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中成 《遵义科技》2006,34(2):26-27
水稻免耕直插栽培是指在上一季水稻收获后,稻田不经任何农具翻犁整田,而是深灌田水,使稻桩自然腐烂,来年在水稻移栽前用除草剂除去田间杂草及落粒谷苗后直接将秧苗移栽到田的一种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2.
免耕水稻早发及产量形成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免耕水稻早发及分蘖成穗特性,结果表明:免耕水稻的早发性,与免耕水稻浅插关系密切,栽插深度对不同耕法水稻分蘖性的影响有明显差异,免耕浅栽水稻具有稳定的分蘖成穗特性,成穗率庙常规密度栽培下,其单株好粒产量比耕翻浅栽、免耕深栽和耕翻深栽分别高4.7%,15.7%和24.9%,水稻的免耕栽培,充分利用了水稻浅插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3.
袁中成 《遵义科技》2006,34(3):20-21
水稻免耕抛栽技术是近些年来水稻栽培上的一项新的耕作栽培技术,它具有省工、省时、省力、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优点,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为此,本人在多年的农业技术推广岗位上,分别在我市大同镇、石堡乡作了如下水稻不同前作物(小麦、油菜、马铃薯、蔬菜)免耕抛栽的试验。  相似文献   

4.
试验以免耕1~10年稻田和免耕3~6年后复耕1次、复耕2次、复耕3次稻田为对象,探索不同免耕年限与复耕次数对稻田土壤容重和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土壤表层还是下层,免耕土壤容重总是大于翻耕土壤,且随着免耕时间的延长,其土壤容重逐渐加重,免耕3年及以后处理土壤容重显著大于翻耕处理(P 0.05),随着复耕次数的增加,土壤容重逐渐降低。连续免耕1~5年的田块,免耕栽培处理水稻最高苗和有效穗以及产量均表现为比翻耕栽培处理高,免耕6年处理表现相对平缓稳定,免耕7年及以后分蘖能力和产量明显下降。免耕3~5年后进行复耕处理水稻分蘖能力和产量总是低于对应的免耕4~6年处理,且随着复耕次数的增加差距逐渐扩大,免耕7年处理水稻分蘖能力和产量与免耕6年后进行复耕1次处理基本持平。结论:稻田免耕应以6年内为宜,当稻田连续免耕超过最适年限后,需要复耕作业,复耕1次即可。  相似文献   

5.
稻田垄作免耕对根际土壤有机碳及颗粒态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稻田免耕长期定位试验站为平台,分析不同耕作制度对稻田根际土壤有机碳(SOC)和颗粒态有机碳(POC)的影响,并与非根际土壤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长期实行垄作免耕(水稻—油菜)的方式下,根际SOC和PO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耕作方式,而实行水旱轮作(水稻—油菜)方式下二者含量均最低.垄作免耕(水稻—油菜)根际SOC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壤,而其他耕作处理均为根际低于非根际土壤.另外,垄作免耕(水稻—油菜)根际土壤POC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壤,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常规平作(水稻—冬水田)也为根际大于非根际土壤,但差异不显著;其余耕作处理根际土壤POC含量均表现为非根际大于根际土壤,且差异均不显著(p>0.05).垄作免耕(水稻—冬水田)和垄作免耕(水稻—油菜)SOC和POC含量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表明免耕方式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的保护和稳定.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免耕小麦高产栽培管理技术措施。免耕小麦指在秋粮作物收获后,采取一定的栽培管理措施,不用翻耕,直接在坂田上进行播种而获得较高产量的一项新技术,与传统栽培措施相比较,免耕小麦具有省时、省工、节本、增效的优点,对于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与产值,减轻劳动强度,缓解劳动力不足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沙永秀  封秀芹 《汉中科技》2006,(6):33-33,35
油菜是陕南的主要油料作物,在秋播中占主导地位,种植面积已经超过了小麦,仅汉中市油菜种植面积就达110多万亩。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效益农业的发展,传统的耕作栽培方式受到了挑战,省力、省工、轻简、节本的免耕环保栽培技术越来越受到各级关注和广大农民的欢迎。我县2002年引进半免耕盖草栽培技术,经过3年多的试验、示范,2005年秋播推广面积达5.2万亩,平均亩产达165公斤,较常规栽培方式亩均增产5%-10%,节约投资50元-60元。  相似文献   

8.
卢天刚 《遵义科技》2007,35(3):21-23
油菜免耕栽是一种节本增效的栽培措施,特别是在目前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的情况下,探索其适宜我县的油菜节本增效的栽培方式更具有重大意义,因此特设本试验。  相似文献   

9.
水稻免耕直播效果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在海拔850m地区冬闲泡冬田栽培,三种栽培方式以免耕抛秧产量最高592.3kg/667m^2,亩产值1243.8元,亩纯收入最高799.3元;其次常规移栽564.7kg/667m^2,亩产值1185.9元,但亩纯收入621.9元最低:免耕直播产量最低541.3kg/667m^2,但亩纯收入732.2元居第二位。经效益分析,免耕抛秧、免耕直播分别比对照常规移栽亩节本增效增收177.4元、110.3元。  相似文献   

10.
“渝黄一号”是甘蓝型黄籽杂交油菜,出油率商,品质好,为促进该品种产业化经营,降低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探索其适宜的免耕栽培方式。2002年我站进行了“渝黄一号”杂交油菜不同移栽方式试验。  相似文献   

11.
长期少免耕对稻麦产量与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沿江砂壤土上进行了长达12a的稻麦复种连作长期少免耕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少耕的、麦产量与常耕基本持平,免耕小麦稳定增产,平均增产5.3%,免耕水稻平均减产2.2%,长期少免耕产量没有明显的时间趋势变化,在经历约5a的少免耕后,土壤有机质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全耕层有机质含量耕法间无明显差异,但在层交由有所不同,少、免耕表现出表层富集,富集系数后7a平均分别为1.1140和1.1608,不同耕法间0-  相似文献   

12.
张建攀 《遵义科技》2004,32(4):43-45
针对农村部分劳动力从业转移的现状,探索摧广农业轻型栽培技术愈显重要。本文通过用水稻旱育秧进行大田免耕栽插、免耕抛植与翻犁栽插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免栽和免抛都存在不同程度减产,经济效益却优于翻犁栽插,在水源条件特别好的田块可逐步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作物免耕栽培的定义、发展概况,综述了免耕栽培的优势及相关应用实例,探讨了其适用条件及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可为山地农作物免耕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就水稻节水栽培现状,节水栽培的方法、技术以及节水栽培在无公害稻米生产方面的优越性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阐明了水稻节水栽培能够达到费省效宏和充分利用水资源的效果,并指出了水稻节水栽培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杨莹 《定西科技》2009,(2):30-31
免耕栽培是一项集保护性耕作与轻型栽培于一体的先进适用技术。具有省工节本、简便易行,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促进生态平衡,增加经济效益等优点。大力推广免耕栽培技术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6.
韦秀銮 《广东科技》2014,(16):146-146
通过对广西水稻生产成本与产量的比较,得出的结论认为,机插种植方式对于水稻产量的提高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合理的栽培方式可以使水稻增产454~1973kg/hm2,增幅达7.97%~23.86%,大大提高了水稻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国外撷英     
水稻低成本栽培技术日本鸟取县为了节省水稻育秧劳力,缓和春季农忙时多种作物的农事矛盾,适应大米国际化的市场竞争,降低水稻生产成本,研究了水稻干田免耕栽培技术方法。在4月下旬至5月下旬的多雨、湿润季节播种,使稻种顺利出苗。采用减轻倒伏的施肥法,即用缓效性肥料作基肥,一次施用,进行3次除草,就能得到与育苗移栽相近的产量。采用这种栽培方法,劳动作业时间减少了60%,生产费用则可减少到约为育苗移栽的一成(即减少了90%)。(怡曾译)三氟化氮无害化处理工艺日本关西大学工程系山丰副教授、柴田教授及其科研组宣布他们已…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汉中盆地小麦撒播栽培的优势和弊端,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开好“三沟”,推广适墒机械条播,推广免耕覆盖栽培等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9.
水稻旱育免耕抛栽是以旱育秧为基础,不经翻耕犁把直接抛栽带泥壮秧。具有省工节本、增效、简便易行、减轻劳动强度等多方面的优越性,符合当前农业发展的要求而为农民乐于接受。2008年在临翔区试验示范结果,比传统栽培节本增收210元/亩。本文对推广该项技术的必要性优越性技术要领、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得到有关专家同行的指导和广泛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张永生 《遵义科技》2005,33(2):52-53
油菜田免耕抛秧是在水稻翻犁抛秧耕作制度上的一项创新和改革,它具有节本增效、操作简单等特点。为摸索油菜田免耕抛秧与翻犁抛秧栽培技术在我县推广的适应性。根据省站的安排,2004年我站特进行油菜田免耕抛秧与翻犁抛秧大区对比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