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搜集大量的相关材料探讨人称称谓语的非对称性。首先从人称称谓语的对称性人手,分析了对称性的主要类型,着重探讨了人称称谓语非对称性的种种表现形式,最后对造成非对称性的制约因素进行了阐述。以期能够对现代汉语词汇方面的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双重谓语因其结构简单、表达内容相对丰富而被广泛使用.自20世纪50年代M.Ganshina等人研究并指出"双重谓语"这一语言现象以来,语法学界曾对双重谓语作过较多研究,但对于充当第二成分的分词的研究则很少.本文作者认为,双重谓语中分词的情况十分复杂,尤其容易同其他非谓语动词形式的分词相混淆.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将双重谓语中的分词同其他非谓语动词形式的分词进行比较,对其若干语法特征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确理解和使用非谓语动词是困难的,然而又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当各种不同形式的非谓语动词具有同一句法功能时,它们的异同更难掌握。本文从非谓语动词的性质和特征入手,探讨了非谓语动词句法功能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程芬 《皖西学院学报》2010,26(1):124-127
以错误分析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对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习得英语非谓语动词的错误进行研究,通过对CLEC两个子语料库中的英语非谓语动词的错误进行对比、归纳和分析,发现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习得非谓语动词过程中所犯错误的来源主要包括纠正过头、错误类比、错误分析、字面翻译以及教师误导。  相似文献   

5.
归纳、引中在高中英语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理清非谓语动词与逻辑主语的关系,对学习非谓语动词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6.
文章就《牛津高中英语》和传统教材中的非谓语动词的变化、交替、间隔、波澜和错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张晶 《科技信息》2008,(16):235-235
科技英语中大量使用非谓语动词-动名词、现在分词、过去分词和不定式,这些非谓语动词的使用使科技英语行文紧凑,科学性强。在科技英语的阅读和翻译过程中,非谓语动词的用法应该得到学习者的注意和重视。  相似文献   

8.
高志鹏 《甘肃科技》2008,24(5):168-169
非谓语动词的逻辑主语的理解及其表现形式的掌握是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文章将对英语中常见的非谓语动词的逻辑主语的几种表现形式作一归纳。  相似文献   

9.
研究非保守力和非完整约束对Hamilton系统的Noether对称性的影响。Hamilton系统受到非保守力或非完整约束作用时,系统的Noether对称性和守恒量都会发生变化。原有的一些Noether对称性消失了,一些新的Noether对称性产生了,在一定条件下,一些Noether对称性仍保持不变。文中分别给出了系统的Noether对称性以及守恒量保持不变的条件,并举例说明结果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叶启春 《科技资讯》2006,(32):239-240
非谓语动词是英语语法中十分重要且较难的一项语法知识。本文从非谓语动词的定义入手,针对非谓语动词相同功能不同形式进行分析比较。运用典型的例句进行对比使学习者易于区分、掌握其用法,提高英语水平。  相似文献   

11.
汉英称谓的差异及其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英语言文化的差异导致两种称谓系统的不同.如果直接把汉语称谓语移植到英语中,往往会引起意想不到的文化困惑甚至震惊.因此,了解汉英称谓的差异以及差异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有助于我们从语用对等的层面正确地翻译称谓语.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的角度谈《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拟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为实例及切入点,探讨中西称谓的异同,分析其社会文化和民族心理根源,寻求跨文化交际中称谓翻译的规律和技巧。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传统的儒道佛思想视角分析《西游记》中称谓语的动态翻译,阐述因受到语境的变量和称谓语背后隐藏的文化的影响,书中称谓语的正确翻译乃是难点之一,应通过上下文的语境和其隐含的意思来解析并选择最适当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人称代词系统中每个成员都有稳定的语义特征,但在实际使用中,大部分人称代词的所指和用法会出现一些从语义上看异常的用法,并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旅游景名中存在大量的四字结构,通过分析其语言功能和语言特征,认为四字景名的翻译应当在遵循交际翻译法和语义翻译法的基础上,结合音译、直译、意译和加注等具体翻译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16.
浅析原产地标记和地理标志及其相关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原产地规则、原产地标记、原产地名称、地理标志等概念及其之间的关联,指出其内涵、外延的区别,以澄清人们的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17.
巫信仰是中外各民族普遍信仰的原始宗教形式,壮语对通灵巫师有多种称谓,灵魂信仰是巫信仰产生的前提,壮族通灵巫师最早产生于母系社会时期。  相似文献   

18.
亲属称谓是随着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建立而产生的语言符号,因此,从亲属称谓的多少及变化的方式可以看出社会关系,特别是亲属关系的复杂程度及亲属之间关系的亲疏。花腰彝社会是以家族亲属关系中的本家为经,以外家为纬,交织成的一个网状结构。这个网状结构在时空中无限延伸成为一个以家族为主线,以姻亲为支线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网络。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稳定的一种关系,是网络状社会关系中的关键节点。本文主要从本家和外家亲属之间的互称来探讨花腰彝亲属称谓语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社会称谓的缺位现象比较普遍。这一现象主要存在三种具体表现,即通用称谓语的缺位、专用称谓语缺位和不对称、零称谓现象,在实际语言生活中寻求解决社会称谓缺位问题的补偿策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称谓语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所论是潍坊方言中主要人际称谓的“同指异称”与“同称异指”现象。一方面,潍坊方言中祖父母、父母等主要称谓对象,各县市区有着不同的称谓用词;另一方面,潍坊方言中“爷爷”、“爷”等同一个称谓词,各县市区往往又代表着不同的称谓对象。本文就潍坊方言中人际称谓存在的这两方面的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归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