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由于民主基础十分薄弱,中国社会从专制向民主过渡的政权是新权威主义政权。然而,这种政治体制在内部结构上存在着张力,并会由于统治者的倒行逆施发展为结构危机,最终导致政权的覆灭。本文解剖袁世凯新权威主义政权与各政治派别以及民众的关系,从结构张力的角度论述袁世凯政权走向灭亡的原因。给袁世凯政权灭亡的原因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评析沈家本与清末修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生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中国近代法律改革,是在沈家本的统领下完成的.这次改革是在考察了中国固有法律的沿革得失,研读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历史文化传统,大量删改了清律中落后与野蛮的部分,制订出一系列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法典法规,一举打破了延续两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法律体系,奠定了中国近代法制的基础.本文着重阐述沈家本在此次修律过程中所持的法学观点和修律主张.  相似文献   

3.
"中体西用"思想作为晚清时期起着重要作用的指导思想,在中国近代化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掀起了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促进了中国新式教育和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但"中体西用"思想,是传统封建主义思想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  相似文献   

4.
以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和立场面对现代社会的各种危机?有学者提出应坚持“反现代性的现代性”立场,并批评中国的启蒙者只批判封建专制主义而回避了对资本主义现代性问题的反思。作者认为:无论是随今天的市场社会而来的现代危机问题,还是早期中国革命的思想实践,均裹挟着大量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内容。中国早期的启蒙者不但没有完成反封建的任务,反而被革命内部的封建势力所淹没,八十年代新启蒙也仅是文化层面上的批评。因此,我们今天的问题就显得尤其复杂,在选择价值立场的时候,就不能像西方“后现代”那样,仅有反资本主义现代性这一相对单纯的维度。  相似文献   

5.
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清朝反动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新三民主义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革命热情,在国共两党领导下,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阎反动统治;新三民主义为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各族党派所坚持、所发展、所实现,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反动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相似文献   

6.
"中体西用"作为洋务派的思想理论和行动准则维护了封建思想文化和封建专制统治,也有利于冲破封建阻力,传播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1914年5月,章士刈在日本东京创办了《甲寅》(月刊)杂志。在该杂志上,围绕着对袁世凯帝制的批判,章士钊发展了一套系统的批判封建专制的理论。他以调和论为哲学依据,认为封建专制政治好同恶异,消灭了自己的异体,违背了事物的调和律,必然导致自我毁灭。由此,章士钊具体分析了封建专制毁灭的机理。本文认为,研究章士钊批判封建专制的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其本人的政治思想,而且也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重视民主与法制建设,对于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而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从“五四”前夕开始,鲁迅就和李大钊等同志一起,向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列宁曾说;俄国革命“最迫切的任务”“集中在反专制制度的斗争上。”鲁迅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其核心也正是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半个多世纪过  相似文献   

9.
三权分立原则和现代官僚制度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政治--行政模式,作为资本主义后发国家的日本禀承"拿来主义"的传统,在引进的同时对之加以改造.在日本近、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中,西方的政治理念与本国传统行政文化中的精英主义、权威主义相交融,并在日式集团主义的社会准则基础之上构筑了日本独特的"官僚主导型"政治-行政模式.分析其形成的历史与文化渊源,可以使我们对这一独特的政治--行政模式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管锥编》中藏有钱钟书先生的政治思想.其主要内容,一是通过对中国古代专制统治特征与弊端的反思,揭露了专制统治在统治集团内部造成的种种恶果;二是通过对文化专制及其与传统文化相关性的反思.揭露了专制统治者以言或以文字治罪的专横;三是通过重新提出与肯定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和”、“同”之辨,抒发了自己有关“治国譬如张瑟” 的政治理想.结论:否定专制统治与追求政治和谐是钱钟书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陈嘉庚主要的政治主张有:力主中国要独立、统一、自力更生;反对专制独裁,主张共和民主;反对封建土地制,主张土地改革;反对官僚主义,主张从教育和加强学习入手等。  相似文献   

12.
严复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和政论家,是19世纪末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先进人物。维新变法时期,严复利用舆论工具积极宣传维新变法,抨击封建专制,鼓吹君主立宪。辛亥革命时期,他反对革命,反对共和。严复主张坚持渐进式的改良主义,反对突变式的革命。他的政治思想在维新变法时期是符合历史潮流的,但到了辛亥革命时期却与社会脱节。  相似文献   

13.
严复从拯世救亡、强国富民的教育目的出发,举西学大旗批判旧式教育,竭力宣扬“教育救国”论,其教育思想是中国近代教育思想中极为特殊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教育改革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从性质上看,严复的教育思想不属于维新派教育思想的范畴;“西学救亡论”的实质是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科学和文化;“统新故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的文教纲领是融合中西文化的创造性探索;教育实践是教育方法的核心。研究和借鉴严复改革教育的有益见解及尝试,对当前的创新教育改革实践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谭人凤是孙中山领导核心中的重要成员。从1904年加紧在会党中活动,准备响应省会长沙起义起,到1920年4月病逝前,他参与策动了一系列反清武装起义,他坚决反对南北议和与优待皇室;坚决与同盟会内部的不和谐因素做斗争,尽心尽力维护革命党人的内部团结;坚决反对袁世凯、段祺瑞的专制与独裁,反对袁世凯和张勋的帝制复辟。充分体现出了一位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不屈的斗争精神,促进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相似文献   

15.
章士钊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民主人士。章士钊反对"尚同""无容"的封建专制政制,主张"有容""尚异"才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根基;在宪政方面,厘清了人民与国家、国家与政府以及私权与公权的正确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自己独到的制宪主张;此外,章士钊还十分重视人民的自由与权利的司法保护,提出自由主义的司法平等观念。总之,章士钊的政治法律思想在中国近现代法制进程中占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在对现代中国的命运及其文化的反省中,唐君毅发展了早期新儒家的理想,将对超越的理想和精神作为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内在生命和源泉.他认为西方的宗教、科学精神和民主得益于那种对外在超越的追求,产生了丰硕的成果,但对理想的偏执也走向割裂和奴役.中国文化不等同于器物和自然主义等,在宋明儒的心性之学中也有一种内在的超越理想,它们成为中国道德生活和艺术的基础.中国应当学习西方的"方以智"的科学精神,其"圆而神"也可以补充西方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 ,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者。同时 ,他又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富传奇色彩、最有影响力的报人 ,对近代中国报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与康有为创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政党报刊 ,对冲破几千年来封建统治阶级严厉的结社、新闻出版禁令 ,有开山之功 ;主笔《时务报》风行天下 ,宣传了维新变法的主张 ,扩大了维新派的影响 ;主编《清议报》、《新民丛报》 ,宣传西方先进思想 ,提倡民主民权。他所创办、主笔的这几份报刊在各自生存的有限时间内充分发挥了报纸的宣传、鼓动、引导的职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这个以儒学为本的文化环境中,孝是深深影响中国人心理特质的一种文化。因此,探讨中国现代文化巨人鲁迅对孝道的理解和践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鲁迅对封建孝道进行了猛烈批判,呼唤中国的新人从封建孝道的桎梏中挣脱出来,达到思想的觉醒与解放及行动的合理与自由;鲁迅对家庭中父与子、母与予以及几代入之间情感关系有着清晰的论述,其意在主张建立合理的家庭伦理思想观念体系。他认为爱是家庭维系的动力,同时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作为家中长子,鲁迅于行动中尽力履行孝道,其孝行反映出鲁迅作为成长于晚清时期的知识分子所面对的心灵危机以及行孝之艰难。  相似文献   

19.
李冲 《菏泽学院学报》2007,29(1):77-79,112
利用退还的“庚子赔款”派遣中国留学生,史称“庚款留学”。庚款留学群体大都学有所成,回国后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影响巨大。通过宣传和实践科学技术加快了中国现代科技创建的步伐;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推动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通过发表言论和投身革命促进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统治的封建王朝,统治者一方面弘扬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大力推崇西亚艺术,加上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三种文化并存,相互借鉴的新的风尚。丝绸纹样的艺术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发展兴盛、出现了中西合璧的新趋势。元代丝绸纹样中的尚。习俗也是在这个特定的背景中广泛流传并完善起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