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关于语言是否可译的问题,通常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可译论,不可译论以及相对可译论。可译论和不可译论观点都具备一定的依据,而本文的观点是,这种可译性,不可译性以及相对可译性都可以从语言功能的角度进行解释,语言的认识表达功能决定了语言间的可译性,语言的文化功能导致了语言间的相对可译性,而语言的艺术功能则形成了语言间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2.
马一娜 《科技信息》2012,(11):285-285,267
洪堡特与萨丕尔、沃尔夫等人均对人类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做了详尽的阐释,但其对语言本质的理解却不尽相同,进而引发对两种理论框架下翻译领域内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的不同解释。根据洪堡特的辩证语言哲学观,人类精神力量的统一性与独特性造就了不同语言间的本质统一和表征的多元性,因此语言的可译性潜在于语言的本质层面,而不可译性则存在于其表征层面。相反,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关注于社会文化影响下言语间的不可调和性及其对思维的独特组构,不可译性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可译性因而被忽略。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翻译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而翻译理论研究则需要实证。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是翻译研究领域中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目前,人们也许尚可举出大量有关不可译的实例,但我们深信不可译性并非绝对,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通过一定译者的创造性劳动,从字型层次、语言层次、词汇层次、句法层次、文体风格等方面的差异着手,通过补偿手段向可译性转化。  相似文献   

4.
语言之间的相融性和相似性形成了语际翻译的可译性,而语言之间的差异又成为语际翻译的障碍,即形成了语际翻译的可译性限度。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造成了语言之间的相对不可译性。本文从文化的五个因素,即语言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分析翻译中由文化差异造成的相对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5.
苏进德 《科技信息》2010,(24):I0126-I0126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是翻译理论中存在争议的话题。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翻译过程中有些东西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可译性。本文主要从文化差异的视角具体来探讨不可译性,以让译者正视不可译性,同时把握文化内涵的差异,力求翻译的忠实,促进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从符号学视角探讨语言的不可译性。通过阐述语际转换机制梳理语言的不可译性。从语言本质上看,任何两种语言之间都必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可通约性,宏观上,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是翻译中同时存在的一对矛盾体,是语言本质属性的体现,否认或替代不可译性是错误的。因此,不能把翻译笼统地规定为可译的或不可译的。  相似文献   

7.
中医术语多抽象概括而缺少分析描述,抽象概括性、多义性和隐喻性三个重要特点是导致中医术语语言不可译性的重要因素;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医术语的文学性、审美性、思辨性导致其文化的可译性很难掌握。语言的不可译性要比文化的不可译性更具有灵活性。中医术语的文化不可译和语言不可译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经常交织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在译界,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是长期争论的话题。本文作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并结合自身的翻译实践,进一步尝试对翻译中的可译性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笔者认为翻译活动中存在着一定的翻译障碍,并将这些障碍大致划分为语言、风格及文化三大类障碍,从而证实了翻译中不可译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以来是翻译界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语言的杂化现象屡见不鲜。本文主要根据语言的特性探讨翻译的不可译性与语言的杂化。从语言和文化的异同性分析不可译性形成及其其产生根源,从语言和文化的相同性入手探讨语言的杂化,并分析最终各自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不可译”中的“可译”潜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综述翻译界专家学者们对不可译性的定义及所持观点出发,分别介绍了语言层面与文化层面上的不可译性。两个层面上的举例分析得出:"不可译"无论在语言层面上还是文化层面上都是有一定的"可译"潜势,而且文化层面上的可译潜势要比语言层面上的可译潜势大得多。  相似文献   

11.
叶龙娣 《长春大学学报》2009,19(9):32-33,36
汉语"头"和英语"head"都是身体部位词汇,其原始意义具有共同的指示范围,但是由于语义的扩展,"头"的指示范围与"head"的指示范围产生了差异。在主线上二者都可指示物体、头脑、人、头发,但是在具体指示时又有所差异。如感情色彩的有无,语义的二次扩展等。另外,汉语"头"可指示时间和状态,而英语"head"可指示生命。  相似文献   

12.
“他”与“她”都是第三人的人称代词。“他”指男性,“她”指女性。复数情况下,“他们”指两个以上的男性,“她们”指两个以上的女性。在第三人称既可指男性又可指女性的单数情形下和男性与女性混合一起的复数情形下,现定的用法都是用“他”或者“他们”。但这在有关法律条文中进行使用是不准确和不合时宜的。而法律人和出版人中则有人创造出并使用了“他/她”和“他/她们”的表达方法。在此基础上,似乎还可以创造出一个既包括男性又包括女性的新的ta字来,以替代“他/她”和“他/她们”难以用口头语言进行正确表达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英语中的名祖词语是一类比较独特的词语,主要源于历史、神话或圣经以及文艺作品中的人名。按其结构可归纳为原型名祖词、衍生名祖词、复合名祖词以及短语名祖词;根据命名对象的不同,名祖词语的指称功能可划分为对人与事物的命名和对动作行为的命名两大类。作为英语词汇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英语国家的一些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异形成语是意义相同而书面形式不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语。异形成语的意义相同是指成语整体的隐含的意义相同,它们的书面形式不同但在形式上又具有一致性。《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的四字格异形成语的构成情况复杂。根据其成因可分为五种类型:置换字词类、调整词序类、改变说法类、增减字词类、综合变化类。这五大类又分别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分为若干小类别。  相似文献   

15.
关于贫困概念的演进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概念有两种理解:区域贫困与个体贫困,学术界常常把它们混为一谈,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政策上是误导的。通常所说的贫困应该指的就是个体意义上的贫困。贫困的内涵到目前为止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收入贫困、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贫困概念内涵的演进也带来了贫困度量方法的变化。贫困概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是对贫困概念外延和内涵的扩展。这些贫困概念虽然内涵不断演变,但它们之间不是替代性的,而是相互补充的,相互作用的。  相似文献   

16.
阐明了MRI系统中所使用的正交调制、正交解调、正交激发和正交接收的概念。正交调制的目的是产生单边带RF激发脉冲,以避免激发镜像层面。正交解调能够区分正负频率,克服图像数据空间定位的不确定性。正交激发和正交接收是指运用圆极化RF线圈。指出在MRI系统中,这些正交处理是系统最佳化所要求的。阐述了这些正交处理所要求的条件以及所带来的好处,以及在系统设计和机器调试时所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公共价值是指客体的公共效用、主体的公共表达和规范的公益导向.公共价值一经形成必然寻求实现,而公共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组织和管理.人类实现公共价值的组织管理形式可以区分为:政府管理、公共管理和公共治理.公共治理能够最大限度地抑制公共权力的扩张和腐败,能够最大限度地集中和体现公众的意志,所以是实现公共价值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18.
邢军  张瑶 《科技信息》2008,(30):182-182
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是根据基因理论而得名,它指一些思想或观念通过人类文化加以散播,并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模因实际上指文化基因,它靠模仿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且在广告语言的发展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的复制、传播为丰富广告语言提供了一条快捷、有效的途径。本文以Verschueren(2000)为基础,提出了成功的广告语是广告人为顺应观众即宿主的认知、情感与文化而进行的选择,而只有这样广告模因才能在观众中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19.
商务合同在现代贸易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商务合同属于法律文件,它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其中最典型的要数古体词。古体词是指在古英语或中古英语时从法国,希腊和拉丁等国传过来的英语词语。现在只在一些法律文件中使用,比如商务合同。详细地学习古体词的历史,古体词的基本意思是很有必要的。另外,通过结合Halliday and Hassan的著作Cohesion in English,古体词能被在合同中充当衔接手段。这对合同的起草和翻译是非常有用的。  相似文献   

20.
"内家"、"外家"在有些语境中都是指"岳父家",这种"看似相反、其实一指"的反义词同指现象,是由于从不同的认知角度相对为称而造成的。相对为称的认知角度,也造成了由"内"、"外"所组成的词(组)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