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维是个横跨山水、边塞两大诗域的重镇人物.其山水诗向有“覆盖古今”(《西清诗话》)之盛誉,而其边塞诗便从未得到人们应有的珍视.其实,王维边塞诗的成就及其在盛唐边塞诗派里的特殊地位,是显而易见的:第一,王维今存边塞诗30余首,其数量较之边塞诗巨星高适几不相上下,仅次于有边塞诗60余首的岑参,而远远超过了王翰、王昌龄、王之涣、李颀、崔颢诸边塞诗人,第二,从边塞诗创作  相似文献   

2.
边塞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边塞诗在我国古代边塞诗歌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唐代边塞诗语言研究在唐代边塞诗整体研究所占比重较小,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修辞三个方面.语音研究主要表现为用韵特点、节奏和双声叠韵的研究;词汇研究集中于对具体地名的考证和对词汇所体现的意象的分析;修辞研究则专注于辞格和风格研究.本文通过对唐代边塞诗语言研究现状的综述,以期为唐代边塞诗语言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唐诗诗体一般性研究和边塞诗研究的现状出发,初步界定了唐代七言古体边塞诗的基本要素,并通过文字和电子文献,基本检索出了现存所有的唐代七言古体边塞诗,并对七古边塞诗人的戎旅经历进行了梳理,探讨了唐代七言古体边塞诗与诗人戎旅经历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高适、岑参是唐代边塞诗的两个杰出代表,并称为“高岑”.他们的边塞诗有相同之处,都描写了边塞的山水风物,反映了边塞战争,表达了自己投身边塞,建功立业的理想.但由于各自生活经历,个性气质,艺术手法,接受文学遗产影响的不同,使得两人的诗歌风格又具备了鲜明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其题材多样,内涵丰富,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唐代的政治经济也得到全面的发展,兼容并包的文化环境自然促进了边塞诗的创作.辽远的地域,奇特的风光以及独有的风情,为边塞诗人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而诗人由于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在独特的边塞风景描写中,也就寄托了丰富复杂的情感态度.本文旨在浅析边塞诗所表现出的独特地域特色及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关于唐代边塞诗的讨论中,无论对边塞诗持肯定或否定态度的各家,无不以初唐至玄宗一百多年对外用兵的性质作为评价边塞诗的前提条件。对于唐开元天宝以前的边塞战争,大家看法比较一致,认为基本上是唐王朝对外族侵略进扰的抵御、自卫。有争议的是开元天宝年间的边塞战争,历来古典文学工作者在接触这个问题时,很少能深入实际地认真研究,作出公允的结论,从而在这个时期的边塞诗和边塞诗人的评价问题上,造成了矛盾和混乱。吴学桓、王绶青的《边塞诗派评论质疑》(下称《质疑》,见《文学评沦》八○年第三期)有一段话正是这种情况的反映,不妨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7.
《选》所选边塞诗体现出魏晋刘宋一段历史时期边塞诗的发展轨迹。这一发展变化可从两个方面阐释:诗人主体由不具备边塞意识转向具备边塞意识;诗歌从建安军事诗衍变为刘宋边塞诗。  相似文献   

8.
唐、清两代是古代西域边塞诗繁荣的两座高峰且各具特色 ,本文试图通过对唐、清两代西域边塞诗的比较分析 ,指出唐代主要开创了边塞山水诗 ,清代主要丰富了边塞风俗诗 ,两代都对西域的旅游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岑嘉州诗最早见于殷潘的《河岳英灵集》,最早对他的诗进行评论的也是殷潘.《河岳英灵集》选他的诗仅七首,殷潘的评语并不多:“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至如‘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可谓逸才;又‘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宜称幽致也”.(《河岳英灵集》)可见当时并没称他为后世评论家所谓的边塞诗人,也没强调他的边塞诗.经过从唐至清许多学者的研究,以迄于今,许多文学史家一致肯定岑参的边塞诗的突出的成就.作为高校文科教材的文学史,(如游国恩等同志编写的《中国文学史》)更明确地把盛唐诗分为山水田园派和边塞派两大流派,岑参成为边塞派的杰出代表.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更从历史的高度,肯定山水田园派反映了“宁静优美”,边塞派占有了“动荡壮丽”.岑参的边塞诗奠定了他在文学史美学史上的地位.这都是明确的事实,也是公允的结论.虽说如此,岑参的边塞诗,仍有许多话可说,仍有值得探讨之处.  相似文献   

10.
边塞战争、军旅生活,是自《诗经》以来历代诗歌创作中常见的题材。唐代,尤其是盛唐,边塞诗歌和以写边塞诗见长的诗人,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多。其中,高适,岑参,习惯上被称为边塞诗歌的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