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荷兰伟大的哲学家斯宾诺莎当年在其民主和自由的宣言书《神学政治论》中说 :“自由比任何事物都珍贵” ,“政治的真正目的是自由”。爱因斯坦深谙此旨 ,并身体力行 ,为自由和真理奋斗了一生。他多次赞赏、引用有人对海涅的评论 :“他为上帝效劳 ,这个上帝比所有奥林匹亚诸神都更伟大。我指的是自由上帝。”爱因斯坦像海涅一样终生为自由上帝效力 ,也像斯宾诺莎一样是一个自由人———“纯以理性为指导的人 ,对己、对物、对神具有透彻知识的人 ,最为乐观、充满生之信念的人 ,最有力量、最为主动的人 ,认识自然的永恒必然性且按此行动的人。”…  相似文献   

2.
在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时期,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发动了一场反封建反宗教的启蒙运动。一批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以“理性”为旗帜,进行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蒙昧主义的英勇斗争。他们冲破封建制度的网罗和宗教神学的樊篱,用理性的火炬驱散社会的黑暗,用真理战胜邪恶,从而开创了法国历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启蒙思想运动中,卢梭是一个重要人物。他提出的社会政治哲学,是十八世纪法国社会思想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而卢梭的伦理思想则是他反封建的社会  相似文献   

3.
弥尔顿心中的上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17世纪伟大的的诗人弥尔顿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但他同时又是上帝的一个忠实信徒,《圣经》是他生活的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生命的支柱,创作的源泉;但他又是一个学为己用的人,经他创作加工过的《圣经》故事和人物都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用来为他所终身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服务,在他的作品中,“上帝”时而是一个最高道德的创导者,时而是一个令人憎恶的暴君,时而是一个心胸狭窄,贪婪的主,时而又是一个严厉的父亲……。诗人的神学思想和革命思想的矛盾使他在不同的作品中把“上帝”这个被基督教徒顶礼膜拜的神圣的偶像塑造成了各种不同的矛盾人物。  相似文献   

4.
洛克的正义观是建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基础上的,是自然法中的正义,这是其理性维度的体现;是以财产权的私有制为前提的,这是其现实性、客观性的体现;同时,洛克的正义观也仍然带有基督教神学的色彩,这又体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或者是妥协性,同时体现了超验和超越世俗的维度。但无论是自然法的理性维度还是上帝的超验维度,最终都必须落实在财产权的划分与实施中,才能真正构成正义观念的内在逻辑。洛克的正义观在政治哲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他在霍布斯的基础上丰富、深化了正义的内涵,另一方面他给后来者提供了发展的方向,尤其是如何为正义增加人性化的内容方面。  相似文献   

5.
郭春发 《科技信息》2010,(9):25-25,12
在1989年前,德里达很少涉及正义与法律问题,但《法律的暴力》(1989年)发表之后,正义问题成了他的话题中心。也正是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了“解构就是正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经历了廿几年的磨难之后,艾青以其丰厚的诗作,证明他仍是时代的歌手,是举着火炬鞭挞黑暗向往光明的诗人。他的许多用真诚与愤怒育出的诗篇,代表着新时期诗歌的水平。这时期他的诗,来不及倾吐个人的苦楚,匆匆地再一次站到时代的前列,以极大的义愤倾吐了对“四人帮”、极“左”思潮及社会的种种病态的仇恨,也满腔热情地颂扬了正义与真理,讴歌了光明与新生的东西。在许多国际题材的诗作中,他真诚地歌颂了  相似文献   

7.
奥古斯丁为适应基督教运动发展而著的《上帝之城》,使基督教理论系统化,其中“上帝创世说”、“上帝主宰论”、“赎救论”及教会高于世俗等神学史观,有力地维护了罗马帝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掩盖了帝国的阶级实质,麻痹了人民的斗争意志.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现代国际关系中的中西精神。现代西方文明是以资本主义精神和基督教神学文化精神为社会基本价值取向建立起来的,美国社会是这两种精神融合在一起的典型产物,美国可以说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核心代表国家。资本主义精神的核心就是谋取利润和维护个人利益,具有强烈的利己性。而基督教文化精神的核心是“拯救世界”的问题,即基督教的普世性。在一些西方人眼里,凡是非基督教文化以外的文明都不是“文明”的,需要改造,所以,丛林法则的运用成了首选。“上帝选民”般的“文化优越”和“普世情结”成了一些西方人的普遍心态。中华文明中的“和谐”和“包容”的精神是以人为主要根基的人文精神,在倡导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性的当今世界弥足珍贵,为人类和平友好相处,为各种文明相互借鉴、学习,共同发展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李达是由“实业救国”折向“政治救国”,并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方法为工具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他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成功地分析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作为本体论看待)、认识论、论理学的统一。他关于唯物辩证法诸规律与范畴(对立统一法则、质量互变法则、否定之否定法则)的论述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理论界公认最富有特色、系统而深刻的理论。由于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局限,其理论和方法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是把形式逻辑等同于形而上学,因而全盘否定形式逻辑的作用;二是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唯物辩证方法缺乏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黑暗”论证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一)大学生应该追求光明,不应投身黑暗;(二)跳交际舞的地方是黑暗而不光明的;所以(三)大学生不应跳交际舞。当场有几位同学赞好,其余的全神贯注黑板在思索。停了一会,师:这取材自台湾的一个大专校际辩论比赛,题目是“大学生应否跳交际舞”。做为反方的举出这个论证,即时博得全场热烈的掌声!生:毫无疑问,掌声发自反方的“拥县”。生:做为反方的必是“地头虫”,才会拥有这么庞大的“啦啦队”。师:不少“正方”的和“中立”的同学也大加鼓掌呢!一群“中立”的同学在完场之后告诉逻辑老师罗…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有着超越视野和长远眼光的诗人,米沃什不会也不可能将自己限定在单纯某一种宗教之中,更不可能将自己限定在单纯某一种排他性宗教之中。家庭和社会环境决定了他是一个天主教徒,而20世纪的残酷经历又使得他的上帝信仰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家乡多元化的文化宗教背景之下最终催生出他盘根错节的神学体系。而在这一复杂神学体系中提倡包容的佛教由于和米沃什自身的普世情怀相契合而得到了他的赞许和推崇。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的宗教观被看一个“谜”。本文探讨了黑格尔迈入成年后淡化青年时代神学批判锋芒的原因,论述了他关于人性高于神性、人力高于神力、尘世之城(国家)高于上帝之城(教会),哲学(理性)高于神学(信仰)的思想肯定了他对宗教学方法论的贡献,分析了其宗教哲学的局限性。结论是:黑格尔宗教观是无神论史上一个重要环节,对理解当代宗教现象仍有启迪价值。  相似文献   

13.
徐珍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1):14-16
罗尔斯的《正义论》是以一种严密的逻辑形式展开的,“原初状态”是这一逻辑推理过程的逻辑起点,也是他为他的两个正义原则必然被选择而假设的一种人类的原初存在状态。因而正确理解罗尔斯的“原初状态”是领会他的两个正义原则的逻辑关卡。本文试图从“原初状态”提出的重要性、罗尔斯的“原初状态”和霍布斯的“自然状态”的差异、“原初状态”在罗尔斯的正义论的推理中的重要意义三个方面来对罗尔斯的“原初状态”做一个诠释。  相似文献   

14.
在近几年关于人道主义、人的价值的抽象宣传中,“人的价值就在于他自身”的论调颇为流行。这个命题由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蒙台湼提出的“人的价值就在于人自身”演化而来。蒙台湼认为:马的价值在于马自身,在于它的力量和速度,而不在于它的装备;剑的价值在于剑自身,而不在于剑鞘;人的价值在于人自身,而不在于他有许多随从和宫殿。很明显,人文主义者最初提出的这一命题,是对唯上帝独尊的宗教神学的挑战,也是  相似文献   

15.
《世界博览》2009,(1):7-7
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中,一个黑人牧师出尽了风头,他就是奥巴马二十多年来的精神导师赖特(Jeremiah Wright),赖特坚持基督教义反对帝国主义,他的核心观点是与传唱多年的歌曲“天佑美国”唱反调,他说“上帝诅咒美国”。在布道中他历数罗马帝国、英国、俄国、日本、德意志帝国还有美国所犯下的罪行,他不但攻击美国的帝国主义行径,还谴责美国公众从不认为自己生活在帝国主义国家的那种天真无知。  相似文献   

16.
为了挽救目渐衰败的正义观念和城邦,柏拉图在形而上构建出了他的鸟托邦式的“理想国”。理想国中的正义是以正义理念为蓝本的城邦正义和个人正义,其核心是等级统治下的和谐有序。在这种正义观指导下建立的城邦能很好地维护“集体利益”,但其中的阶级特权与哲学王的统治为施行极权主义政治统治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7.
“上帝”这个被耶和华垄断了近20个世纪的专利,现如今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被大面积侵权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化,一时间,中国的商家纷纷开始贡奉他们的“真神”——顾客。顾客就是“上帝”的说法虽未加论证,但也似乎成了的定论。然而,顾客果真是“上帝”吗?这个问题却值得认真商榷。笔者认为,如果按照“顾客就是上帝”的说法进行思维,我们就会得到如下结论:(一)顾客就是“上帝”,也就是说顾客是商家的救世主,商家兴衰的命运完全由顾客来决定,因此,我们的商家只要真诚地贡奉顾客就可以了,其生存和发展问题自有“上帝”的公论。(二)顾客就是“上帝”,“上帝”就是真理,邪么顾客也就永远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8.
基督教文化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文化。公元5世纪,当古罗马的理性文明不可阻止地走向毁灭时,基督教文化却显示出一种惊人的起死回生之力挽救了西方文明。本文作者立足于基督教精神而不是传统的神学立场,试图从基督教文化中“上帝”与“人”两个最重要的概念出发,证明这是一种将理性与信仰成功合成的特殊文化,从而发现这种起死回生的力量所在。  相似文献   

19.
古代蒙古人因何以日落之“西方”代表光明与善良,而且出之“东方”却代表黑暗与罪恶呢?从北方民族空间方位观念的发生、发展和演变来看,上述观念形成于平面四方观念A种类型,即以东向者的体位确定四方观念时期。其中的“东方”,指的不是日出方向,而是左方即北方;“西方”指的也不是日落方向,而是右方即南方。因此,让“西方”(南方)代表光明与善良,而是右方即南方。因此,让“西方”(南方)代表光明与善良,而“东方”(北方)代表黑暗与罪恶。  相似文献   

20.
《求乞》具有极强的诗性与音乐性,“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是这篇“音乐诗”的主旋律。它揭示着人(特别是中国人)的生命枯竭,心灵隔绝的生存困境,又凝结着鲁讯个体的悲凉,绝望的生命体验。《影的告别》最基本的观念是“有”与“无”,是对“他”世界里的“有”的拒绝,对“无”-“仿徨于无地”,“消失(沉没,吞并)于黑暗”的选择,以及“全属于我自己”的世界里“有”的“无”,“空(虚)”向“充(实)”的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