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考察朝鲜总督府观测所的建立、发展及其主要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该所主要创始人和田雄治以及《朝鲜古代观测记录调查报告》的另一位作者关口鲤吉的生平及其研究成果进行整理,探讨了《朝鲜古代观测记录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及其中三个重要研究方向的得失优劣。和田雄治与关口鲤吉分别在气象和天文领域,利用李氏朝鲜的古代记录研究了半岛气候变化和彗星运动规律。和田还编绘、分析了汉城140年间雨量和雨日变化图表,并通过对测雨器的实物研究解决了《风云记》等在数据来源可靠性方面的问题。关口力图复制和田的研究范式,利用朝鲜的"星变测候单子"验证近代彗星研究。由于这些记录以及气象和天文各自领域的一些特点,限制了二人研究方法的普适性。同时,关口的研究不及和田的可靠、深入。和田雄治与关口鲤吉之后,科技史研究在总督府观测所停滞不前。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科学家宣称在67P彗星表面探测到氧分子,这是罗塞塔探测器获得的“最惊人发现”,也改变我们对太阳系形成的理解和认知。如今最新研究则表明67P彗星能够在深太空中制造自己的氧气。虽然氧分子普遍存在于地球,但在宇宙空间却很少能观测到它。事实上,天文学家仅两次在太阳系外探测到氧分子,并且从未在彗星上发现氧分子。最初解释是环绕67P彗星周围的  相似文献   

3.
西方流星、彗星观念在中国的传播是明末耶稣会传教士在华传播科学知识的一个案例,由此可以观察到晚明来华传教士对西学的传播模式和中国学者对西学的接收模式。通过梳理和解析相关著述文献,可以发现,西方流星、彗星观念最初是作为气象学知识被引入中国的,但第谷大彗星的发现使得西方天文界对彗星的理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教士们的传播内容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明末学者熊明遇等人在融合中西传统自然哲学的基础上接受了作为气象学知识的西方古典流星、彗星观念,建立了一套独特的解释自然的方式;而重归天文学领域的西方彗星观念却并未在中国学者中产生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交食观测和记录是中国历代皇朝所十分重视的礼制活动之一。按照一般的应象,这些观测和记录的过程总体上是客观的。本文对清钦天监档案中的交食观候报告进行了分析,发现从康熙末到咸丰初的观候报告中开列的交食数据几乎都是照抄预报。这说明,清朝的交食观测与记录的过程并非像我们想像的那样科学和客观,而只是流于形式。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一在于清朝当政者对于“钦定”历法权威性的过度自信,二在于传教士想通过掩饰其所传历法的实际误差来维护其在华的既有地位,以利于传教的开展,三则在于钦天监官员的怀禄顾位的心态。  相似文献   

5.
正哈勃空间望远镜发现了一颗奇怪的小行星——P/2013P5,这个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奇特小行星,就像一台宇宙中的草坪洒水器一样,向太空中喷射出由尘埃构成的6条尾巴。一般人们认为彗星才会有尾巴,小行星是没有尾巴的,但最近一些观测显示小行星也有尾巴,这是否是普遍现象,小行星长尾巴究竟是怎么回事?有尾巴小行星并不是彗星  相似文献   

6.
海峰 《科学大观园》2013,(24):65-66
2013年11月29日凌晨2点40分前后,ISON彗星在距离太阳表面仅有大约110万千米的近距离上飞过。整个世界都被这次“飞蛾扑火”般的事件吸引。ISON彗星正式编号为C/2012S1,其源自遥远的奥尔特云,距离太阳几乎有1光年,它从那里抵达现在的位置几乎已经整整飞行了100万年。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历史上关于仙女座流星雨的记载进行收集、整理和校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得出5项结果:(1)比拉彗星在分裂之前曾有5次大量抛射物质,而这种抛射有四个回归周期一次的规律,证明引力效应对比拉彗星是周期性的.(2)抛射方向都是向前,所以火箭效应非常明显;周期不断缩短,但不均匀,平均每回归一次缩短9天;轨道偏心率不变小.(3)彗星碎解后,流星尘云分布的轨道宽度1798年为1千万公里、1885年为580万公里;向轨道两侧的扩散速度为每秒0.69米,为彗星分裂后二彗星体的分离速度每秒7米的1/10倍.(4)以H.A.牛顿对1885年出现的流星雨密度的统计值为基础,对中国记载的几次最大的流星雨的密度和总量进行估算,包括对古代和民间记载的流星雨数的几种模糊概念,如星陨如雨、不可称数、无数、众多等,做出最低下限的估算;对伴随流星雨出现的一些特殊现象,如天空亮度足以掩星盖月、出现极光式的发光现象、大气发声和观测者的心理恐惧等所包容的流星密度和总数,也做出估算.(5)解释中国历史上惟一一次记载的"月如坠地"现象.  相似文献   

8.
礼制、传教与交食测验--清钦天监档案中的交食记录透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交食观测和记录是中国历代皇朝所十分重视的礼制活动之一。按照一般折应象,这些观测和记录的过程总体上是客观的。本对清钦天监档案中的交食观候报告进行了分析,发现从康熙末到咸丰初的观候报告中开列的交食数据几乎都是照抄预报。这说明,清朝的交食观测与记录的过程并非像我们想像的那样科学和客观,而只是流于形式,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一在于清朝当政对于“钦定”历法权威性的过度自信,二在于传教士相通过掩饰其所传历法的实际误差来维护其在华的既有地位,以利于传教的开展,三则在于钦天监官员的怀禄顾位的心态。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的第一张天气图是因克里米亚战争而诞生的. 早期的气象观测并没有统一的观测规定,获得的数据也不实时交换.按照专门规定的数字和符号把收集到的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气象观测记录填在一张图上,在图上进行分析研究,这种图就叫天气图.  相似文献   

10.
晨风 《科学大观园》2013,(22):69-69
一个南非科学家小组及其国际合作伙伴近期找到了首个曾经有彗星冲入地球大气联并发生爆炸的证明,高温冲击波摧毁了其所经过路径上的所有生物。这项发现不仅提供了首个确凿的证据证明在数百万年前曾经有彗星撞击地球,未来它也将帮助我们理解太阳系的形成之谜。南非金山大学教授大卫·布劳克表示:“彗星时常造访地球的天空,它们实际上就是一螳冰雪物质和尘埃混杂征一起的脏雪球.但在此之前人们还从未在地球上找到过确凿的可被证明是源自彗星的物质。”在大约2800万年前,  相似文献   

11.
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初期欲在世界多国开展钩虫病防治公共卫生项目。胡美作为雅礼医院和湘雅医学院的创建人,为了拓展他在中国的卫生教育事业而谋求洛克菲勒方面的资助,积极与洛克菲勒基金会下属的国际卫生基金会展开合作。帮助美方将钩虫病防治项目引入中国。作为跨国事业的中间人,胡美实质上扮演了洛克菲勒基金会首次在华公共卫生活动推手的角色。  相似文献   

12.
在对古代典籍中关于恒星亮度、亮变记载全面整理的基础上,对恒星亮度梯度记录作了详细的分析,证明中国古代也有类似6等级的亮度分级方法;对古代所有提到"消失"光变描述的星官,作了现代变星的对比证认,证明这些记载描述的都是大气消光现象,而非古人注意到了星官中有变星存在;对全天三大变星--大陵五、造父一、蒭藁增二的古代光变描述的全面分析,证明中国古代对这三颗最著名的变星都没有明确的光变记载;经全面分析古代记录,得出中国最早的变星记录出自<明史·天文志>载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井宿七的光变记录,其时代虽然较晚,仍然比西方最早的变星记录早了200年.  相似文献   

13.
安徽阜阳西汉汝阴侯夏侯灶墓中出土有一件"不知名漆器",功能不明。经分析,该器物带有测定春秋分和冬夏至正午影长的功能,是迄今所见的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圭表实物。另外,学界对该墓出土"二十八宿盘"的功能争论不决。经研究,同墓出土的"栻盘架"可以把该盘支撑到赤道面内,从而形成迄今所见最早且具有确定年代的赤道式观测仪器。  相似文献   

14.
对"李约瑟难题"质疑的再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约瑟难题”有其合理性。质疑难题的“无科学说”、“伪问题说”和“有毛病说”涉及到历史观、科学观、科学史观和方法论等深层次的问题,如“无科学说”只承认中国古代有技术而不承认有科学,否认中国古代科学的光辉成就,是科学史上的一种西方中心论;“伪问题说”反对科学的连贯性和普遍性,是一种科学特殊论和唯近现代科学论,带有“辉格”的色彩;“有毛病说”反对假设的和逆史实的编史学,是一种狭隘的历史观,不利于历史学的现代化。以上诸说在方法论上有一个共同点,都陷入了形而上学的误区,反对李约瑟创立的中西科学史研究的比较法。“李约瑟难题”是李约瑟中西科学史研究比较法的杰作,对中西科学发展史作了共时性的横向比较和历时性的纵向比较,从而抓住了其中的主要矛盾,具有高度的辩证性,对于揭示中西科学发展的历史规律是很有益的。因此,应以辩证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西科学发展史和理解“李约瑟难题”。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一本美国出版的技术史年表提供的3329条数据,本文通过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了世界技术成果时空分布的量化特征及世界技术中心的转移.从时空上看,世界技术中心是在转移的,转移顺序大体上是: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希腊、古罗马→中国→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本文从技术门类层次上揭示了近现代世界技术中心转移规律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6.
水晶球宇宙体系是明末西方传教士最早介绍入华的宇宙结构学说,与天主教义紧密相关.文章全面梳理了明末传华的这一理论及其西方来源,以及在明清之际所造成的反响.利玛窦根据丁先生<(天球论)注解>所译介的水晶球宇宙体系最为系统,影响也最大.水晶球宇宙体系虽是当时欧洲正在被淘汰的理论,但因它较早传入中国,对当时的士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就是在西方天文学大规模传入中国之后,对那些追求宇宙真实结构的人而言,依然深有波及.水晶球宇宙体系对明清之际中国人宇宙观的塑造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四川绵阳双包山2号西汉墓出土一块银白色膏状金属,据检测,它主要由液态汞和金汞合金颗粒组成,即所谓的金汞齐;结合文献分析,可知它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方士的炼丹实物;同墓出土的银缕玉衣、木璧、人体经脉漆雕、陶质丹丸等文物是炼丹实物的旁证。  相似文献   

18.
徐有贞(1407~1472年)是明代一位历正统、景泰、三顺三朝的大臣,就其政治表现,史家多将他列入奸传,但他又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景泰四年(1453年)底,徐有贞命往山东张秋治水,为说服明代宗及众朝臣同意其“开分水河”的治水主张,他做了水箱放水实验。已有学者注意到《物理小识》中有关此实验的记载,但或不解其意,或言之有误。该文通过史料分析和对徐有贞水箱放水实验的物理学解释,得出以下结论:徐有贞的确  相似文献   

19.
2005年在山西襄汾陶寺镇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观象台遗址——陶寺观象台,它呈扇形结构,主要由1个观测点和东侧的12条观测缝组成。为考察其作为古观象台的必要条件,借鉴现代实测方式,采用计算机系统对其在BC 3000—BC 1000年间作日切山顶的模拟观测,结论是该观象台可能的观测年代应早于BC 1500年,且最佳观测年份为BC 1956年,12条缝能观测21次,平均每缝的观测误差为0°.11,最大误差0°.7。观测日期与邻近节气的平均误差为4.5日。指出:观象台的观象目的可能是对陶寺文化中特定的时节(也许是处于萌芽状的节气)进行观测,亦或用以提供进行祭祀等重要活动的时刻。但由于该遗址的地表部分不存,已知信息有限,故难作准确推论。  相似文献   

20.
贸易术语是进出口商品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贸易术语下买卖双方承担的责任、义务以及风险大相径庭,《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解释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最新版本《202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于2020年1月1日正式实施,将给世界商品进出口贸易带来重大影响.与2010年版本相比,2020年版本对贸易术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