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设计创新,体现了设计的艺术内涵和古典风味。本文从思维借鉴方面入手进行探讨,分析传统文化在装饰艺术以及陈设艺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传统砖石雕刻艺术是一首优美动听的乐章,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它都能够带领人们进入一个无与伦比的美妙画卷之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体现了历史与文化的高度结合,因而形成了古拙、厚重、细腻的风格。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石雕艺术承载深厚"本外文化"使命的凸显。又由于具有强烈的艺术精神和内在的丰富想象、外在的率真独特性情,所以将情感、闲适、娱乐以及孤芳自赏等因素附着于外在的艺术形式但却脱离了本体牢笼的束缚。  相似文献   

3.
王婼瑶 《河南科技》2011,(19):26-27
<正>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深受道家"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历来主张顺应自然。在古代先民眼中,同其他日用品一样,建筑也需要不断更新,进行新陈代谢,要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一、中国传统设计风格1.中国古典设计中的传统元素。设计是作为精神的存在,以一定的理念为指导原理的精神、价值创造的一种形式。中国的设计艺术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现端倪。马家窑舞蹈纹彩  相似文献   

4.
针对室外办公区域的景观设计,结合相关案例,概述了现代景观设计的含义及手法,在此基础上,强调了现代景观设计应该具备强烈的现代意识,要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形式感就必须突出,要与建筑风格相协调.应当正确理解中国传统的造景精神,同时也需要参照国外的理论与方法,特别是日本和欧美的设计案例,“取其精华”,亦即理解并消化其根本性的东西——设计的概念和设计的手法等.当今中国的景观设计,应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强烈的形式感,更需要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5.
焦健 《河南科技》2011,(23):39-40
<正>中国传统民居在聚落的选址、布局,住宅的设计和营建中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强调人与物的同构,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把"外适内和"作为居住环境和居住品质的最高境界。一、中国传统民居的价值中国传统民居在房屋结构、建筑物设计以及很多微观小设计中都体现着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和如今依然值得学习借鉴的设计观点。比如说被称为老北京名片的四合院,其古朴与  相似文献   

6.
18世纪初产生于法国的洛可可风格,受东方风格尤其是中国艺术风格的影响,因而在各种艺术形式中,或多或少地包含着"中国元素"。为了找到洛可可风格中的"中国元素",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将洛可可风格与中国绘画艺术、家具设计和室内设计予以比对,认为洛可可风格绘画艺术和中国山水画画法类似,并且结合了西方肖像画画法,形成了独特的洛可可风格的绘画艺术;洛可可风格家具造型、漆艺和雕饰等和中国明清传统家具相似,但家具的造型却更为繁琐、华丽;洛可可风格室内设计中的装饰曲线和陈设等,都具有明显的"中国元素"特色。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中国古典乐器"古琴"的历史、结构、典故和名曲赏析等内容图文声并茂的介绍,呈现出中华古琴中蕴含着的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网站作品基于ASP技术设计和实现,并运用Photoshop工具和结合Flash动画技术,风格朴素淡雅,宁静与舒缓,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和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中国元素"与中国当代艺术设计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在民族传统艺术宝库中有许多能代表中国民族精神的民族元素,如中国画、民间艺术中的木版年画、剪纸、皮影戏、戏剧、画像石、雕刻、民族服饰等。其中,能够突出代表中国民族精神的图形、图像被称作"中国元素"。"中国元素"在现代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9.
园林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密切,表达了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蕴。本文根据现下景区中的园林造型设计,以园林形式为载体,展开一系列的阐述,通过园林形式构图原理探讨园林设置的手法。  相似文献   

10.
以饕餮纹为例,思考中西平面设计形式的异同,及其两者碰撞后所激发的对中国传统纹饰在现代化图形转换之中的设计新思维。主要以中国传统饕餮纹的现代化转换为研究目的,以西方现代平面设计大师乌韦?勒斯和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的平面设计作品的构成方式为参照,借助乌韦?勒斯的平面表达空间的形式语言和安迪?沃霍尔视觉色彩的形式表达,对中国传统饕餮纹实现现代化图形的转换作可行性分析,探索中国传统纹饰转换为现代化图形的设计方法,以突破以往传统纹饰和现代化图形不相容的固有思维,实现对传统纹饰进行现代化图形转换的新理解,显示年轻一代人对于传统纹饰在精神方面所得到的新的领悟。  相似文献   

11.
认真探讨了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对艺术设计的题材、构图、色彩及思想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揭示了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一、"中国元素"与中国当代艺术设计 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在民族传统艺术宝库中有许多能代表中国民族精神的民族元素,如中国画、民间艺术中的木版年画、剪纸、皮影戏、戏剧、画像石、雕刻、民族服饰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园林铺地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现阶段虽然古典园林铺地形象生成的特定时代早已成为历史,但其优秀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仍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的.文章以中国古典园林铺地艺术对现代景观铺地的启思为研究重点,分析古典园林铺地艺术特点,总结其设计手法,进而探索如何更好的运用于现代景观铺地,以期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创造宜时、宜地、宜景的铺装景观.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民居文化的保护和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铭 《河南科技》2011,(12):39-40
中国传统民居在聚落的选址、布局,住宅的设计和营建中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强调人与物的同构,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把"外适内和"作为居住环境和居住品质的最高境界。一、中国传统民居的价值中国传统民居在房屋结构、建筑物设计以及很多微观小设计中都体现着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和如今依然值得学习借鉴的设计观点。比如说被称为老北京名片的四...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民居在聚落的选址、布局,住宅的设计和营建中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强调人与物的同构,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把"外适内和"作为居住环境和居住品质的最高境界。一、中国传统民居的价值中国传统民居在房屋结构、建筑物设计以及很多微观小设计中都体现着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和如今依然值得学习借鉴的设计观点。比如说被称为老北京名片的四合院,其古朴与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是传统装置艺术的数字化拓展,其鲜明的审美范式主要体现在审美创作中科技与艺术的互融。“绿色设计”往往体现对环境问题的高度意识,其设计理念围绕保护地球的环境。以一系列“绿色设计”为主题的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作品为例,探讨设计师如何将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融入“绿色设计”中,让人们来接受绿色环保,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已成为一种宣传环境保护生态城市的最佳艺术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穆蓉 《河南科技》2012,(24):169
目前,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作为一种体现地域文化特点的产业,具有文化传承的价值和意义,并且传统工艺美术也是生活文化的"活化石",它蕴含着非物质的技术内容和文化艺术内容,在历史上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本文就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生命力与现代创新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听说读写译"既是学习外语的主要目标,同时,把外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听说读写译"这一能力又成为通过外语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对于学习外语的人来说,也许很多人都深有体会,当你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的时候,往往会将你的外语学习带入一个新的阶段,使你更有自信和能力进行知识的拓展。而所谓的"理解"能力,在笔者看来,最首要的就是"读懂"的能力。在有一定量的词汇和句型的积累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从点的理解扩展到面的理解,从书面的理解拓展到口语的理解,进而无障碍地去理解一门外语。由此可见,书面的"读"是"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基础,也是作为外语初学者必须要拥有的进入外语学习领域的一块敲门砖。  相似文献   

19.
实现可持续性目标的再生设计是废弃矿区获得新生的重要手段。大地艺术能够塑造独特的艺术个性和提高自然景观的生命力,增强废弃矿区环境的亲和力,也是再生设计追求的目标之一。大地艺术形式多样。废弃矿区的再生设计应该摒弃大地艺术中不符合生态规律的内容,充分发挥"自然式"和"人工式"两种形式的优点,以实现绿色设计的最大目标。废弃矿区环境再生所应用的大地艺术设计方法主要有挖掘工业遗产的美学价值、运用原始的简单的形式、采用自然材料、最小的场地干扰、将时间和空间因素融入艺术创作以及凸显暗喻的思想等。  相似文献   

20.
皮影戏是傀儡戏的一种,又叫"影子戏"、"灯影戏",简称"皮影",是我国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影画艺术形式.皮影的发源,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皮影戏以其精美的雕刻影偶、通俗的音乐唱词和简单灵活的演出形式深受受众喜爱.但是,由于传统影偶制作工艺复杂、演出形式及曲目缺乏创新等因素,使得皮影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呈逐步衰落的状况,尤其是"文革"时期,皮影戏被打成了"封、资、修的黑货",受到极大冲击,更加剧了其衰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