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台背回填松铺厚度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试验研究 ,探讨不同的台背回填材料及不同的压实设备与回填松铺厚度的关系 ,找出最佳匹配方案 ,以及在最佳匹配方案下施工所能达到的台背回填效果。研究表明 ,在连续级配碎石、砂砾、石灰稳定土、石屑几种回填材料中以自然级配砂砾石为最佳台背回填材料。松铺厚度与回填材料、施工工艺、施工设备的最佳匹配是保证台背回填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提升高速公路建设水平,从源头上避免运营期间桥头跳车现象的发生,《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提高了桥(涵)台背回填的施工质量控制标准。本文结合泌南高速公路施工实践,对桥(涵)台背回填的施工方案进行了分析总结,以期能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可借鉴资料。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桥涵台背回填的关键技术及质量控制方法,从台背回填的准备工作、回填材料的选择、回填范围、夯实以及施工人员的选择及工程质量的管理角度,详细说明了桥涵台背回填的施工质量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4.
浅析桥头跳车原因及控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桥头跳车的原因,并从原地基处理、路基处理、施工工序合理安排、桥头处理等方面提出了桥头跳车的治理方案,并指出在这些方案中,桥(涵)台背的回填质量又是治理桥涵与路基过渡段跳车通病的关键,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选择回填材料。控制回填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5.
文章结合青莱高速公路七合同段台背回填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并根据实际施工情况提出了一些建议,为以后公路台背回填的施工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6.
桥梁与公路衔接处路基即台背回填,通常应先于桥梁工程半年填筑完毕,以确保沉降过程和路基稳定。但实际施工操作总是先形成结构物再行路基施工,造成路基沉降无预期,路基工作面受限而形成路基压实盲区,这也是形成公路桥头跳车质量通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根据公路建设的实践,从施工的角度阐述桥涵台背回填的施工与控制措施,以期减轻和改善公路桥头跳车危害。  相似文献   

7.
胡东锋 《科技信息》2007,(12):81-81
文章介绍了桥、涵台背顶跳车形成的原因,重点是对造成跳车的关键环节——台背回填的处理进行分析,包括台背回填的填筑范围、基础处理、材料要求、施工工艺、质量控制、检验标准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在市政工程中,地下管线和桥涵台背回填因作业空间狭小,不易夯击或碾压,施工后达不到规定密实度,容易发生不均匀沉降,达不到道路工程的设计要求,直接影响道路工程的质量和使用寿命,选择轻质、高强、易于施工的台背回填材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对不同比例下固化剂固化粉煤灰的振动特性、力学特性、水稳特性和抗冻性等工程性质进行室内试验研究,此外通过工程实例对其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固化粉煤灰具有质轻、强度高、刚度大、稳定性好、易于振捣施工等优良的工程特性,适合在市政工程构造物台背回填中应用.  相似文献   

9.
杨凯  王树新  刘彦辉 《科技信息》2011,(12):I0308-I0308
本文在阐述回填土施工方法的基础上,总结了回填土压实的具体措施,并分析了影响回填土压实的因素,并对土方回填的常见问题和处理措施及施工质量控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阐述回填土施工发发的基础上,总结了填土压实的具体方法,并分析了影响填土压实的因素,最后对土方回填的常见问题和处理措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为掌握深厚粘土强夯施工参数是否合理、可行,依据不同的回填深度,选用不同强夯试夯参数,对试夯后回填土性状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工程场地由一定膨胀性的粉质粘土和粘土回填形成,最大深度达8 m以上,设计采用强夯法处理。从试夯结果分析可知,处理6~8 m回填深度区域,夯击能3 000 kN·m、间距6 m的夯击参数在处理效果上优于夯击能2 000 kN·m、间距5 m的夯击参数。深厚回填粘土的强夯处理参数选取上优先考虑处理深度,通过调整夯点间距、夯击点数达到施工各项参数的最优组合。实践证明,开展试夯工作在强夯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确定回填土的渗透性能对建筑物的抗浮设计极为重要。建渣成分复杂、极不均匀,回填土中混入建渣会改变其水力特性,渗透系数难以确定。在含建渣的回填土(黏土、砂卵石土)中根据其不同的建渣含量分别布置8个试验点位,利用改进的双环注水设备对含建渣回填土的渗透特性进行现场双环注水试验研究。测定了不同建渣含量时回填土的渗透系数,并分析回填土中混入建渣对其渗透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建渣混合回填会显著增加回填土渗透性,且砂卵石土渗透系数受混入建渣的影响要大于黏土;回填土渗透系数与建渣含量之间存在正指数关系,并提出了一个简明的含建渣回填土渗透系数计算公式,为回填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赤泥、煤矸石等工业固废为主要原料制备赤泥基似膏体充填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傅氏转换红外线光谱分析、热重--示差扫描量热分析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等测试手段研究赤泥基似膏体充填材料的水化特性.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赤泥基似膏体充填材料的最优配比为编号E03试验,即胶结料:赤泥:煤矸石:添加剂质量比为1:16:5:11,固相的质量分数为70%,28 d单轴抗压强度为5.49 MPa.赤泥基似膏体充填材料不同龄期的水化产物主要为斜方钙沸石(CaAl2 Si2O8·4H2O)和钙矾石(AFt),随着水化反应的进行,水化产物的数量明显增多,且钙矾石由水化初期的针状逐渐转变为棒状,有助于充填体强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雨排水回填土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重点阐述了回填土“中松侧实法”的原理,并给出了实际应用回填土“中松侧实法”的范例。  相似文献   

15.
 国内早期开发的露天煤矿多为倾斜煤层深凹露天矿,不能实现内排,开采结束后形成一个巨大的矿坑,露天矿停产后对边坡、地下水等不再进行维护,随着时间推移将会产生严重的地质环境灾害。回填露天矿坑是解决地质环境灾害的有效措施,利用正在生产的相 邻露天矿的剥离物作为回填物料,采用溜井或溜槽工艺进行回填,可充分利用物料重力进行运输,可极大地降低运输成本。以抚顺西露天矿坑回填工艺为例进行研究,提出了合理的回填工艺。  相似文献   

16.
为了双鸭山具有相似地质条件的矿井提供技术参考,通过相似模拟与数值模拟对双鸭山新安矿充填开采进行综合分析,绘制开挖不同位置时位移观测和压力载荷观测图,得到充填体上覆岩层的位移及压力载荷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采空区顶板的冒落压实会减弱充填开采过程中充填体的应力集中,坚硬顶板破断形成的结构体会对其上下岩层进行卸栽。  相似文献   

17.
 某铅锌矿使用膏体充填中出现了缓凝现象,添加促凝剂后效果良好。为优化添加促凝剂条件下的膏体物料配比,开展了均匀设计实验。考察了膏体质量分数、砂灰比对泌水率、流动度、充填倍线、膏体强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膏体的泌水率、流动度和充填倍线主要受质量分数影响,且均与浓度成负相关。砂灰比对流动度的影响很小,但其是膏体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砂灰比越小,膏体的强度越大。综合考察泌水率、流动度、充填倍线、膏体强度4 种指标对应的配比范围,得出推荐配比为质量分数75%~76%、砂灰比7:1~8:1。  相似文献   

18.
地热浅埋孔回填材料的导热系数是影响地埋管换热器取热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以一定配比的砂粒骨料与水泥、粘土、石英等的混合材料最常见,而材料中颗粒的结构形态是影响回填材料导热系数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以回填材料中砂粒骨料为研究对象,从结构特征出发,探究内部颗粒级配及磨圆度对回填材料导热系数的影响。利用所开发的基于孔隙率的二维导热系数计算模型及三维热阻模型,定量研究不同固相导热系数、不同颗粒物粒级配及不同棱角磨圆度下,材料导热系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颗粒级配和磨圆度不变的情况下,材料整体的导热系数随固相导热系数的增加而增加。同一材料不同尺寸粒径间的差别较大时更易获得更高的整体有效导热系数,且粒径不同所造成的回填材料有效导热系数差别会随着固体导热系数的增大而变得更为显著。而磨圆度不同所造成的有效导热系数差异会随固体导热系数的增大而变得更为显著。颗粒磨圆度很高(球体)或很低(锥体)时,同样固相导热系数下材料的有效导热系数较小。本研究所得理论结果可以为回填材料的优选配置提供依据,有助于提高地埋管换热器的取热效率及地热能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9.
高水速凝固化胶结充填材料在养护至60d左右时,开始出现风化现象,到90d时较严重。风化原因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侵蚀充填材料中的钙矾石晶体以及材料中含有的自由重力水的逸出等造成的。保持恒温恒湿的环境条件是防止这种充填材料风化的可行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