游灾害概念探讨和类型划分的基础上,以五岳之首的泰山为例,对山岳型旅游灾害的基本类型、典型特征及防范对策进行初步研究,发现山岳型旅游灾害有其独有特点,以泰山为例进行了详细说明,并针对这些特征提出了泰山旅游灾害的防治对策,以期能对山岳型旅游灾害防治的宏观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试论华山地区温泉旅游开发的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消费方式的改变,休闲度假成为旅游新方向.作为休闲度假产品的典型--温泉旅游在这一时期得到迅速发展.与此同时,温泉项目投资正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延伸.然而,这种大规模的开发在中西部尤其是山岳地区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假如不对这些因素进行科学分析,而进行盲目开发,势必导致当地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以陕西华山地区为例,对温泉旅游开发的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以求我国中西部尤其是山岳地区温泉旅游能健康、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黄山地质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以花岗岩山岳地貌旅游资源为特色,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三:第一是地质构造基础;第二是第四纪冰期时冰缘环境下的外营力作用;第三是地域交界带上的边际效应和景观增值效应.  相似文献   

12.
安徽旅游市场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安徽省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市场广阔,市场开发潜力巨大.为了使安徽省客源市场进一步扩大,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使旅游业早日真正成为安徽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本文在对安徽省国内、外客源市场现状和旅游市场开发潜力的具体分析基础上,指出了安徽省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客源市场和旅游产品的定位与开发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推进山岳旅游区旅游产业集群建设,实现旅游产业合理布局。方法实地调研、实证分析和查阅资料相结合。结果山岳旅游区旅游产业集群处于集聚阶段。结论山岳旅游区应大力引导和发展城镇型集聚区;适度发展和扶持社区体验型集聚区;谨慎发展度假疗养型集聚区。  相似文献   

14.
参考我国山岳型旅游地旅游资源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了包含3个评价项目共18个评价因子的太姥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太姥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太姥山风景名胜区在5个评价等级中明显趋向好和很好两级,旅游资源质量总体达到良好水平.  相似文献   

15.
论古村镇保护与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保华 《工程与建设》2009,23(5):621-623,677
针对古村镇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文章以安徽省桐城市孔城古镇规划旅游开发为例,阐述了古村镇旅游开发保护文化资源的重要性,提出了保护步骤、保护措施,以利于古村镇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16.
九华山旅游者人口学特征及其行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九华山国内旅游者抽样问题调查获得的1604份有效问卷分析,发现九华山得较一般山岳型旅游地具有老年人口、女性旅游者比重较大的旅游者重游率高等特点,旅游者放行行为偏好反映了宗教名山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要加强宗教名山旅游形象设计、建设和保护,强化旅游管理,增强“旅游服务质量是维持旅游地生命”的意识。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活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文化振兴不可或缺的内生力量.基于安徽省国家级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等空间分析方法探究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通过调研利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价等级.结果表明:(1)安徽省非遗项目涵盖到名录中的全部10种类型,传统技艺类占比最高;(2)安徽省两级非遗项目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典型的强集聚型分布特征;(3)安徽省国家级与省级非遗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分别形成了“一核多团”与“一核两带”的分布特征;(4)在安徽省非遗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中,文化地域特色、文化研究价值、资源稀缺与独特性等指标权重排序靠前,是影响安徽省非遗旅游开发价值的重要因素;(5)安徽省非遗综合评价值为2.715 5,旅游开发价值较高,但非遗的社会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8.
张阳  郭威  查方勇  寇猛 《河南科学》2019,37(3):484-489
以陕西少华山地质公园太古宙片麻岩地质遗迹和花岗岩山岳地貌景观为评价对象,在对公园区域地质背景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公园的地质旅游资源类型.运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对少华山地质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进行了评价,并给出了详细的评价结果分析.研究表明,少华山地质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评价等级为优,反映了公园突出的地质旅游资源禀赋,具备很好的开发前景.单项评价中科普价值评价最高,凸显了公园完善的科普展览与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19.
基于遥感、地质、地理等多源数据,依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调查和评价了三亚市23处地质旅游单体.结果表明,三亚发育有山岳、滩地、海岛、峡谷、岩石洞与岩穴、地热与温泉、观光休憩湖区、悬瀑和跌水、观光休憩河段等9种地质旅游资源类型,大部分属于4、5级优良级旅游资源.其中,评价等级较高且尚未开发的六罗峡谷和落笔洞的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可组合为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的景区.为打造三亚地质旅游品牌、发展旅游经济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旅游资源非优区旅游发展研究——以安徽省来安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旅游区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研究对于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旅游区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区位交通、市场、经济、政策等影响因素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划分为综合型、区化市场型、普通型、欠发达型4种类型,并依其旅游发展主导因素的特征,提出相应的开发策略,最后以安徽省来安县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