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讨推拿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肌力的影响,为KOA的推拿治疗提供参考.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推拿科门诊收治的60例KOA患者为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推拿组(30例)和针刺组(30例),推拿组给予推拿治疗,针刺组给予针刺联合特定电磁波(TDP)治疗20 d后,比较2组患者疼痛程度,ELISA法检测血清CGRP水平,表面肌电图检测股内侧肌(VMO)、股直肌(RF)、股外侧肌(VL)、股二头肌(BF)和半腱肌(ST)等肌力变化.结果表明:治疗20 d后,推拿组疼痛程度VAS评分显著低于针刺组(P0.05);推拿组血清CGRP水平显著低于针刺组(P0.05);推拿组的VMO、RF、VL、BF、ST肌力值均显著高于针刺组(P0.05).结论:推拿治疗KOA可降低疼痛程度和CGRP水平,增加肌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运动肌肉疲劳前后肌肉形态结构参数的变化,为运动肌肉疲劳评价提供参考.文中应用B型超声技术,测量9名男性志愿者在递增负荷功率自行车运动疲劳前后下肢肌肉的肌肉厚度、羽状角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功率自行车运动疲劳后,不同被测肌肉的肌肉厚度、羽状角较疲劳前显著增加(P0.05),其中大腿股外侧肌、股内侧肌的厚度变化率、羽状角变化率较大.得出了运动肌肉疲劳前后肌肉的肌肉厚度和羽状角发生变化,提示其可结合传统的表面肌电信号评估肌肉疲劳.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低负荷抗阻训练结合血流限制对男性大学生下肢肌肉力量和厚度的影响,招募男性大学生20名,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10人,进行每周3次为期5周的训练实验,分析5周训练前后下肢肌肉质量、厚度和力量的变化。结果表明,5周训练后,对照组肌肉力量显著提升(P=0.00),实验组肌肉质量、厚度和力量均显著(P=0.03;P=0.05;P=0.00)。说明血流限制有益大学生肌肉功能提升。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动作模式的改变情况,应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和表面肌电系统同步采集ACL重建术后患者在步行过程中的运动学、动力学和肌电数据。结果发现,与健侧相比,术侧膝关节屈曲角度峰值和屈伸活动范围均显著减小,但承重反应期的外旋幅度显著增加;术侧承重反应期膝关节伸直力矩峰值、支撑相末期膝关节屈曲力矩峰值和外旋力矩峰值均小于健侧;术侧股直肌在承重反应期的激活程度、股二头肌和半腱肌在摆动前期的激活程度均大于健侧。结果表明:ACL重建术后6~12个月(7.4±1.3月)步态呈僵硬特征,大腿肌群激活程度增加。建议ACL重建术后针对肌肉功能特征及步态特征的改变进行精准康复干预,改善术后效果。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单次不同阻力运动搭配不同加压负荷对运动后代谢压力与合成激素反应的影响,招募10名女子网球专项运动员为实验对象,按照平衡次序法分别进行5种训练模式,即高强度抗阻(HR)、低强度抗阻(LR)、高强度抗阻+低加压(HRLO)、低强度抗阻+高加压(LRHO)、低强度抗阻+低加压(LRLO),并于运动后即刻、 15 min、 30 min、 60 min测量相应血清生长激素、睾固酮、乳酸及自觉费力程度(RPE)等指标,结果显示:(1)高强度抗阻训练与高强度抗阻+低加压训练模式在运动后皆有较髙的生长素质量浓度且能持续至运动后30 min, HRLO模式优于HR模式;(2)与低强度抗阻力训练3种模式相比, HRLO训练模式在运动后即刻有较高的睾固酮质量浓度且能在运动后引起较髙的压力反应,即高乳酸浓度与高RPE得分;(3)与低强度抗阻力训练3种模式相比, HRLO模式训练后60 min膝关节伸展最大等长肌力呈显著下降,而股外肌在最大等长肌力测试中的肌电均方根(RMS)值显著上升,从而增加肌纤维招募.认为髙强度抗阻运动搭配低加压训练模式可显著提髙体内代谢压力,同时可刺激更多生长素与睾固酮分泌,因而对肌肉组织合成有正向效益.  相似文献   

6.
以AnyBody仿真骨骼肌多体逆向动力学三元素肌肉收缩力模型及有限元法构建八段锦动作的三维胫骨模型,全面、客观地计算不同动作最大肌力峰值时刻的积分肌电、力矩、肌肉收缩等生物力学特性. 将10例健康青年八段锦志愿者的身高、体质量、髋宽、髋深、膝宽、踝宽等形态学数据作为约束条件,用AnyBody7.1.2软件导出八段锦8个动作下肢最大肌力指标,依据胫骨最大应力约束条件,用Minics 10.01、Geomagic studio 2013、ANSYS 19.2软件建构三维数据,添加AnyBody中的3个方向数据,分析并计算不同动作最大力的应力传导大小、分布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八段锦是左右对称性运动,双侧同块肌肉积分肌电值、肌肉力值无显著性差异,有利于锻炼双下肢稳定性及协调性,运动中人体需要通过移动来保持平衡,膝关节在垂直轴方向力最大,伸展力矩值最大;做八段锦运动过程中,髋关节主导发力肌肉为臀中肌,膝关节主导发力肌肉为比目鱼肌、股外侧肌、腓肠肌,踝关节主导发力肌肉为拇长屈肌;表面肌电验证是评价人体肌肉激活程度的主要方式,八段锦运动中胫骨前肌、腓肠肌、股直肌、股二头肌的肌肉活性仿真结果与积分肌电值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以AnyBody软件分析下肢动作特征和有限元软件建构的胫骨模型,适用于八段锦动作的动态研究,可为计算八段锦运动时动力学变化提供新思路与实践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7.
观察关节镜下松解髌股外侧支持带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法治疗髌股外侧高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对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行关节镜手术治疗的单膝髌股外侧高压综合征患者5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采用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解术进行治疗,治疗组在下外侧支持带松解的基础上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分别在术后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标准)。5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8个月,采用Lysholm评分法评定: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前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Lysholm评分比较,术后1个月、3个月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术后1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关节镜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髌股外侧高压综合征疗效良好,能够有效的改善膝关节功能,较单独进行外侧支持带松解术后康复更快,是治疗髌股外侧高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旨在了解13~16岁篮球运动参与者膝关节疼痛相关的结构和功能变化特点,讨论致伤因素,为科学合理化锻炼提供对策.将75名13~16岁受试者(男性)分成3组,健康组(H)25人,损伤组(S)25人、对照组(O)25人,分别进行下肢峰值扭矩测试、下肢神经肌肉控制测试.结果表明:下肢峰值扭矩测试中,等距测试随意性最大肌肉收缩力量(MVC)伸表现出健康组大于损伤组(P0.05),MVC屈健康组大于对照组(P0.01).同心距测试60°/s伸、60°/s屈健康组和损伤组均大于对照组(P0.05).同心距测试中,240°/s伸健康组大于损伤组(P0.05).240°/s屈健康组大于损伤组(P0.01);偏心距测试中,60°/s伸健康组大于损伤组(P0.05),60°/s屈健康组大于损伤组与对照组(P0.05),240°/s伸和240°/s屈均健康组大于损伤组(P0.05).研究表明13~16岁阶段,篮球运动参与者膝关节疼痛与下肢屈肌肌力不足有关,是膝关节疼痛时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悬吊训练(SET)激活弱链肌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58例腰椎间盘突出(LD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训练组,每组29例.对照组只接受常规药物对症治疗、腰椎牵引、低周波等基础治疗;训练组则增加针对弱链肌群的悬吊训练.两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腰部多裂肌表面肌电图(s EMG)检测.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的ODI、VAS评分下降,弱链侧肌群的平均振幅值(AEMG)上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训练组的ODI、VAS评分下降显著,弱链侧的AEMG明显上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悬吊训练可能通过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弱链侧多裂肌的收缩能力,改善其失能状况,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膝关节运动损伤的康复问题。方法采用运动者和正常人进行匀速缓蹲起和"站桩"动作过程中,肌电的IEMG RMS值比较分析和损伤患者进行匀速缓蹲起康复的实验研究。结果通过肌电图分析比较,匀速缓蹲起下肢肌肉RMS均值均小于站桩;匀速缓蹲起最大幅值均大于站桩最大幅值;匀速缓蹲起最小幅值均小于站桩最小幅值。作者长期对膝关节损伤患者的追踪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患者通过1~3个月的康复练习基本可以保持正常的训练和活动。结论下肢"匀速缓蹲起"较好地发挥了肌肉运动中的离心收缩和向心收缩作用,对膝关节功能和肌力有较好的康复作用。匀速缓蹲起较站桩方法相比较更有利于恢复、发展神经系统与肌肉的协调能力、与运动技能结合更加密切,是一种防治髌骨劳损,恢复关节功能、防止肌肉萎缩的动力性方法。  相似文献   

11.
探讨中医辨证施护在空心加压螺钉结合股方肌骨瓣移植术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效果。将60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行空心加压螺钉结合股方肌骨瓣移植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0例采取辩证施护,对照组30例采取传统护理。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0.05);Harris髋关节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对青壮年股骨颈骨折行空心加压螺钉结合股方肌骨瓣移植手术的患者,介入中医辨证施护,可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不同刺激下的半蹲起踵练习对下肢爆发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选取8名有训练经历的受试者依次在4种负荷刺激下(无负重,无振动;50Hz频率振动;45%1RM负重;45%1RM负重+50Hz)进行半蹲起踵练习,每种负荷训练3min,记录负荷刺激过程中下肢肌群的表面肌电活动及负荷刺激结束后受试者即刻的原地纵跳高度.结果显示:与无负重无振动相比,50Hz频率振动、45%1RM负重、45%1RM负重+50Hz负荷刺激下半蹲起踵练习受试者的纵跳高度均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尤其是负重加振动刺激下纵跳高度增加最为明显;下肢肌群的肌电表现EMGrms值除了半腱肌和胫骨前肌,50Hz频率振动、45%1RM负重、45%1RM负重+50Hz负荷刺激下半蹲起踵练习受试者的下肢肌肉表现EMGrms值均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负重、振动与负重加振动刺激下半蹲起踵练习后之间的纵跳高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外加负重与外加振动刺激下半蹲起踵练习下肢肌群的肌电表现EMGrms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除半腱肌外),负重+振动刺激比外加振动或外加负重显著提高了股直肌、腓肠肌内侧的肌电表现EMGrms值.可见负重加振动刺激对提高主动肌的力量和肌肉激活程度效果显著,但对对抗肌的激活并无优势,建议在下肢爆发力的训练中重视对对抗肌的训练.  相似文献   

13.
比较在不同角度的静蹲练习中股四头肌表面肌电的变化和髌股关节面受力情况,寻找膝关节功能恢复与强化的科学静蹲练习角度。选取30名健康男性大学生,分别进行屈膝30°、45°、60°的静蹲练习,通过表面肌电仪和三维动作捕捉分析系统采集每位受试者静蹲时的肌电参数及运动学参数的变化特征;并借助力学原理计算分析得出髌股关节的受力。结果:45°静蹲时,股四头肌表面肌电的i EMG值最大;各角度静蹲时,股外侧肌的放电量最大,股直肌最小;静蹲过程中股四头肌的MPF、MF值都呈降低的趋势,但在静蹲45°时MPF、MF值下降最快;髌股关节受力随着静蹲角度的增加而增大。说明在45°静蹲时,股四头肌最容易达到疲劳,锻炼效果较佳,是静蹲练习的适宜角度;其中股外侧肌是最主要的工作肌。建议髌骨劳损患者在做静蹲练习时根据自身的疼痛感觉在30°~60°的范围内进行训练,而应避免大于60°的静蹲角,以免受力过大造成二次损伤。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集20名健康青年男性志愿者在躯干屈曲伸展、侧屈、旋转以及不同前倾角度运动时腰部竖脊肌与多裂肌的sEMG信号,分析其特征参数AEMG的变化特征,以探讨不同方式的躯干运动对腰部竖脊肌和多裂肌平均肌电(AEMG)的影响.结果表明:躯干伸展过程中腰部竖脊肌和多裂肌的AEMG值均大于屈曲过程(P0.05),提示向心运动对腰部肌肉的激活程度较离心运动大;躯干由直立向一侧旋转时腰部多裂肌的激活程度存在显著的对侧增强效应;躯干前倾至45°与65°角位置时腰部竖脊肌和多裂肌其激活程度均高于其它角度.  相似文献   

15.
从传统中医的功能观角度,结合膝关节亚健康的现代康复功能训练理念,创新编排出具有功能康复、治疗目标明确的老年人膝关节肌肉保健功能训练操。在适龄的运动人群中随机选60名志愿者分成对照组(保持原有运动习惯)及试验组(膝关节肌肉功能训练性保健操)各30例,连续训练4周,两组在改善膝关节活动度、提升上下阶梯速度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数据结果显示具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试验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本套膝关节肌肉功能训练性保健操对改善膝关节生活质量有显著的作用,说明对膝关节的亚健康保健运动应更多考虑具有康复、治疗意义的功能维护、训练。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8周不同加压抗阻训练对受试者腿部肌肉量、下肢等速肌力及跳跃表现的影响,选择24名大学足球专选班学员为实验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低加压高阻力组(0.7SBP+70%1RM)及高加压低阻力组(1.7SBP+40%1RM),分别进行为期8周、 3次/周、 5组/次、 12次/组的反复训练,于训练前、组后进行相应的力学与生理指标测试,并运用SPSS 21.0统计分析软件对相关指标进行评估.结果显示:①低加压高阻力组训练后双腿肌肉量皆呈显著増加之势,其中加压腿从前测(8.43±2.11) kg增至后测(8.96±1.25) kg,而非加压腿从前测(8.37±1.59) kg增至后测(8.71±2.06) kg,而高加压低阻力组未有显著进步;②低加压高阻力组与高加压低阻力组经8周训练后其大腿推蹬1 RM力量皆有显著提升,其中低加压高阻力组的加压腿从前测(256.09±45.25) kg增加至后测(351.68±71.21) kg,高加压低阻力组则从前测263.23 kg增加至后测(340.45±70.83) kg,且低加压高阻力组的增加量显著高于高加压低阻力组;③低加压高阻力组在1.04 rad/s及3.14 rad/s 2种角速度下屈膝时的加压腿等速肌力及在3.14 rad/s下伸膝时无加压腿的肌力矩峰值皆显著优于前测,而高加压低阻力组在1.04 rad/s与3.14 rad/s 2种角速度下的膝伸及膝屈皆显著优于前测;④2组的原地摆臂垂直跳与跨步摆臂垂直跳表现皆显著优于前测,但高加压低阻力组提升效果要优于低加压高阻力组.结论:低加压高阻力训练法对提升腿部肌肉量有显著效果,且在等速肌力表现上对加压腿更有利,而高加压低阻力训练在肌力上的表现上,不论是介入腿还是非介入腿皆有显著提升; 2组训练方法皆可増进跳跃表现,但高加压低阻力训练效果更佳,测试参数的改变似乎受阻力运动的影响更大,而加压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前外侧核心肌群的形态学与生物力学特征,选取25名10~17岁特发性胸段脊柱右侧弯患者(Cobb角为21.36°±8.26°),分别利用高频B型超声及剪切波弹性成像测量其仰卧位和站立位下的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厚度和弹性,并与25名健康青少年进行对比分析。测量了研究对象平静呼气末的肌肉厚度值及最大吸气末与最大呼气末的肌肉厚度差值(即收缩厚度差),以及平静呼气末的肌肉弹性值。厚度测量结果表明:仰卧位下,侧弯组左侧腹外斜肌较健康组更薄(P=0.03),其收缩厚度差也较大(P=0.04),侧弯组自身凸凹两侧腹横肌显著不对称(P=0.02);站立位下,侧弯组腹肌厚度与收缩厚度差均与健康组无明显差异。弹性测量结果表明:仰卧位下,侧弯组左侧腹外斜肌弹性值较右侧更大(P=0.03);站立位下,侧弯组仅左侧腹横肌弹性值较健康组更大(P=0.03)。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特发性胸段脊柱右侧弯患者腹外斜肌和腹横肌的厚度及弹性有凸凹侧差异,且与健康青少年有不同程度差异,对该类型侧弯患者进行保守治疗时可关注该肌群特点,以提高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18.
耐力跑训练对人体肌纤维横断面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肌肉活检技术,运用现代组织化学方法,结合扫描显微分光光度计定量的方法,对 6名普通受试者进行8周耐力跑训练.对训练前后右腿股外肌样本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发现,经过8周的耐力跑训练,慢肌(ST)纤维面积训练后较训练前平均增加35%(P <0.05);快肌(FT)纤维面积平均增加18%(P>0.05).由此我们得出结论:8周耐力跑训练对人体股外肌纤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慢肌纤维横断面积增大,对快肌纤维横断面积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评价围手术期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对髌骨骨折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选择髌骨骨折患者72例,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7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的骨折护理,观察组给予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比较2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膝关节肿胀情况、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观察组患者术后24h、48h、72h、7d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h、48h、72h、7d膝关节肿胀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2周、3月的膝关节功能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引导的护理措施可以明显的减轻髌骨骨折患者术后的疼痛、肿胀,明显的恢复膝关节功能,对于髌骨骨折患者术后早期的康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饮食诱导小鼠以攀爬运动形式进行抗阻训练,观察自主攀爬运动对小鼠体成分的影响.方法:小鼠分为攀爬组(E)和对照组(C),攀爬组逐渐递增攀爬高度.分别在7、12周后用双能X射线吸收法(DEXA)测试小鼠体成分,肌肉采样称量湿重并计算肌肉肥大比率.结果:7周自主攀爬训练后,DEXA测试数据显示小鼠脂肪质量、脂肪百分比低于对照组(分别P <0.01,P<0.05),且小鼠胫骨前肌湿重及肥大比率均高于对照组(分别P <0.05,P<0.01);12周自主攀爬训练后,攀爬组小鼠瘦体重高于对照组(P<0.05),脂肪质量、脂肪百分比低于对照组(均P<0.01).攀爬组小鼠腓肠肌、比目鱼肌、胫骨前肌、趾长伸肌、肱三头肌肥大比率高于对照组(P<0.01),肱二头肌肥大比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饮食诱导的小鼠自主攀爬运动引起肌肉肥大,增加瘦体重和肌肉质量,减少脂肪质量及脂肪百分比.因此可认为小鼠这种对抗自身体重的自主攀爬是一种应激小、对体成分有良好影响的递增负荷运动训练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