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系统观察法配平多解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系统观察法配平多解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王进贤,龚志智,董斌(化学系)(酒泉地区教委)(兰州师专)第一作者简介王进贤,男,55岁。1960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化学系,现为西北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精细有机合成与金属有机化学,先...  相似文献   

2.
羰基锰催化羰化炔烃合成不饱和内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羰基锰催化羰化炔烃合成不饱和内酯王进贤(化学系)第一作者简介王进贤,男,55岁.1960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化学系,现为西北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精细有机合成与金属有机化学,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0多篇。中图分类号...  相似文献   

3.
DETPMPO与铜(Ⅱ)反应的分光光度法研究史雪岩,陈广仁,高锦章,康敬万(化学系)(学报编辑部)(化学系)第一作者简介史雪岩,女,25岁,1993年6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化学系,获硕士学位,现为甘肃政法学院助教。中图分类号O657.32,O627....  相似文献   

4.
高分子担载卟啉稀土络合物的合成王荣民,王云普,雷自强,熊键,王顺(化学系)第一作者简介王荣民,男,28岁。1991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化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现为西北师范大学化学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分子金属有机化学,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关论...  相似文献   

5.
博士生导师无机化学家──刘景福教授刘景福教授,河北省乐亭县人,1930年10月生。1952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并留系任教。1987年至1911年,曾两次去美国乔治城大学化学系与国际著名多酸化学家波普教授进行合作研究。现任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6.
N,N,N ̄Ⅰ,N ̄Ⅰ-邻苯二胺四甲基膦酸的合成及质子化顺序研究史雪岩,陈广仁,高锦章,康敬万(化学系)(学报编辑部)(化学系)第一作者简介史雪岩,女,25岁。1993年6月于西北师范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为甘肃政法学院助教。中图分类号...  相似文献   

7.
有关平衡常数的问题于新桥(庆阳师专化学系)作者简介于新桥,女,18岁,1969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化学系,现为庆阳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系讲师。主要从事物理化学的教学和无机化学热力学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6篇。中图分类号O612.4由于国际单位制(SI制)的...  相似文献   

8.
相转移条件下钴系催化剂催化羰化合成苯乙酸王进贤,胡雨来(化学系)第一作者简介:王进贤,男,55岁。1960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化学系,现为西北师范大学化学系,西北师范大学化学研究所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4~1987年赴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化学系、渥...  相似文献   

9.
民大学者     
焦玉国 男,1965年生,河南安阳县人.1981年进人河南大学化学系学习,1988年从吉林大学化学系有机合成专业获得理学硕士后到中央民族大学生物化学系任教.1994年考取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有机合成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张滂院士,1997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1999年到美国Jackson State University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年回国.现任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化学教研室主任,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和硕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10.
许绍权教授     
许绍权教授许绍权,男,广东中山市人,1938年10月生,1960年南开大学化学系毕业留校作助教。1961年考取中国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络合物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长期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现任华南师大化学系教授、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编委。曾先后对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氧化钙吸硫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研究数据的回归计算,提出了以相界面化学反应控制为机理的反应动力学模型,求出了表现活化能值,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分析探讨,目前氧化钙吸硫反应机理尚无定论,本文提出的在特定条件下的吸硫反应动力学方程,对提高吸硫反应速率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更全面地理解吸硫反应机理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2.
采用湿式氧化法脱除铝酸钠溶液中硫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鉴于铝酸钠溶液中S2-使得铁的含量增加而影响氧化铝的品位,研究采用往高压釜内通入氧气的湿式氧化法脱除拜耳液中的S2-的工艺。首先探索各种因素对S2-去除率的影响,然后对湿式氧化法转化硫化物的规律和机理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湿式氧气氧化法S2-的去除率受釜内起始平衡氧气压力、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的影响;较适宜的操作条件是:反应温度为200℃,氧气压力为3.0 MPa,S2-的浓度为31.2 mmol/L,此时S2-的去除率为99%;在高温高压下,铝酸钠溶液中的S2-大部分被氧化为SO42-,进行的是深度氧化,只有少部分S2-被氧化为硫代硫酸根、亚硫酸根及硫的其他形态;影响S2-氧化为SO42-的因素主要是反应温度和氧气压力,当温度高达260℃、氧气起始平衡压力达到1.0 MPa时,就有98%以上的S2-被氧化为SO42-。  相似文献   

13.
在快速升温条件下,对高硫煤的反应物配比、物料粒径以及反应温度对还原分解磷石膏时气体中SO2的浓度、磷石膏中主要成分CaSO4的分解率和脱硫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S(摩尔比)在0.7、温度大于1 000℃时,可使SO2浓度大于20%,磷石膏中CaSO4分解率大于90%,脱硫率大于85%.为高硫煤还原分解磷石膏制取高浓度SO2提供工艺技术参数和理论依据.以解决现行工艺中分解磷石膏时产气SO2浓度低且波动大,制酸成本高等问题;同时固体残渣还能作为制水泥的原料.  相似文献   

14.
含烯丙基环氧树脂/硫体系的固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首次报导了含烯丙基双酚A型环氧树脂(DADGEBA)在硫磺作用下的固化行为。通过凝胶化时间,DSC,FTIR的测定,对该体系的固化特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硫磺与环氧树脂DADGEBA的反应机理。该体系可在高温下固化,有两个明显的放热峰;固化反应的机理可能为硫磺在高温下八元环首先发生均裂从而产生链自由基,然后硫磺自由基一方面与烯丙基双键作用进行自由基加成反应;另一方面烯丙基中α位的活泼氢向硫磺链自由基发生转移,从而产生巯基,然后巯基与环氧基团发生开环反应。最终,通过上述两种反应使整个体系交联固化。  相似文献   

15.
燃煤固硫的热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化学热力学的角度,分析了燃煤掺烧固硫时的吸放热情况和反应的SO2平衡体积分数规律,表明固硫反应的放热量较石灰石分解吸热量高,并且其热力学推动力很大。实验证实,往燃煤中掺入适当量的固硫剂,不仅对混合物的发热量无不良影响,而且一定条件下还可提高混合物的总发热量。  相似文献   

16.
以氯化聚乙烯为原料,氯气和二氧化硫为反应气体气固法合成了氯磺化聚乙烯,研究了气体有效浓度、气体配比、引发方式对氯磺化反应的影响。气体有效浓度增加,氯磺化反应速率增加,氯气和二氧化硫的体积配比以1:1为佳。紫外光可有效引发该反就,但即使在黑暗状态下该反应也可进行。另外,氯化氢对氯磺化反应的速率有促进作用,氧气的存在使氯磺化反应速率提高,而且合成的氯磺化聚乙烯具有更高的硫含量。  相似文献   

17.
催化裂化汽油萃取-光化学反应深度脱硫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液液萃取-光化学脱硫工艺入手,研究光化学反应降解含硫化合物技术并探讨其动力学规律,同时还对光处理后的汽油烃族组成变化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光-磷钨酸-双氧水体系是催化汽油最佳的脱硫体系。1#、2#催化汽油含硫量分别降低了70%和80%,同时收率可达98%以上。光-甲酸(双氧水)-催化汽油体系中硫化物转化为水溶性砜和亚砜的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8.
以二苯胺和硫磺为原料,用固体酸催化剂合成吩噻嗪,讨论反应温度、不同的固体酸催化剂、固体酸催化剂用量、反应物摩尔比、反应时间对合成反应的影响。在优化的合成工艺条件下,以二苯胺与硫磺的摩尔比为1.00∶1.25、固体酸催化剂的质量为二苯胺质量的25.0%、反应时间6 h,纯化后可得吩噻嗪化合物;其产率为83.9%,纯度为99.6%(HPLC)。对产物进行了熔点、TG(thermogravimetric)测试及IR、NMR表征。  相似文献   

19.
车用燃料脱硫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国内外利用优化催化裂化操作条件、氢转移反应、选择性加氢、生物催化脱硫、吸附脱硫等脱硫技术降低汽油、柴油硫含量的发展状况 .分析认为对于低硫原油产品利用氢转移活性高的催化剂、对于含硫原油产品利用高选择性的生物催化脱硫和加氢脱硫的组合完全可以达到车用燃料深度脱硫的要求 .  相似文献   

20.
硫沉积是高含硫气藏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而又必须解决的关键难题之一。高含硫气藏硫沉积机理研究是研究高含硫气藏硫沉积预测技术、准确掌握地层硫沉积动态以及指导高含硫气藏高效开发的基础。在分析高含硫气藏气体开采过程中硫化氢含量变化规律基础上,引入无机化学中化学反应平衡理论,建立了由多硫化氢分解析出元素硫的地层含硫饱和度计算方法,以W气田为例,预测了地层压力下降到不同程度时距离井筒不同距离处由多硫化氢分解析出元素硫的量,并与利用解析模型计算的总析出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高含硫气藏开发过程中,在硫化氢含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由多硫化氢(H2Sx+1)分解析出的硫的量占总析出量的比例很小,即物理沉积是硫沉积的主要方式,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元素硫的沉积理论,为认识和解决高含硫气藏开发过程中在地层发生元素硫沉积、合理高效地开发高含硫气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